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与分析冬泳运动能量代谢特点及其营养补充,为冬泳运动人群在锻炼或比赛时合理服用营养与运动补剂提供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分析并结合运动实践研究。结果冬泳运动人群除适量补充无机盐、维生素、脂肪、蛋白质和糖等一般营养外,还需补充一些特殊营养,如调节机体pH的运动饮料、加快消除疲劳的中药补剂等。结论合理的营养补充能使冬泳运动人群加快消除疲劳、恢复体能,促进冬泳人群科学健身,提高运动者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 标签: 冬泳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营养补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低血糖、呼吸不规则"起病的能量代谢异常线粒体病患儿,通过肌肉活检、线粒体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诊断,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病理学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

  • 标签: 婴儿,新生 线粒体疾病 能量代谢 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低血糖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对比组、研究组,每组44例患者。对比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指标。结果:两组SV、CO、CI、LVEF水平相比,研究组均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血浆NF-proBNP水平相比,研究组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曲美他嗪,可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

  • 标签: []曲美他嗪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心肌能量代谢 心功能
  • 简介:根据健身健美操的特点,分析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探讨大众健身者在参加健身健美操锻炼期间的合理营养膳食结构,为健身者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健身健美操 能量代谢 合理营养
  • 简介:摘要通过代谢重编程重塑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结构是胰腺癌的显著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在代谢重编程的过程中,多种代谢酶及信号分子在胰腺导管腺癌的能量代谢及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诊治的重要靶点。文章对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能量代谢、调控网络及相关治疗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肿瘤 腺癌 能量代谢 肿瘤微环境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糖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单纯脑出血组(25只)、高血糖A组(2g/kg50%葡萄糖,25只)和高血糖B组(4g/kg50%葡萄糖,25只)。观察各组大鼠术前、术后1、6h血糖变化;测定各组大鼠术后1、3、7、10和14天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3组术后1、6h血糖均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均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高血糖A组和高血糖B组大鼠术后1、6h血糖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血糖可加重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加重脑损伤,损伤的程度与血糖浓度有关。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糖症 乳酸 腺苷三磷酸 血肿
  • 简介:目的观察阿司匹林(ASA)对脑缺血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溶剂组(26只)、ASA组(12只),根据再灌注时间将每组再分为24、72h两个亚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24、72h模型。ASA组大鼠于再灌注同时灌胃给予ASA,60mg/kg(60mgASA加0.05ml无水乙醇助溶,用中性PBS液定容至10m1),1ml/100g。溶剂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的0.5%无水乙醇PBS溶液。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三磷酸腺苷酶(ATP)含量,无机磷法测定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及乳酸含量。结果①ASA组大鼠再灌注24、72hATP含量为(27.7±3.5)、(29.7±2.5)μml/g(湿重);Na+-K+-ATP酶为(8.6±0.9)、(7.8±0.6)μmol·mg-1·h-1;Ca2+-ATP酶为(6.1±0.8)、(6.6±0.7)μmol·mg-1·h-1,与溶剂组大鼠的(10.3±1.0)、(4.6±0.8)μmol/g(湿重),(4.5±0.7)、(5.8±0.8)及(4.5±0.4)、(2.5±0.5)μmol·mg-1·h-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除Ca2+ATP酶含量高于假手术组[(4.3±0.5)、(4.6±0.3)μmol·mg-1·h-1]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SA组再灌注24、72h乳酸含量为(0.68±0.25)、(0.62±0.15)mmol/g(蛋白);乳酸脱氢酶活性为(9769±957)、(9677±532)U/g(蛋白);与溶剂组大鼠的(0.42±0.12)、(0.33±0.16)mmol/g(蛋白),(4033±723)、(5902±689)U/g(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的(0.58±0.19)、(0.61±0.23)mmol/g(蛋白),(9430±273)、(9382±375)U/g(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损伤24和72h大鼠脑组织均有明显的保护�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阿司匹林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肥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热量饮食、活动减少、基因易感性及生物钟紊乱均可增加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风险。近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揭晓唤醒大众对生物钟紊乱构成健康威胁的警惕,生物钟研究正逐步向严谨的科学转变。本文就生物钟对能量平衡及体重调节进行综述,为探讨生物钟在能量代谢及肥胖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生物钟 能量代谢 肥胖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窖蛋白 1( Caveolin-1 Cav-1 )基因与肺腺癌能量代谢的关系。 方法: 分析姜黄素对肺腺癌组织中细胞色素 C 氧化合成酶 2 ( synthesis of cytochrom coxidase2 SCO2 )、 Cav-1 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结果 :姜黄素对于 SCO2 以及 Cav-1 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姜黄素与 Cav-1 siRNA 同时处理 A549 细胞时,对于 Cav-1 和 SCO2 抑制情况更加明显。 结论: Cav-1 可能通过调控 SCO2 的表达来影响肿瘤能量代谢

  • 标签: [ ] 肺腺癌 Cav-1 姜黄素 SCO2
  • 简介:骨钙素(osteocalcin,OC)由成熟成骨细胞合成及分泌,是临床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其合成后大部分以羧化形式沉积在骨基质中参与骨骼矿化,少量未羧化或羧化不全直接分泌入血。未羧基化OC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脂肪细胞而促进胰岛素、脂联素的分泌,对能量代谢具调节作用,这使OC成为一种新型的能量代谢调节激素。

  • 标签: 骨钙素 能量代谢 胰岛素 脂联素
  • 作者: 邵彦 李筱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
  • 简介:摘要能量代谢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生命体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细胞代谢状态决定细胞命运,与细胞的增生、迁移凋亡和分泌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调节异常可严重影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糖尿病是一种以糖脂代谢异常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个体眼组织细胞能量代谢失调是造成糖尿病相关眼部并发症的基础。糖尿病相关眼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眼表疾病、视疲劳等,有研究显示高糖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会造成眼部组织细胞糖代谢障碍,而脂代谢紊乱会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细胞功能异常,成为糖尿病相关眼部疾病发病机制的始动环节。此外,糖尿病相关眼病的治疗也要从能量代谢角度着眼,致力于改善预后。因此眼科医师应重视能量代谢在糖尿病相关眼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审视糖尿病相关眼病的诊疗和预防过程,为糖尿病相关眼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带来新思路。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相关眼病 能量代谢 线粒体功能
  • 简介:摘要:从有氧运动过程中主要的供能系统与能源物质的动员、对骨骼肌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和对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讨论骨骼肌对能量供应做出的适应性改变。适当的有氧运动训练能提高氧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线粒体的合成和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表达都产生选择性的适应。从不同的层面来探讨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特点和机制,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有氧运动 骨骼肌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IH)干预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及观察组,将心梗组及观察组大鼠制成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闭塞心肌梗死模型。于造模结束1周后假手术组及心梗组大鼠均给予常氧干预,观察组大鼠则给予4周(4 h/d,5 d/周)间歇性低氧干预。于造模后1周、IH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IH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指数、线粒体结构、ATP含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1)及Sirtuins蛋白家族成员3(SIR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IH干预4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LVEF、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LVEF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梗组比较,观察组LVEF、线粒体数量、ATP含量、AMPKα1及SIRT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心肌纤维化指数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心肌AMPKα1、SIRT3蛋白表达均与LVEF、ATP含量呈正相关(P<0.05),AMPKα1与SIRT3亦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IH干预可通过调控MI大鼠AMPKα1/SIRT3通路促进心肌ATP合成,改善线粒体结构完整性,进而抑制心肌纤维化、增强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间歇性低氧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即为心功能不全(多种因素导致心脏功能、结构变化)失代偿,机体可见心室充盈或泵血功能障碍,无法满足组织代谢相关生理过程。能量代谢重构以脂肪酸代谢改变、葡萄糖代谢改变、线粒体及脂肪酶表达改变等为主,治疗包括抑制脂肪酸代谢、促进葡萄糖代谢等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心力衰竭能量代谢重构,总结其治疗方法。

  • 标签: 心力衰竭 能量代谢重构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代谢监测结果对指导危重症患者合理营养治疗的效果,以便给外科危重病人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对重症患者采用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仪,即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患者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评估静息能量消耗,并能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结果大多患者通过营养支持后营养状况的检测指标均得到改善。结论通过能量代谢监测,可以决定营养物质的供给总量和供给比例,还能根据监测结果随时对营养支持方案进行调整,达到合理营养支持的目的。

  • 标签: 能量代谢监测 重症患者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动脉血供(LDABS)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0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分3组,即假手术组(SO组)、68%肝切除组(PH组)、68%肝切除结合双重动脉血供组(PH+LDABS组,简称LDABS组)。每组模型术后0、12、24、72、120和168 h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取材6只;通过测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浓度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探索LDABS致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LDABS组术后12 h和72 h[(0.48±0.02,0.33±0.02) μmol/(min·mgprot),t=-5.296、-6.39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2+-Mg2+-ATP酶在LDABS组术后168 h低于PH组[(35.84±5.02) U/g,t=8.857,P<0.01];术后24 h高于SO组[(37.33±5.39) U/g,t=-0.1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a+-K+-ATP酶在LDABS组术后12 h达到峰值,术后0 h高于PH组[(20.27±0.69) U/g,t=-4.5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DABS可能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肝再生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在更早的阶段通过提高能量代谢促使肝细胞再生,且可能使肝再生所需的能量代谢的峰值提前。

  • 标签: 门静脉动脉化 肝双重动脉血供 肝切除 线粒体 线粒体膜电位 呼吸链酶 ATP酶
  • 简介:复旦大学吴晓晖课题组利用piggyBac转座子插人突变小鼠资源,发现了G蛋白偶联受体GPR45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GPR45调控阿黑皮素原(POMC)表达及机体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临床研究杂志》。

  • 标签: 能量代谢 复旦大学 分子机制 调控 肥胖 机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获得的24 h能量消耗值在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40例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使用IC法测量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使用24 h能量消耗与患者实际体质量的比值计算出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对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预后28 d是否死亡、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为结局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4 h能量消耗和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的预测价值。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与多发伤患者24 h能量消耗、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成正相关(r=0.470,r=0.247,均P<0.01);ICU住院日与多发伤患者24 h能量消耗成正相关(r=0.276,P<0.05)。IC法测得的24 h能量消耗、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对28 d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7、0.663、0.832、0.646,以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大于30.4 kcal/(kg·d)(1 kcal=4.184 kJ)作为判断28 d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其敏感度为66.5%,特异度为77.0%,以24 h能量消耗大于2 083 kcal/d作为判断是否易发院内感染的最佳截断值,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0.7%。结论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能量消耗密切相关;每千克体质量24 h能量消耗和24 h能量消耗对多发伤患者预后一定的预测作用,24 h能量消耗大于2 083 kcal/d的多发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能升高。

  • 标签: 多发伤 机械通气 能量消耗 IC法 院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