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清香四溢茶叶自古以来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茶叶最初用法是生吃茶树绿叶,在经历了祭品、药食等阶段后,才逐渐成为人们饮料.唐代以前饮茶之举是解渴式粗放饮法,并且也仅限于长江以南部分地区.饮茶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民俗并形成茶文化始于唐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人们以更大精神享受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

  • 标签: 饮茶习俗 中国茶文化 煎茶 代茶 《茶经》 陆羽
  • 简介:《佛教南传之路》在中国和日本出版胡博综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所著《佛教南传之路》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日本雄浑社分别于中日两国出版。佛教造像于何时,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初传中国“汉化”进程及面貌如何?这是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十分关心和重视课题。由...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和日本 中国南方 佛教文化 佛教遗物 犍陀罗
  • 简介:在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间隙,莫斯(MarcelMauss)坐在扶手椅中写下了自己为数不多几本重要学术专著,其中之一便是.这部写于1925年百页出头小册子却成为人类学一部经典之作,这在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linowski)开创现代人类学时代里是罕见成就,①另一个坐在扶手椅里还能获得尊崇的人类学家是他同胞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

  • 标签: 莫斯 现代人类学 《论礼物》 马林诺夫斯基 法国 社会学
  • 简介:1996年9月,受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承办了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在这次研讨班上,94岁高龄钟敬文教授就当前中国民俗学存在几个问题做了三次演讲,本文就是根据钟敬文教授第三次演讲录音整理而成.钟敬文教授在文中所谈到中国民俗学者知识修养问题,对于中国民俗学发展至为重要.我们特别推荐此文,希望引起国内民俗学界(尤其是中青年民俗学者)重视.

  • 标签: 民间文学 民俗学者 知识修养 知识结构 研究方法 作家文学
  • 简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本土画种,历史悠久、文脉清晰、传承有序,是广大群众最为喜爱,也是文化馆艺术培训教学一门重要课程。代表中国民族文化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在群众艺术培训教学中,通过学习中国画,通过“诗情画意”熏陶,能使广大群众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精华,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诗情画意,增进对艺术大师和理经典作品艺术价值了解,增进对与中国画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了解。东莞群众艺术馆开设中国画公益培训课程成功实践,切实体现了中国教学在群众美术教学中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画 群众文化 美术教学 传统文化
  • 简介:鲜为今人所知古老运河——灵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使灵渠历经2000多年风雨后依然坚固如初;数十公里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就了中国统一大业……灵渠是中原和两广、云贵等地交通要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

  • 标签: 中国历史 灵渠 湘桂走廊 运河 科学设计 因地制宜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廷(木丹)《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立法、司法介绍之言.尽管他们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西方“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变迁和“师夷”思想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文化选择取向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文化,得到了一定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正>我国古代职官制度至隋唐发生巨大变化,北周模仿《周官》六官体制废除了,政府组织系统紊乱局面也结束了.代之而起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中央政府新体制.在中央,三公不常设,亦无衙门僚佐,无论是名义上,或是实际上,都不再是宰相.三省长官为真宰相(开元天宝以后,尚书省长官不再是宰相),位尊权重.尚书六部正式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九卿之制仍在,与尚书六部平行,依尚书六部政令行事,分管各种具体事务.地方则又改为州县(或郡县)两级制.

  • 标签: 职官制度 隋唐 尚书令 中国传统文化 大将军 三公
  • 简介:丘吉尔曾就香港问题向蒋介石宣称:“不经过战争,休想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蒋介石觉得:“只要正约签订后,则九龙香港必为我军先行进占,造成事实,虽无文字之保留,亦何妨耶。”

  • 标签: 香港问题 武力 中国 蒋介石 丘吉尔
  • 简介:古代中国,由“和氏壁”精雕而成“金镶玉玺”,代表了皇权合法性。然而,“传国玉玺”权威性起于秦汉之后。在此之前,王室、诸侯最看重“权利信物”是什么呢?

  • 标签: 古代中国 意味 问鼎 文化 合法性 玉玺
  • 简介:<正>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集中体现着该民族对宇宙、对人生基本看法,是其文化心理结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心理势向。这种信仰与西方一些民族灵魂不朽、超越于现世未来世界信仰尚不相同,它以一种完全入世务实精神,追求此生此世长存和在生死相续循环中永恒。中国原始不死观念发生是很早。这是农业民族所具有的基于自然、社会、人生

  • 标签: 生死观念 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 原始信仰 儒家 先秦
  • 简介:前仰韶时期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为组合特征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文明基本形成。

  • 标签: 音乐 礼乐文明 中国 乐舞遗存 乐器 图像
  • 简介:<正>科学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分类问题。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埃耳伍德所说:“分类是属于科学本质,科学是有组织知识,没有分类系统,则对于事实,即不能有科学了解。”作为文化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形成,在这一亚文化中又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各种文化形态。因而划分各种节日文化类型,对于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节日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 南方少数民族 节日活动 文化类型
  • 简介:城市艺术节,是各地政府导向下地方民俗事象、文化特色集中体现,有辅助地方和谐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等功能。至今,中国各地举办艺术节至少已有30余年历史,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艺术节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借鉴场域理论研究城市艺术节,将有利于建构城市艺术节理论研究视角,同时也可推动场域理论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运用。

  • 标签: 城市艺术节 场域理论 反思 展望
  • 简介:<正>一、引言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联系与中国大陆文化常常显示出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史前时代。因而对这两地区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变得非常必要。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成果,在这两个地区初步建立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揭示了史前人类生活概貌,为我们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试图探讨两地区旧石器文化关系。

  • 标签: 东南亚 旧石器文化 相似性 史前文化 当代人类学 考古学
  • 简介:东千人虽已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根在中国.努力保持着先祖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东干人会说浓重西北口音清朝时期“陕西官话”。他们把总统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门”,把官员叫“衙役”,把上级叫“头领”,把妻子叫“婆姨”把同族人叫“乡党”,把飞机叫“风船”。

  •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 东干人 活化石 海外 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 简介:国家立场媒体对春节习俗加以择取,使之成为国家名义下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共享共有的材料。这种民俗国家化过程中建构和转化:一是从祭祖到祭神完成了血缘、亲缘、地缘等多重关系融合和想象;二是从团圆到团结主题转化,完成了家国同构;三是基于画面效果和收视率考虑,民俗作为生活细节审美内涵得以突出。正是这些新表现,使春节成为了民众在民族与国家名义下进行文化实践。

  • 标签: 民俗 国家化 春节 文化实践
  • 简介: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方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其在中国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时人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建构与民众习俗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主导地位。

  • 标签: 西历 国历 公元纪年 纪年公理 近代中国
  • 简介:雾凇,俗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冰晶。这种自然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如庐山、黄山等都可以出现,但由于吉林雾凇具有晶体厚度大、出现次数多、形成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特点。

  • 标签: 雾凇 吉林 中国 林场 自然现象 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