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术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以减少患者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一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截肢(截趾)患者进行采用创伤后应激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结果90例糖尿病足截肢(截趾)术后患者存在应激障碍者为28例,占31.1%。糖尿病足截肢(截趾)术后患者存在应激障碍与有无配偶、工作学习、家庭关系及社会交际情况相关。存在应激障碍患者及非应激障碍患者SCL-90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应激障碍相关因素的截肢(截趾)患者,应加强患者心理疏导护理,以减少患者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脱疽 截肢术后 应激障碍 相关因素
  • 简介:氟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果体内氟蓄积增多,可以引起氟中毒。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氟可以在软组织器官蓄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脑是氟中毒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吸收入体内的氟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蓄积。氧化损伤主要是机体在遭受有害刺激时,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之间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包括蛋白质、脂质、DNA和RNA在内的多种底物发生氧化应激,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在氟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自由基与氧化应激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氧化应激在氟中毒脑损伤中的意义作出综述。

  • 标签: 氧化应激 氟中毒 脑损伤
  • 简介:患者,男,63岁。2003年因腰椎手术前检查发现血糖升高(具体不详),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予二甲双胍降糖治疗。2007年因血糖波动大,使用诺和灵30R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具体量不详),血糖控制良好,在使用10余天后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结节,局部发红伴瘙痒,周围无充血水肿,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停用诺和灵30R,改用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二甲双胍缓释胶囊0.25g,每日1次。2013年1月觉视物模糊,测空腹血糖11-13mmol·L^-1,餐后血糖16-17mmo·L^-1,于2月1-6日至我科住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9%,予甘精胰岛素(赛诺非-安万特公司,批号:2F099A)16单位睡前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g,每日3次,血糖控制平稳后出院。在注射甘精胰岛素约12天后,患者注射部位开始出现发红、风团,以大腿明显,但仍坚持每天注射甘精胰岛素。3月9日患者晚餐进食量和甘精胰岛素用量未改变情况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约15min后,出现胸闷心悸,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并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家人自测血压(BP)71/43mmHg,血糖2.9mmol·L^-1,即予口服补糖后意识逐渐恢复,120急救继续予静脉输糖,胸闷心悸、红色丘疹及瘙痒等症状逐渐好转,至急诊科复测BP104/70mmHg,血糖4.6mmol·L^-1。遂停用甘精胰岛素,为进一步调整降糖方案于3月13日再次入我院。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2012年8月因冠心病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一直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查体:BP112/65mmHg,体质指数(BMI)25.99kg·m^-2,双侧大腿内外侧皮下可见多个结节,直径约0.5cm,无发红,稍高出皮面。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胰岛素过敏、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极高危组)。治疗经过:患者停用甘精胰岛素后过敏�

  • 标签: 胰岛素过敏 低血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甘精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 诺和灵30R
  • 简介:例1时间理解错误低血糖刘先生,66岁,他的空腹血糖高,医生告诉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12国际单位。一天刘先生6点吃了晚饭后去打麻将,午夜12点才回来,想起来还没有打胰岛素,就立马补了一针,

  • 标签: 低血糖 糖尿病 中效胰岛素 解读 国际单位 睡前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测指标对糖尿病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及意义,以及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将本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从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尿清蛋白/肌酐(UALB/Cr)、血清中α1-微球蛋白(α1-MG)、C-反应蛋白(CRP)、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尿UALB/Cr、血清α1-MG、CRP、CysC、HbA1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6%,显著高于单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基本控制在10.9mmol/L以下。结论糖尿病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可于不同时期发生变化,可以作为糖尿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对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保证患者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糖 糖尿病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检测血糖仪器,可以通过探头监测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动态地反应血糖的变化,是近年来应用于糖尿病领域的一项新的检测方法。通过提供全天血糖的动态变化,它能准确定位血糖波动点,全面客观地反映各时段血糖水平,没有监测盲点,犹如血糖的Holter检测仪1,更为详细地反映糖代谢状况,为糖尿病治疗拟订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从而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我科成功救治的15例老年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加强糖尿病健康宣教,适当运动,定时检测血糖,常备一些应急食物等方法。结果15例老年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患者在经过综合护理后,低血糖症状得到全部缓解,住院期间无1例低血糖再发生时间,全部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良好。。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往往病情隐匿,加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是有效控制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病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12年05月-2014年12月住院338例新生儿足跟微量血糖常规检查。结果查出低血糖143例,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围产期窒息儿、糖尿病母亲、感染、喂养不当等引起的低血糖,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常见病因。结论对存在早产、低体重出生儿、窒息、感染、糖尿病母亲、喂养不当等因素的新生儿均应常规检测血糖、尽早诊治、早哺乳、早喂葡萄糖水,防治新生儿糖代谢紊乱,避免低血糖引起的脑损伤;出生后3d内,尤其1d内易发生低血糖,对高危儿监测血糖是很有必要。

  • 标签: 新生儿 低血糖 病因
  • 简介:摘要对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科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和糖尿病患者院外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221人,以低血糖首诊住院者125人,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96人。其中严重低血糖37例。讨论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及时检测及加大力度宣教,调整治疗方案,优化管理都是我们工作中重点。

  • 标签: 低血糖原因 预防办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中血糖和年龄及其性别的关系,进而比较男女血糖异常率与年龄及其性别的关系。方法在日立7100生化仪上用葡萄糖诊断试剂(GOD)法对2291名健康体检者血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91名职工的血糖平均值与年龄成正相关,其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血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51-60岁年龄段血糖水平最高,男女组分别为6.06±2.21、6.12±2.52)。各年龄段中除31-40、41-50、51-60岁男女组之间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20-30、61岁以上年龄段男女组之间血糖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各年龄段体检者中血糖总异常率分为0.13%、0.61%、1.96%、3.49%、6.68%,随年龄增长血糖指标异常率逐渐增加。结论血糖均值和异常率与年龄成正相关。

  • 标签: 血糖 体检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存在非常明显差异(95.0%vs77.5%),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提升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 规范化治疗 效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5-15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5期
  • 机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有关糖尿病治疗的新研究称,他们让大鼠服用改造过的表达GLP-1的乳酸杆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降血糖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防治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诊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追索相关临床在研数据库和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全面扩大检索范围,保证本次检索的查全率。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9月19日。按照纳入标准、剔除标准由两名数据评价员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文献中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分析软件为RevMan5.2。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76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妊娠期糖尿病诊疗过程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和常规血糖监测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可提供全天、连续、全面、可靠的血糖信息,为临床用药及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采用CGMS系统诊疗的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在诊治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频率较常规血糖监测少,OR值为0.17,95%CI为(0.09~0.31),P〈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可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 低血糖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减轻慢性不可预见刺激(CUS)致大鼠抑郁行为是否与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功能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模型组(MG),丙戊酸钠灌胃正常组(VAPC)和丙戊酸钠灌胃模型组(VAPM)。以开场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脑皮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海马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开场试验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明显降低,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显著延长,MDA含量升高,SOD及CAT活力明显下降,海马BDNF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给予丙戊酸钠可明显阻遏上述变化,但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结论:CUS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与体内氧化及抗氧化失衡,海马BDNF表达减少有关;丙戊酸钠能阻遏这种变化,从而显示减轻CUS所致大鼠焦虑抑郁行为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刺激 丙戊酸钠 氧化应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血糖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50例,按发病年龄分组(共3组)<40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按发病时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共4组)<7mmol/L组、7~10mmol/L组、10~12.2mmol/L组、>12.2mmol/L组。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组间的、不同发病时空腹血糖水平组间、体重指数分组间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40岁组与40~59岁组的当前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低于≥60岁组,TC、LDL-C、舒张压、收缩压、FINS、HOMA-IR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mmol/L组与7~10mmol/L组间、10~12.2mmol/L组与>12.2mmol/L组间Homa-β、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7mmol/L组、7~10mmol/L组Homa-β均明显高于10~12.2mmol/L组和>12.2mmol/L组(P<0.05),HOMA-IR明显低于10~12.2mmol/L组和>12.2m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了解T2DM患者发病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对于评估期胰岛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的病情进展、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 胰岛&beta 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便携式血糖监测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60例,收治年限在2012年10月~2015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其中一组使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称为观察组;另一组使用生化分析仪,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清晨空腹血糖和早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均略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过计算相关系数,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存在相关。结论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血糖检测结果稍低于生化分析仪,结果存在相关。便携式血糖检测仪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用于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

  • 标签: 便携式血糖监测仪 生化分析仪 糖尿病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院的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激出现的原因以及应激对于忽视工作人员的影响从而的到应对的方法;方法通过资料以及笔者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与总结得到了全文的探究结果;结果发现门诊护理工作中护士确实容易出现应激从而被影响到身心的健康;结论在日常的医院急诊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护士应激的应对工作以提高急诊科室的工作质量。

  • 标签: 应激 急诊护理 护士健康 应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