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1 个结果
  • 简介:朝鲜高丽文学文学时代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崇尚和谐美,追求雄健豪放之美,崇尚“天然”美。高丽审美意识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性的特殊意义。

  • 标签: 朝鲜高丽文学 审美理想 追求
  • 简介:试图进入现代文学的视野,从萧红对底层女性的关注、对女性生命本体的瞩目、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揭示以及理性化的女性叙述者话语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萧红对女性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萧红 女性文学 贡献
  • 简介:文学真实是文艺学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认识文学的真实以及真实性问题,关系到如何理解当下文学现象,以及当今文学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文论的启示下把握文学的"真实",从质疑"理性"和"本质"观念出发,重新观照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进而回归文学现场,从当代文学的创作潮流"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窥探文学的"真实"以及"真实性"问题。

  • 标签: 文学真实 现实 创作潮流
  • 简介:在海派文学中,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得到了充满诗性的书写。而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都市漫游也以其聚焦的双向性、行为的动态性为海派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诗学理念与审美视角。无论是海派小说中的人物,还是作家本身,都常处于一种行走、相遇、凝视的漫游过程。他们或是流连街头,或是盘桓于舞厅、咖啡馆、电影院等过渡场所。对他们而言,上海的魅力就在于那浮光掠影的一瞥,在于那转瞬即逝的精神碎片与审美瞬间。

  • 标签: 海派文学 都市漫游 空间叙事 瞬间审美
  • 简介:朝鲜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城市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许多朝鲜青年知识分子和文人来到上海,上海在朝鲜现代文学中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城市.现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虚像与套话以及城市形象语境特点加以阐诉,通过对上海的优越性和阴暗面的描述,体现朝鲜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 标签: 朝鲜现代文学 上海 形象学
  • 简介:“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地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不久,一代大侠在此诞生,他戎马一生,为大宋数十载安宁战死襄阳,将侠义二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再是儿女情长,更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1924年,一代文豪也在此诞生,他笔耕不辍,精益求精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将武侠小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仅仅是通俗小说,更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了更值得品读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属于金庸,更属于全世界的、新的、大气磅礴的“江湖”。

  • 标签: “江湖” 武侠文学 金庸 华人 文学作品 武侠小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校文学教育的质量是在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想象和感受力、演讲和论辩力、阅读和鉴赏力、文案和写作力以及人文感召力等具体能力的培养上.这些能力的训练仰仗文学教育的特殊功能而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从而使学生达到不仅才气十足,而且训练有素.

  • 标签: 基本技能 文学教育 课堂教学 课下指导
  • 简介:从《青春万岁》到《奇葩奇葩处处哀》(内含《仉仉》),再到刚刚发表的《女神》,“文坛常青树”王蒙一直保持着绵延不息的创造力与创作力。虽然年过八旬,但王蒙仍是那个“青春万岁”“生活万岁”“爱情万岁”的“年轻人”,他的创作不仅承接着过去,更“试验”着未来。在《仉仉》中,从其公园、外国文学、音乐及语言等审美质素的运用皆可察见王蒙文学作品的承接性与超越性。

  • 标签: 王蒙 《仉仉》 审美质素
  • 简介: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不仅包括时间上的纵向置换,也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就空间向度而言,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日本深层文化不同于中国之处.

  • 标签: 原型 置换变形 《史记》 《平家物语》
  • 简介:早在《寻羊冒险记》(1982)中,村上春树开始在虚构的物语中指涉日本侵华战争以及作为暴力机制存在的国家;在《奇鸟行状录》(1994-1995)中则借日本和苏蒙联军在中蒙边境发生的"诺门坎战役"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当时日本军方发动战争的草率和不负责任,探讨暴力和邪恶的根源;《刺杀骑士团长》(2017)中,则通过一幅神秘的画指涉了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实施的暴行及日本侵华战争对个人身心的戕害。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及《刺杀骑士团长》中的历史指涉及作品的互文性,探讨村上春树在旋回式的"物语"中对战争的责任及暴力性的根源所展开的深入思考,进而探究村上春树的历史观

  • 标签: 村上春树 历史指涉 暴力性 互文性 历史观
  • 简介: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产力 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 人民群众
  • 简介:南北朝时期文学革新的意识增强,文学开始崇尚声色之美。在这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宫体诗。是作家为了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山水题材的束缚,追求“新变”的产物。注重女性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宫体诗产生之际所追求的诗歌理想。尽管宫体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有许多描绘女性及其与女性相关物事的作品在文学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 标签: 宫体诗 新变 萧纲 审美
  • 简介:立足于文学本位,以典故运用为切入点,拟对隋唐代墓志的文学特性探讨,并且深入挖掘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化价值。

  • 标签: 隋唐墓志 用典 文学意义 文化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包公戏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为法制文学在艺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清官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运用、表现范式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后世的法制文学树立了典范。其"戏文互见"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繁荣,元代杂剧中的包公戏在法制文学的传承发展中作用非凡。

  • 标签: 包公戏 法制文学 形象定位 戏文互见 艺术传承
  • 简介: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能起很大的作用。

  • 标签: 汉语言文学 追求 修养
  • 简介: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历史自觉意识的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恒定的历史叙述模式,由此构建起宏大的历史世界。本文主体在于揭示渊明心境对其历史世界的影响,并详尽描述陶集中历史世界的面貌及其功能,最后通过比较其早年与晚年历史世界的同异,剖析渊明独特的历史观念。

  • 标签: 陶渊明 心境 历史世界 历史观
  • 简介:邺城自春秋齐桓公筑城以来,历经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直到毁于大象二年(580年),先是作为侯都,进而成为王都,最后成为帝都。东汉末年曹魏政权在邺建立,此时"建安文学"应运而生。邺城的繁华造就了文学的成就,具有代表性的“三曹”、“七子”就是在此形成的。

  • 标签: 邺城 曹魏时代 建安文学 “三曹” “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