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6-[18F]氟-L-多巴(18F-DOPA)是L-多巴的类似物。18F-DOPA PET/CT可作为帕金森病、脑肿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神经母细胞瘤、胃肠道类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理想检查。该文对18F-DOPA的合成、显像原理、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18F-DOPA PET/CT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左旋多巴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发展趋势
  • 作者: 徐磊 张龙江 张佳胤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 100029,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南京 2100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20023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100037
  • 简介:摘要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即CT-FFR能够实现冠状动脉解剖及功能的“一站式”评估。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探讨该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功能性心肌缺血诊疗和预后评估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文将就近年来CT-FFR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简要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结直肠癌,有助于辅助检出和诊断病变、评估疗效和预后并进行随访等,从而使患者受益。为了规范结直肠癌数据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联合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从结直肠癌的定义和影像表现、标注类别和方法、注意事项、标注原则、标注要求、标注人员要求及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提高数据标注的一致性,进而建立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标注
  • 作者: 孟英豪 李宇 邵成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上海 200433;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医学影像科,青岛 266000,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医学影像科,青岛 266000,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上海 200433
  • 简介:摘要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定性对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纹理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图像中像素或体素灰度间的分布和关系而对肿瘤的异质性进行客观定量评价,有助于放射科及临床医师鉴别肿瘤良恶性、预测治疗效果及评估患者预后。

  • 标签: 纹理分析 胰腺 肿瘤 良恶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腺CT图像,探讨其胸腺的CT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3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41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比2019年11月至12月242例胸部CT检查正常者的CT资料,比较胸腺CT分类、左右径、前后径及平均CT值在COVID-19患者和对照组、COVID-19患者不同临床类型、COVID-19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胸腺CT分类:胸腺分类在COVID-19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66,P=0.000),COVID-19患者胸腺脂肪型64.7%(156/241)、脂肪为主17.8%(43/241)、脂肪和软组织各半11.2%(27/241)、软组织为主6.2%(15/241),对照组胸腺脂肪型48.3%(117/242)、脂肪为主25.6%(62/242)、脂肪和软组织各半10.3%(25/242)、软组织为主15.7%(38/242)。胸腺脂肪型是40~59岁人群感染COVID-19的危险因素(OR=3.071,P=0.000)。胸腺脂肪化率在COVID-19不同临床类型患者排序为重型及危重型>普通型>轻型。②大小:胸腺大小在COVID-19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VID-19患者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治疗时间无相关性(r=0.047、r=0.071)。③密度:胸腺CT值在COVID-19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VID-19患者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治疗后胸腺密度增高17HU,但78例胸腺CT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治疗时间无相关性(r=0.013)。结论COVID-19患者胸腺脂肪化率高,且临床分型越重胸腺脂肪化率越高;胸腺脂肪化是40~59岁人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胸腺 计算机断层扫描
  • 作者: 张宗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629200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如肺癌发病就与吸烟的不良习性关系非常之大,在我国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七十万人。虽然截止到目前并没有能够完全治愈肺癌的方法,但是却可以通过相关医疗方式进行肺癌的预防。

  • 标签: 早期肺癌;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8Ga-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11 PET/CT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前TNM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67例根治性手术病理确诊前列腺癌的患者,年龄(67.5±6.8)岁,均在术前行68Ga-PSMA-11 PET/CT与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将PET/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采用χ2检验对比68Ga-PSMA-11 PET/CT与18F-FDG PET/CT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效能,2种显像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比较行Mann-Whitney U检验。另将患者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进行分层分析。结果67例中,低危9例、中危19例、高危39例。对于T分期,88.06%(59/67)的患者68Ga-PSMA-11 PET/CT显像阳性,67例中位SUVmax为13.80(7.30,22.40);46.27%(31/67)的患者18F-FDG PET/CT显像阳性,67例中位SUVmax为4.00(3.10,5.60);2种显像检出的前列腺癌原发灶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2,P<0.05)。分层分析示,68Ga-PSMA-11 PET/CT对中危患者的检出率高于18F-FDG PET/CT(17/19与6/19; χ2=4.920,P<0.05)。67例中,术后病理示N1期10例。68Ga-PSMA-11 PET/CT和18F-FDG PET/CT检测阳性区域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0、87.72%(50/57)、83.58%(56/67)、6/13、92.59%(50/54)和4/10、89.47%(51/57)、82.09%(55/67)、4/10、89.47%(51/57)。68Ga-PSMA-11 PET/CT共检出M1期患者15例(22.39%,15/67),18F-FDG PET/CT共判定9例(13.43%,9/67),二者对远处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36,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癌T分期,68Ga-PSMA-11 PET/CT的检出率在中危患者中优于18F-FDG PET/CT。N、M分期时,68Ga-PSMA-11 PET/CT的检出率亦高于18F-FDG PET/CT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肿瘤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和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颅脑CTA检查的7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数据重建生成的120 kVp混合迭代传统能量图(常规组)与50 keV光谱虚拟单能量图(试验组)进行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脑实质的CT值和标准差。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实质的CT值、SNR和CNR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对常规组的主观评分均为4(4,4)分,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84。试验组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5,P<0.001)。结论在颅脑CTA检查中,使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NR和CNR,优化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动脉 单能量成像 对比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联合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1.0±5.6)岁]经穿刺病理证实的HE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行18F-FDG PET/CT双时相及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患者肝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和CT强化特征。结果6例HEH患者均为多发病灶,共30个病灶,其中16.7%(5/30)有包膜回缩征,33.3%(10/30)有靶征,13.3%(4/30)有"棒棒糖征"。CT增强扫描时病灶呈3种强化方式:轻度渐进性强化、延迟明显强化以及门脉期出现黑靶征、白靶征。30个病灶中20个(66.7%)表现为18F-FDG摄取程度高于肝实质,常规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18±0.64,延迟显像SUVmax为4.23±0.70,滞留指数为0.65(-1.88,4.60);10个(33.3%)表现为18F-FDG摄取与肝实质相似,常规显像SUVmax为2.75±0.52,延迟显像SUVmax为2.78±0.55。延迟显像后22个病灶SUVmax升高,8个病灶SUVmax降低。在18F-FDG代谢不均匀的病灶中,代谢相对较高的部位也是CT增强峰值较高的部位;代谢较均匀病灶的CT增强方式也比较均匀。2例患者同时伴有双肺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联合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HEH的准确诊断,同时可显示肝外转移灶。

  • 标签: 血管内皮瘤,上皮样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5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间歇式VSD治疗的4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单纯VSD组,将2015年2月—2019年9月该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PRP凝胶和间歇式VSD治疗的43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PRP+VSD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单纯VSD组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7.5±2.2)岁,PRP+VSD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7.0±2.5)岁。收集2组患者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7、14 d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次治疗后7、14、21 d,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2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创面疼痛程度。创面完全愈合后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2组患者瘢痕增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配对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第1次治疗后7、14 d,PRP+VSD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2%(16/43)、11.6%(5/43),明显低于单纯VSD组的56.8%(25/44)、29.5%(13/44),χ2=4.212、4.255,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8±14)%、(70±13)%、(89±12)%,明显高于单纯VSD组的(41±11)%、(60±11)%、(74±12)%,t=6.323、3.820、5.751,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30±6)d,明显短于单纯VSD组的(61±8)d,t=20.890,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14 d的VAS评分较单纯VSD组明显降低(t=13.904,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愈合后1、2个月VS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VSD组(t=3.307、3.637,P<0.01)。PRP+VSD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显著低于单纯VSD组的22.7%(10/44),χ2=4.245,P<0.05。结论自体PRP凝胶联合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抑菌效果好,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和瘢痕增生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伤口愈合 富血小板血浆 负压伤口疗法 难愈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支架联合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肌腱或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肌腱或骨外露创面39例,其中急性创面26例(外伤10例,烧伤11例,热压伤4例,虫咬伤1例);慢性创面13例(糖尿病足皮肤溃疡2例,烧伤后期创面7例,瘢痕溃疡4例)。在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下行创面清创,在肌腱或骨外露处植入加强型人工真皮支架,外加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术后使用不同冲洗液进行间歇性灌洗,直至组织红润,达到二期植皮手术要求。观察并记录人工真皮支架使用次数,清创后人工真皮支架植入与二期植皮间隔时间和植皮成活情况。结果39例肌腱或骨外露的急慢性创面经清创后覆盖人工真皮支架,术后经不同冲洗液间歇性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均形成新鲜肉芽组织,二期经刃厚皮片植皮手术,植皮均100%成活,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人工真皮支架植入联合灌洗式负压封闭引流可有效地覆盖外露的肌腱和骨,是急慢性创面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有效修复方式之一。

  • 标签: 皮肤,人工 灌洗,药物 负压伤口疗法 肌腱外露 骨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体刃厚皮片移植在修复合并肌腱或骨质外露的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难治性复杂创面26例,所有创面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创面彻底清创后行人工真皮覆盖肌腱或骨质,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行持续负压吸引,约2周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可见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形成类真皮样组织,完全覆盖外露的肌腱及骨质组织,于类真皮样组织表面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6例患者移植的刃厚皮片成活佳,其中24例患者经1次植皮手术治愈,2例患者再次行残余小创面清创植皮术后治愈;随访3~18个月后见术区皮片在位良好,瘢痕增生不明显,未出现明显破溃,外观恢复满意。结论利用人工真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体刃厚皮片移植联合修复肌腱或骨质外露的复杂创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 皮肤移植 创伤和损伤 皮肤,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9例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总结病灶的位置及走行、形态、大小,及其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09例患者病灶位于四肢34例,颈部21例,胸壁17例,腹膜后15例,胃壁10例,其他少见部位12例,共113个病灶。病灶以椭圆形为主(82/113),类圆形次之(27/113),边界清楚、光滑。四肢、颈部及胸壁病灶(67/75)多沿神经方向走行。四肢病灶MRI多表现为典型脂肪分离、神经出入和靶征。颈部、胸壁病灶以典型CT、MRI表现为主:均匀或欠均匀低密度/等信号,T2WI像呈靶征,增强后表现为中心逐渐强化的靶征。腹膜后、盆腔病灶则以不典型CT、MRI表现为主:多房囊状或厚壁囊状不均匀密度/信号,增强后呈多房囊状延迟强化;胃壁病灶CT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延迟强化。结论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每个部位肿瘤根据所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认识其CT、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标签: 周围神经鞘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成人骨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成人骨肉瘤患者39例,其中行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24例,行CT联合MRI双项检查13例。记录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MRI、CT联合MRI双项检查骨肉瘤诊断准确率及骨肉瘤征象检出率。结果28例骨肉瘤患者经CT检查确诊23例,图像可显示较高密度的软骨组织,大多数骨皮质显示密集的筛洞,髓腔内的肿瘤附近的皮质断裂处和肿块相连,形成瘤骨;24例骨肉瘤患者经MRI检查确诊20例,T1加权成像表现大多为低信号,小部分为等信号,且大部分信号不均匀;T2加权成像表现大多为局部高信号,且信号基本不均匀,部分坏死囊变,并见液平。CT联合MRI双项检查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为100%(13/13),高于CT(82.14%,23/28)和MRI(83.33%,20/24),P<0.05;CT与MRI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CT联合MRI双项检查对肿瘤骨及骨膜反应的检出率为100%(28/28)、89.29%(25/28)、100%(13/13)、92.31%(12/13),高于MRI的0、70.83%(17/24),P<0.05;MRI、CT联合MRI双项检查对软组织肿块和瘤周水肿区的检出率为91.67%(22/24)、100%(24/24)、92.31%(12/13)、100%(13/13),高于CT的67.86%(19/28)、28.57%(8/28), P<0.05。结论CT和MRI诊断骨肉瘤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骨肉瘤的准确率更高,单项CT或MRI检查对骨肉瘤征象的检出各具优势,二者联合检查对骨肉瘤征象的检出率更高。临床采用CT联合MRI检查诊断骨肉瘤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也能详细记录骨肉瘤征象,为骨肉瘤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骨肉瘤 联合检测 软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异位胰腺患者63例,均行超声内镜、螺旋CT和病理检查,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63例疑似异位胰腺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异位胰腺52例(82.54%),间质瘤5例(7.94%),脂肪瘤4例(6.35%),息肉2例(3.17%)。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为94.23%、特异度为81.82%、准确性为92.0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系数为0.75。CT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63.64%,准确性为84.1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系数为0.52。按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分析,超声内镜与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371、0.739、0.169)。结论超声内镜与CT诊断异位胰腺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但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准确率高于CT,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 标签: 胰腺 异位 超声内镜 螺旋CT
  • 简介:摘要肾脏肿瘤的分型与鉴别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CT纹理分析是基于图像中像素或体素灰度级的分布和关系特点,对肿瘤的异质性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故能够弥补传统的图像视觉分析方法诊断的主观局限性。本文对CT纹理分析及其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诊断,计算机辅助 CT纹理分析 癌,肾细胞 放射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RI及CT诊断对不同亚型肾细胞癌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提升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肾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取其中32例患者同时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肿瘤基本特征、平扫表现、强化方式、强化程度进行判定。结果平扫的CT亚型分布:透明细胞癌106例,乳头状癌10例,嫌色细胞癌7例,囊性癌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癌2例。平扫的MRI亚型分布:透明细胞癌27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2例。平扫的CT特征:大多数病灶形状为类圆形,小病灶多为等密度影,大病灶多为混合密度影;平扫的MRI特征:T1WI呈低、等信号影,T2FS呈高信号影,DWI呈混杂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的CT和MRI特征:透明细胞癌、囊性癌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癌强化方式为"快升快降"型,强化程度明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强化方式为迟发性、持续性,强化程度轻微。结论不同亚型的肾细胞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临床上应结合发病特点、症状体征、辅助检验,积极利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肾细胞癌不同亚型进行精确分析,以针对性选用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预后水平。

  • 标签: 癌,肾细胞 核磁共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氧化铝致铝尘肺的胸部CT影像特点,提高对氧化铝尘肺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于2020年8月,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诊断的18例氧化铝尘肺和30例矽肺患者(对照组)的胸部CT表现,比较两种尘肺纤维化的特点,尘肺结节的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牵拉支气管扩张、胸膜及小叶间隔增厚的发生率。结果氧化铝尘肺表现为结节伴小叶间隔增厚(66.67%,12/18),伴蜂窝肺(22.22%,4/18)、磨玻璃影(61.11%,11/18),以及单纯结节(11.11%,2/18),无融合团块;对照组表现为结节伴小叶间隔增厚(16.67%,5/30),伴蜂窝肺(6.67%,2/30)、磨玻璃密度影(6.67%,2/30)和融合团块(23.33%,7/30),以及单纯结节(53.33%,16/30);两组结节伴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密度影、融合团块和单纯结节CT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氧化铝尘肺均见肺间质串珠状结节,其中50.00%(9/18)以串珠状结节为主,低密度结节占61.33%(46/75),38.89%(7/18)可见小叶中央结节,结节宽径为(1.29±0.38)mm;对照组30例矽肺均见小叶中央结节,10.00%(3/30)以串珠状结节为主,低密度结节占36.29%(90/248),结节宽径为(1.85±0.58)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铝尘肺常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小叶间隔增厚(11、18、17例,61.11%、100.00%、94.44%),与对照组(9、18、18例,30.00%、60.00%、6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铝尘肺纵隔非钙化淋巴结最大CT值[(103.43±26.33)HU]高于对照组[(75.22±16.7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铝尘肺胸部CT表现为略低密度的串珠结节、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为主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多合并牵拉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和纵隔淋巴结密度增高。

  • 标签: 尘肺 氧化铝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特征 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