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血管内治疗入路应首选患侧颈内动脉通路,由于瘘口部位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微导丝未能从颈内动脉入路通过瘘口,故只能选择静脉入路。静脉入路的路径较长而迂曲,且可能需要多通道,对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报告1例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闭合及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疗效。

  • 标签: 颈动脉损伤 动脉瘤,假性 颈动脉海绵窦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右侧动脉缺失与不合并畸形单脐动脉(singleumbilicalartery,SUA)SUA的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139例产前诊断胎儿,经超声诊断为SUA者149例,其中不合并畸形91例被纳入分析,测量胎儿头围、双顶径、腹围、股骨长径、肱骨长径并估测超声孕周,测量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Ratioofpeaksystolicoverenddiastolicpeak,S/D)。所有病例是否为SUA及其所伴发的畸形类别均以产后结果为准,对比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S/D、RI值在左、右侧动脉缺失组间差异性及其测值异常在不伴随胎儿畸形SUA病例中的情况。结果91例不伴随畸形的SUA胎儿孕中、晚期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并且脐动脉S/D>4.0者6例,5例剖宫产予以证实合并宫内窘迫,其中3例宫内发育迟缓,1例胎死宫内。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S/D及RI值异常在左、右侧缺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合并畸形的SUA胎儿应密切随访其生长发育指标、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

  • 标签: 超声显像 产前诊断 单脐动脉 胎儿畸形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术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根据手术的方式、特点及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586例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提高手术质量及术后的观查护理等。结果585例病人顺利通过手术,术后安全出院。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开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两种路径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的临床资料,探讨经桡动脉路径的护理特点。方法将227例患者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147例,股动脉80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不适反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桡动脉途径局部疼痛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无体位限制,患者更容易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PCI。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PCI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总结36例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重视患者体位与活动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颅内高灌注症状、低血压等的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保证手术成功。36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其中2例出现高血压,2例颅内高压,8例现低心率及低血压表现,1例出现脑梗,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护理 血管痉挛 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采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的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例行颈内动脉缩窄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术中采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和(或)血管超声检查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评估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预后良好;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6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缩小;mRS 0分者5例,1分者1例,3分者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 巨大 低流量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采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的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例行颈内动脉缩窄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术中采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和(或)血管超声检查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评估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预后良好;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6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缩小;mRS 0分者5例,1分者1例,3分者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 巨大 低流量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血泡样动脉瘤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在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颅外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右侧ICA颅外段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ICA闭塞组,20例ICA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血管的收缩期内径(diameterofsystolic,Ds)、舒张期内径(diameterofdiastole,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elasticmodulus,印)、硬度指数(stiffness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compliance,AC)、脉搏波放大指数(augmentationindex,Al)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pulsewavevelocity,PWVβ),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相比较,JCA闭塞组Ep、β、AI及PWVβ明显升高;AC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对ICA闭塞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改变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可评价血管功能改变,它是评价血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弹性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6%,瘤体长大后不但会发生破裂出血,而且会压迫邻近结构产生相应症状,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瘫痪,视野缺损等,此外,癫痫、脑缺血、脑积水也是常见的表现。2005年2月,我科采用自体桡动脉移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颅内外搭桥术后,再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血管移植术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护理 颅内动脉瘤 桡动脉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境内动脉狭窄的血压变化情况和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从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收治的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选择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血压变化规律。结果对照组在各个时间段的血压都要低于观察组,在非杓型节律上,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结论和健康机体相比,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血压上是比较高的,且非杓型节律明显要高于健康机体,故而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也比较高。

  • 标签: 老年 血压变化规律 脑卒中 颈内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