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译者文化身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9
/ 3

疫情期间译者文化身份研究

-- 以 CGTN 新闻稿为例

杨家欣 东北师范大学 130024

摘要:作为一位译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身份与立场设定。本文以COVID-19疫情期间的CGTN官方微博对国内外新闻中英文报道的文本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在疫情特殊时期,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因素、并比较译者在疫情时期与传统翻译理念下的身份与立场的异同,从而得出译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的特性。

关键词:疫情;翻译;文化身份


  1. 引言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一直持续至今,给全球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防疫控疫措施都落实到位,维持了基本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正常运转;而国外的疫情情况仍然严峻。面对国内外的环境差异,译者的翻译活动则需更为细致谨慎。疫情时期,无论是国内外疫情治理措施或领导人发言、决策与各国社会动态,译者作为中间联络者,所充当的身份以及秉持的文化立场是需要细细权衡的。怎样做到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失身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是一大重要关注点。


  1. 文献综述

“在对译者身份的讨论中,按照传统翻译概论,对于译者身份的定位,存在两种定位:一是主张译者要做作者的‘仆人’,‘忠实’地传达原文,服务好‘读者’;二是认为,译者要拥有自主力与创造力,‘改写’原作使其获得再生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许均,109)关于译者的的文化身份立场这一问题是及其复杂的,文化必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它更是成了一种强大的塑造力量,对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商贸、金融、法律、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着影响。(胡安江,2020)在疫情时对外报道存在两大特点:针对性与客观性。即指对外报道的题材和角度需要针对性,在表现方式和手法需要更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陈轩石,2003)


  1. 译者文化身份研究

“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如: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等。”(许均,128)翻译并非仅局限于文字与语义的对等,而是一场文化的探究。一位优秀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将翻译文本的方方面面钻研透彻,这是译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3.1 译者身份的传统定位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与作者为‘主仆’,在翻译活动进行时需要尽量做到‘隐身’、‘透明’。”(许均,114)这样界定的目的是出于对原作的尊重,也要求译者尽量对原作文义,语体风格和精神风貌等解读透彻。译者在翻译时做到不展露自我和绝对的忠实可以算是一种理想化构想。但当译者身份这一问题探讨愈深,不难发现无论“仆人”或“反逆者”都过于极端,现在的翻译研究都在探寻作者与译者之间的融合与和解。

3.2 译者身份在疫情时期的定位

在疫情爆发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影响。新时代语境赋予了译者更多使命,译者在特殊时期需担任各种角色。“译者在新冠肺炎此类事件中参与翻译,与医疗团队协同合作,扮演了共同决策者、和谐医患关系共同构建者、中国经验共同传播者等角色。”(郭聪,18)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译者为加强国际合作、服务国际患者,以及早日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做出了关键贡献。译者的形象也从隐形到鲜活。

  1. 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因素

谈及在疫情时期的文化交流,我国近年来所经历的重大传染病灾难,可包括2003年的SARS非典以及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在此二背景下,除了公共卫生防控,在文化的对内输入与对外传播方面也值得重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社会现状,防疫控疫措施褒贬不一,如何将外来信息恰当加工值得深思;而中国的外宣话语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选取了2020/12/17-2020/12/22一周内CGTN在官方微博上传的新闻稿,对比译者在E-C和C-E两过程中使用的翻译语体,输入的翻译文化,选择的翻译文本,建构的文化价值四个方面,来探究译者在疫情时期进行翻译活动时所秉持的文化身份。以下为译者通过具体语料对比得出的4种会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因素。

  1. 翻译语体:

“语体”( register) 一词最早由学者 Reid提出,指“由于所处情境( situational context) 不同而产生的多样性”。Halliday 说,“语体”由三个要素所决定:正在发生的事件、参与者、语言所起的作用。它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和语式( mode) 。在新闻稿英译时,分别对应为:正在发生的事件--席卷全球的灾难性新冠疫情;参与者--从事新闻稿英译与汉译的翻译者;语言所起的作用---信息交换及展示实时的疫情情况。

例:周四,拜登顾问塞德里克·里士满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据官方声明,该顾问与拜登没有密切接触。拜登已于周四接受新冠检测,结果呈阴性。U.S. President-elect Joe Biden tested negative for COVID-19 on Thursday after an incoming White House adviser, Cedric Richmond, contracted the disease, a spokesperson for Biden said in a statement.

在对拜登一则案例报道中,英文陈述中对于事件的描述有用信息为“tested negative for COVID-19 on Thursday”,而中文叙述中,对于此事件的交待包含对于拜登顾问的检测结果。中英文的不同在于对事件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英文简单明了,而中文偏重叙述细节。英文新闻翻译,译者讲求的是快速、及时、准确,目的就是使读者了解事实。在进行英译汉时,要求不带偏见与译者个人情感,即切实反映社会的变化而又不失真实性。

  1. 翻译对文化的输入与输出

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展现出多样的文化形态, 此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就表现为语言差异。在翻译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输入与输出。通过译本的传播与认知,就是对文化的传播。翻译活动是一个传播文化的途径,所以理所当然应当对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尤其关注。

例: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开始为部分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第一步主要针对部分重点人群......;第二步随着疫苗获批上市,或疫苗产量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China will prioritize vaccinating high-risk groups against COVID-19, Zeng Yixin, deputy head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said Saturday. Those who work in cold-chain transportation, healthcare and port workers are among the groups to first receive vaccination, health officials said in a press briefing.

此处译者用适当的语言,以得体的身份,不偏不倚的身份立场向读者说明中国对于疫情的管控防治措施。向外方表达了中方的成就,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这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

  1. 翻译文本的选择

“从适应与选择这二视角出发,可将翻译定义为: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中,译者发出的选择活动。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交织组建成为一个的整体。”(瞿红梅,115)在翻译操作的过程中,一切适应与选择行为都由译者决定和实施。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最终产生译文。

例:12月19日英国政府宣布,从20日起,伦敦、英格兰东部和南部将从目前的三级防控级别升至四级,为期两周,对应的措施类似英格兰地区今年11月实施的大范围“禁足”措施。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新冠病毒变异后传播性高出70%。“封城”措施实施前夕,伦敦火车站挤满了想要离开的人。Hundreds of people rushed to Paddington Station, scrambling out of London before Tier 4 came into effect. The UK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tough new measures for some areas of England in response to the fast spread of a new strain of the COVID-19 virus.

选择英文原稿的中文译本时,需考虑原文与译文的语义对等。如翻译“scramble out of London before Tier4 came into effect”时,将句意扩充为“从目前的三级防控升级至四级......伦敦火车站挤满了想要离开的人”,此句将更多的细节进行了补充,同时语言风格文体都进行了调整;“has introduced tough new measures”此处使用归化译法,直接译为“禁足”措施,选用的词语充分考虑到译语使用者的语用习惯与文化背景。

  1. 文化价值的构建

翻译界在逐步达成共识,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一词来描述翻译, 由此说明应当从文化的高度来着手对翻译的认识与理解。(许均,2018)“翻译对于文化有着深远的的意义和影响, 但文化同时也会制约翻译,特别是在通过翻译学习外域精华文化时, 翻译将发挥作用, 达到某个目的,促成某种变异”。(王克非, 1997)在本次疫情中,中方通过官方平台进行宣发的各方面的防疫控疫成就,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就是对文化价值的构建。外宣只是一种手段,中译英的新闻译本,在网络上的传播,便可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树立中国的形象。


  1. 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被定义为“解读人类思维功能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表示人类可通过带有明确目标导向的、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和改变世界和本身。(倪楠,143)一直以来,文化身份被认为有着长期固定不变的本质;并且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是无法逃脱掉考虑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与立场的。但翻译是另一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审时度势,在克服交流差异时需要定位准确,以恰当的立场发声。




参考文献

  1. 许均.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 胡安江. 海关官员/走私者:晚清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研究[J]. 上海翻译, 2020,5:7

  3. 陈轩石. 从抗击非典报道看对外宣传[J].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03. 19-20

  4. 郭聪, 杨承淑, 林红, 苏中振, 谭进富. 抗击新冠肺炎彰显医疗译者多重角色[J].

上海翻译, 2020, 4:18-22

  1. Reid,T. B. W. Linguistics,structuralism and philology[J]. Archivum Linguisticum,

1956(8): 28-37.

  1. Halliday,M. A. K.Language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Arnold,1978.

  1. 瞿红梅, 张德让. 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5,33(1):

115

  1. 许均. 翻译价值简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78(1): 36

  2.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3

  3. 王克非. 翻译文化——21 世纪译学研究课题之一[ A] .张柏然, 许钧.面向21 世

的译学研究[ 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569

  1. 倪楠.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以英语教育为视

[J].哈尔滨师范大学科学学报, 2020, 61(6): 143

  1. 胡安江.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热点、问题与趋势[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7(1)

  1. 李秋杨. 中医口译员在医患互动中的角色研究--以英国中医店口译个案为例[J].

外文研究, 2018, 6(4)

  1. 许均. 试论罗慕士的文化立场与跨语际言说特质[J]. 上海翻译, 2020,6

  2. 许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笔谈[J]. 中国翻译, 2018,6










Abstract in English


As a translator,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positions will be hold by different national environments at different time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hich impacts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during COVID-19 by analyz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 reports tweeted on CGTN in Weibo platform and its difference through the time. Therefore, the speciality 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can be conclud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time.

Key words: COVID-19;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