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观点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物关系”遮蔽了现实“人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关系”背后“人与人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由自觉本性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呼应和补充:语词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理解与解释。

  • 标签: 诠释 诠释学 理解 解释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形成.在“价值域”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人自由称为“能在”(dasSenkornnn),而人生存在他看来就是自由能在.海德格尔自由理论是奠基于他基础存在论;与传统自由理论相比,这种理论具有非形而上学特点.非本真性与本真性被他视为自由(能在)两种形态,在本文中将被论证是:康德他律与自律概念对于理解这两种形态来说是必要.

  • 标签: 自由 他律 自律 非本真性 本真性
  • 简介: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原初确定性。

  • 标签: 家族相似 本质主义 语境 虚无主义
  • 简介:笛卡尔究竟为乔姆斯基语言研究方案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个问题对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研究和理性主义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历史和学理两个方面,本文从麦吉利夫雷提供答案入手讨论,致力于论证两个观点:(1)否定性论点:语言创造性算不上是乔姆斯基方案笛卡尔贡献;(2)肯定性论点:乔姆斯基方案真正笛卡尔贡献是一种理智化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思路。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知识 理智主义 笛卡尔 乔姆斯基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人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情况下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性伪分导出社会性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在《荀子》,化性起伪"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两晋招隐诗反映了诗人在残酷现实中对自身出处问题思考,同时深深地留下了当时不同流派玄学思想烙印。就思想背景而言,招隐诗出处对立、尚隐弃显与王弼以无为本、因循"自然"思想密切相关,而它调和出处、显隐存心则与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思想极度吻合。但是,招隐诗显示思想理路并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这一派思想坚守者。事实上,对不同玄学思想接受和对出与处看法,在他们思想里贯彻得并不彻底。

  • 标签: 玄学 招隐诗 反招隐诗 出处 内在理路
  • 简介: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国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春秋》经传不同理解,从而澄清一些政治伦理问题。

  • 标签: 政治哲学 儒学 《春秋》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自然观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哲学根基,借助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将人从传统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所谓理想世界中唤醒过来,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和人生。然而,意志局限性又使人陷入存在暧昧和自我分裂、矛盾状态,使人因丧失目的而迷失和寻求自己。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率先提出人价值和意义问题,促使尼采等现代哲学家继续对此进行深入探索。

  • 标签: 意志 人学 觉醒 迷失 寻求
  • 简介: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 标签: 自然 益生 生命态度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语词中心论”之外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语词中心主义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行动主义自觉.在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双重合奏.呈现出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空间展开与言说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
  • 简介: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孟子性善论为确立和谐、有序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为儒家仁政或德治提供了形上根据,同时也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根据。孟子仁义内在说对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孟子孝悌之道重视人格尊严,不但没有维护专制政治,反而与专制政治相对立。此外,孝悌之道及建基在其上家庭还可促成进一个体与群体得到谐和民主政治。

  • 标签: 徐复观 孟子 伦理 政治
  • 简介: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根源在技艺(tehne),但其中艺术一面受到压抑,因而此技术本质就被硬化为强逼产出座架,超出了人类掌控.这个转变深层原因是古希腊就出现了“数学因素”它通过笛卡尔主客二元化使世界成为被主体表象图象,万物成为确定客体.要摆脱座架控制,必须重现技艺艺术维度,让它“自身缘构发生”(Erelgms)柔性允诺性重新主导技术.在这方面,海德格尔和海森堡都曾从老庄之道中得到过启发或与之产生了共鸣.儒家会十分欣赏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批判,特别是这种批判与归家思想结合.但是,儒家要指出海德格尔批判不足,它忽视了个体主义对座架促成力和单向度存在论区分导致忽视实际家庭家园观,由此而使得他解决方案稀松无根.只有以家庭为源头有机社团,不管是儒家还是阿米什人,才可能摆脱现代技术本质对人裹挟.

  • 标签: 技艺 数学因素 座架 家庭 儒家社团
  • 简介:本文从经典诠释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深化。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主体,在经学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不断发展完善。

  • 标签: 中国传统 儒家 经学 经典诠释 中国哲学史
  • 简介:历代注家关于《革》卦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看法,但学术史上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注解,就革命策略、革命道德价值观和革命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探索。

  • 标签: 《革》卦 革命 革言三就 有孚 顺天应人
  • 简介:规划编制是研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重要视角,可为《农业发展纲要》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成绩和问题提供新分析思路和解释.《农业发展纲要》是新中国独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端,它明确了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指标和主要策略,建构了一些有较大影响制度,制定过程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比较注意指标和措施可行性,但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缺乏、没有开展正式和全面的调查研究、受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主导等问题和不足.规划编制所需条件不足和编制过程中诸多偏差,是《农业发展纲要》出现问题客观、深层次原因.

  • 标签: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发展规划编制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