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支架的应用经验,明确颈内动脉支架在颅底手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22例置入颈内动脉支架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左侧5例,右侧16例,双侧1例;年龄33~75岁;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4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1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16例。结果22例患者术前根据CT血管造影(CTA)、MRI以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评估颈内动脉受侵蚀程度,发现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遂于术前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术中发现肿瘤组织不同程度地包绕颈内动脉,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或次全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发性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颈内动脉支架段狭窄或闭塞。结论对于颅底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受累节段局限,术前放置颈内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底肿瘤 耳鼻喉外科手术 血管支架 颈内动脉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乃至破裂出血,并且多数是大出血,后果严重。其发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及时发现并通过支架将病变的血管隔绝于血流之外,借助支架修复血管是治疗的一种手段。笔者采用Willis支架隔绝受损破裂的颈内动脉壁或者其分支根部颈内动脉17例,探讨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例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首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至置入Tubridge的时间间隔为14 ~90 d。4例患者采用单纯Tubridge置入,另外2例填塞弹簧圈后再置入Tubridge。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临床随访5~36个月,无再出血。5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1~3个月,动脉瘤均完全消失。结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血泡样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收集术后即刻栓塞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的动脉瘤栓塞率、复发率以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38例BBA患者,男性17例(44.7%),女性21例(55.3%);年龄(54±9.3)岁(范围29~71岁);动脉瘤最大径(5.1±1.0) mm,瘤颈直径(4.9±0.7) mm。Raymond分级显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为71.1%,瘤颈残留率为18.4%,瘤体残留率为10.5%。围手术期发生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和2例术中动脉瘤出血。在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显示,31例(83.8%)动脉瘤完全消失,4例(10.8%)改善,2例(5.4%)再通。临床转归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81.1%,1例患者(2.6%)死亡,无一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B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支架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口咽部双侧颈内动脉异位。患者女,71岁,因“咽部异物感伴打鼾1年”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口咽后壁稍隆起,右侧口咽后壁见局限性规律搏动性肿物。增强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双侧颈内动脉畸形,右侧向口咽正中移位,左侧向颈外侧移位,考虑双侧颈内动脉异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暂未予以特殊治疗,进行充分健康宣教,并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半年后门诊复查喉镜异位血管未见明显变化,一般情况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鼻出血 颅底 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72岁男性患者,因布鲁氏杆菌感染导致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人工血管原位重建术式,术中完整游离了动脉瘤,在扩大清创的基础上,切除主动脉瘤体,用人工血管重建近远端血运,恢复正常解剖关系,人工血管吻合口表面填塞缝固大网膜。术后根据培养结果规范应用抗生素,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血管通畅。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