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时对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ff7月至2013年7月共有48例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根据其术前肾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20例)术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B组患者(28例)术前eGFR≥60ml/(min·1.73m2)。结果48例患者共植入了52个支架,随访24个月,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eGFR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术前已经出现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 肾血管性高血压 估测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自1977年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完成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eutaneoustranscoronarycoronaryangioplasty,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发展迅速,但PTCA术后再狭窄高达50%,裸金属支架植入术后高达20%~30%,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仍然达5%~10%,防止再狭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再狭窄一直闲扰着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再狭窄 机制 防治
  • 简介:<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PTCA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然而冠脉介入术后6~9个月RS仍有10%~60%,严重制约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也成为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点与热点。所谓的RS是指成功介入手术后,受治疗冠脉局部损伤后“愈合”反应而造成局部血管腔的再次狭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再狭窄 冠脉介入术 药物预防 内支架术 ANGIOPLASTY
  • 简介:目的探究在颈动脉分叉部支架成形术中,留置支架的直径与发生血流动力抑制的(HemodynamicDepression,HD)相关性。方法总结我科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46例,依据传统方法选择支架直径;B组68例选择较小直径支架。比较分析直径、球囊直径与对术后的狭窄率、HD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症状都得到改善。A组留置支架直径(9.1±0.3)mm,B组留置的支架直径为(8.3±0.2)mm,两组存在显著差异;A组21名(45.7%)发生HD;B组10名(14.7%)发生HD,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留置支架直径较小组HD发生率低。两组球囊直径分别为(4.9±0.2)mm及(4.8±0.1)mm,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狭窄率分别为(76±9)%及(74±8)%,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分别为(15±6)%及(17±10)%,无显著差异。A组患者1例出现术后脑血症状,B组患者未出现相关脑缺血症状。Logistis回归分析显示A组(大直径)发生HD的风险是B组(小直径)的4.405倍。结论选用较大支架会更易发生术后HD。与之相比,选用较小直径的支架会减少HD发生率,并且可以使狭窄病变获得相同程度的改善。

  • 标签: 颈动脉分叉部 支架 直径 血流动力抑制 球囊 狭窄
  • 简介:<正>41例患者45处病变行PTCA+支架术治疗,成功置入Radius支架45个。术后血流TIMI分级为3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冠脉造影病变狭窄程度分别为(87.4±11.3)%、(8±9.2)%、(49.8±10.7)%和(57.2±12.3)%。冠脉内超声显示,术后即刻、3个月和6个月支架横断面积(mm~2)分别为8.25±1.83、9.58±2.59和10.46±2.69(P<0.01)。表明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是研究支架内再狭窄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冠脉造影 支架术 临床应用 横断面积 狭窄程度
  • 简介: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和临床医师的不懈努力,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并逐渐朝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向发展.短段股动脉病变一般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PTA加裸支架植入术,效果可靠.长段复杂的股浅动脉病变,传统的膝上股股转流术是公认的治疗方式.新型Viabahn覆膜支架的出现使得"腔内转流"成为了可能,它治疗复杂股浅动脉病变较传统治疗优势显著,通畅率满意,并可达到与人工血管旁路术相媲美的临床效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Viabahn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2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单支架12例,双支架16例。术后每2周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8~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28例PCI均取得成功,16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球囊对吻扩张。所有病例术后达TIMI3级血流,住院期间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术后随访20~30个月,6个月内有4例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3例(10.71%),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 左主干分叉病变 支架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开窗支架型血管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AAA)的初步结果。方法4例合并严重疾病无法行开放手术的近肾AAA患者,根据术前CT数据定制个体化开窗支架型血管。于全身麻醉下置人此支架型血管并置入肾动脉支架。结果术后即时造影示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形态良好,两例有少量近端I型内漏。术后3个月复查4例患者支架形态正常,两例I型内漏均消失,但另一名患者出现Ⅱ型内漏。结论应用个体化开窗支架型血管治疗近肾AAA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开窗支架型血管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 简介: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比较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与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平均分为3组,每只猪分别在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随机置人SES和ZES支架各一枚,3组实验动物分别在第7天、14天、28天进行OCT检查,测量新生内膜厚度、支架内面积、管腔内面积、新生内膜面积、面积狭窄酉分比和新生内膜覆盖率,比较ZES与S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结果OCT测量结果显示,支架置入7天和14天时,ZES与SES两种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覆盖率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同样支架术后28天时ZES与SES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244.3土282.3umVS136。3土911um,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存任显著差异(94.88%±2。93%VS90.96%±4.35%,P=0.008)。结论任支架置入后1个月内,ZES与SES比较新生内膜增生更显著,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覆盖率更高。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佐他莫司洗脱支架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 新生内膜
  • 简介:目的采用解剖M型(AMM)超声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内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侧壁运动的改变。方法28例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和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获取前间隔、前壁、前侧壁、下侧壁、下壁和下间隔等各6个节段,在心尖四腔水平切面获取室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等4个节段的解剖M型图像,测量这些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结果28例左回旋支狭窄置入支架的患者,相比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由左回旋支供血的心肌各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均较术前显著增高,而术后72h内和术后3个月时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状况,并至少维持3个月;采用AMM超声技术测量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能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图 解剖M型 冠状血管 支架
  • 简介: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Cordis)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在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2l例冠心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TM支架(Cordis)治疗,对16例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6个,4例右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4个,1例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个.观察药物涂层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及2-14个月随防期间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再次血运重建等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率为5%±3.5%,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支架近远段无新夹层,血流TIMI3级,临床随访2~14个月21例心绞痛消失,其中12例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明显优于单纯再次扩张及首次置入普通支架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雷帕霉素
  • 简介:目的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经治的53例股动脉F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别为医源性损伤38例(71.7%),白塞病8例(15.1%),外伤4例(7.5%),感染性FAP3例(5.7%)。治疗方案分为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结果采用UGTI患者17例(32.1%),成功率为88.2%;外科手术27例(5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腔内治疗9例(17.0%),成功率为100.0%,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总体外科移植物及支架血管3年累计通畅率为94.3%,3年总体生存率为94.0%。结论UGTI可作为非复杂股动脉FAP的首选措施;手术治疗复杂股动脉FAP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但围术期并发症较高;腔内治疗可用于远离股动脉分叉的病变以及危重急诊患者的救治。

  • 标签: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外科治疗 支架血管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脉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不常见但可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在美国(人口约为2.4亿),每年至少发生6000例,但准确数字难以确定,因为许多病例未被诊断。在大系列的尸解研究中,其流行率为0.2%-0.8%。主动脉夹层的最高发生率在60-7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40岁以下的主动脉夹层最常见于马方综合征的患者及孕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Β阻滞剂 粘合技术 人工血管内支架 手术治疗
  •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被引入的成功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在随后的20年中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确立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和完全动脉血管化在冠状动脉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找到了其各自的位置,从而使得CABG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药物洗脱冠脉支架(DES)的出现,冠脉血管再通的方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使用DES引起支架内狭窄的危险明显降低,所以目前介入心脏病学家开始对更加复杂的病变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施行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数量迅速增加,而CABG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图1)。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流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植入治疗 手术治疗 CABG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目的分析阜外医院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早期结果,并总结此类疾病早期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2年1月1至2016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收治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手术患儿共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收集患儿术前心功能指标,术前一般资料,术后超声,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滞留时间等术后相关指标。对所有65例患儿按术前射血分数(简称EF)30%分组,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间相关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入选患儿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手术年龄(中位数)12月,术前体重(中位数)8.5kg,术前射血分数(EF)44.23±22.6%,左室大小39.69±7.73mm,体外循环时间121.67±56.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数)67min,22例患儿因二尖瓣反流重而行二尖瓣成形,呼吸机支持时间(中位数)24h,ICU滞留时间(中位数)3天,死亡2例,二次插管7例,ECMO辅助3例,延迟关胸8例,腹膜透析6例。对于EF30%作为患儿分组指标,EF〈30%患儿26例,其余为39例,比较两组术前情况,EF〈30%组患儿年龄、体重明显小于EF≥30%组,而EF≥30%组患儿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小于EF〈30%组患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ECMO无明显差异,EF≥30%组行二尖瓣成形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EF〈30%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多于EF≥30%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EF〈30%组患儿二次插管、腹膜透析、延迟关胸数量明显多于EF≥30%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率比较,总体死亡2人,均为EF〈30%组患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患儿自身对照,拔管时EF较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出院时EF较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比较,拔管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出院时左室舒张末径大小明显小于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大小。结论

  • 标签: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射血分数 冠脉再植 延迟恢复
  • 简介: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其末端分叉为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cerebralartery,PCA),属于后循环系统(或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脑干、小脑、丘脑、部分颞叶及枕叶的血流,这些结构大多位于后颅窝.许多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