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10余年。Wholey等统计了涉及欧、美、亚洲53个医疗中心的资料,显示11243例患者接受了12392枚支架治疗,但颈内动脉狭窄长度超过40mm且伴有夹层的患者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狭窄 动脉夹层 临床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车祸致右侧肢体偏瘫伴双眼球突出1个半月入院.患者外伤后因神志不清送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挫裂伤".住院治疗20d后右侧眼球开始肿胀突出,2d后左侧眼球也逐渐肿胀突出,患者自诉左侧脑部嗡嗡作响.2004年11月由当地医院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 标签: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病例报告 栓塞治疗 弹簧圈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颈部搏动性包块伴有转颈时疼痛感3d,于2015年6月29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口服硝苯地平控制血压效果满意。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颌下可扪及一搏动性包块,搏动与心律同步,大小约3.0cm×3.0cm,边界清楚,质韧,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

  • 标签: 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8.1%(36/62),57.7%(15/26)比14.5%(9/62),96.2%(25/26)比53.2%(33/62);均P<0.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mm^3比35(12,70)mm^3,42.3%(11/26)比66.1%(41/62);均P<0.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361,95%CI1.277~2.475,P=0.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614,95%CI0.513~0.724,P=0.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0.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746,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

  • 标签: 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大脑梗塞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d,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约17mm×7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决定行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颈部动脉夹层(CAD)进行诊断及随访检测,分析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狭窄程度、管腔再通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CDFI诊断并经高分辨率MRI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136例(160支夹层血管),并分为ICAD组(66例,75支)与VAD组(70例,85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脑缺血症状及CDFI表现等;发病后3、6、12个月随访,对CAD患者进行CDFI复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管腔再通率的差异。结果ICAD组与V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病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D组狭窄程度≥70%或闭塞血管较VAD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8.0%(66/75)、48.2%(41/85)]。136例患者中,随访结束时,共随访复查105例126支病变血管,其中ICAD58支,VAD68支。发病后3、6个月随访时,VAD组病变血管管腔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ICAD组[分别为46.6%(27/58)比21.7%(10/46),58.7%(37/63)比37.3%(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1、5.201,P值分别为0.009、0.023);发病后12个月随访时,VAD组与ICAD组病变血管完全再通率[60.3%(41/68)比53.4%(31/58)]及不全再通血管中管腔残余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99、0.297,均P>0.05)。结论ICAD与VAD在管腔狭窄程度及不同随访时间的管腔再通率等方面具有差异性,CDFI对CAD具有良好的检测及随访复查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随访 管腔再通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病变血管共58支,B型病变49处,C型病变13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处,共置入支架64只。置入左前降支27只,左回旋支13只,右冠状动脉24只。DeNovo支架置入44只,Suboptimal支架置入15只,Bail-out支架置入3只,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2只。结果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4%。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86.5±7.8)%,术后残余直径狭窄(5.1士10.3)%。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治疗 老年患者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预后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降纤酶颈内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发病6~72h的50例患者采用颈内动脉注射5U降纤酶为治疗组,另30例作普通治疗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FDI)及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Fg)、凝血酶元(PT)、凝血酶时间(TT)变化.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NFDI为11.68±1.07,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6.82±5.33(P<0.0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2±5.38(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为80.04%和6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和26.67%(P<0.05,<0.01).治疗组治疗后Fg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降纤酶颈内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塞 降纤酶 颈内动脉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
  • 简介: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最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病因,文献报道30%~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归因于颈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滤网装置的使用逐渐增多,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因而滤网装置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中。作者观察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在滤网装置保护下,行CAS治疗的1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滤网装置 疗效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 保护 高危颈动脉狭窄
  • 简介: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tomy,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3].但是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介入材料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已被美国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疗法[4].为了解中国CAS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笔者汇总分析1997年1月-2012年3月中国CAS的手术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中国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52例女性与215例男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女组年龄(64±6)岁高于男组(58±9)岁;女组收缩压(164±26)mmHg高于男组(144±27)mmHg;女组总胆固醇(5.1±0.5)mmol/L高于男组(4.6±1.0)mmol/L;女组心胸比0.52±0.08高于男组0.49±0.08;女组高血压病史82.7%高于男组49.3%;女组伴有非心血管病比例78.8%高于男组41.4%;女组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11.5%低于男组31.2%;女组有吸烟史的比例1.9%低于男组65.1%.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两组在术后死亡、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病人的年龄较大,并存疾病较多,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结果表明疗效满意.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女性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