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运动不当以及创伤等均会导致其损伤。关节软骨缺乏血供,一旦损伤,很难自我修复。若不行有效治疗,将发展成为累及全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关节骨折作为一种简单、创、经济的治疗方式,相比于常规关节清理,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骨折对于患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软骨缺损面积(限制在4 cm2以下)都有要求,并且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较为严格且时间较长的康复训练。从短期修复结果看,骨折预后较为良好,但由于修复组织主要为纤维软骨成分,其力学性能及抗磨损能力等均劣于透明软骨,导致长期预后存在争议。总的来说,关节骨折对于年轻、软骨缺损面积较小的患者来说,是较好的修复方式,但其确切的长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旨在对关节骨折式、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术 软骨损伤 软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创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组(采用关节跟骨关节骨折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较,全关节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跟骨 跟骨关节内骨折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克氏针钻孔骨折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7例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钻孔组(关节克氏针钻孔治疗)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0~57岁;损伤面积0.6~1.4 cm2;根据Berndt和Harty基于X线片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标准:Ⅰ期9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3例。骨折组(关节骨折治疗)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4~55岁;损伤面积0.5~1.5 cm2;Berndt和Harty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8例,Ⅳ期2例。通过比较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运动评分(AAS)和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期评价手术疗效。结果57例患者术后获13~2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AOFAS评分、AAS评分、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2.2±1.6)、(2.1±1.4)分]、AOFAS评分[(89.1±6.3)、(90.4±5.8)分]、AAS评分(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5%(23/26)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20)。结论关节克氏针钻孔骨折在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中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疗效基本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踝关节 软骨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成形术,软骨下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折患者。共纳入120例,其中行关节辅助复位内固定者纳入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者纳入对照组,每组60例。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采用t检验比较2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血清炎症指标、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通过ROM计算优良率,行卡方检验。结果优良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85.0%(χ2=6.98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都短于对照组(t=12.619、23.351,均为P<0.05),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1.249,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ROM、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t=25.10,ROM t=25.25, HSS评分t=12.25,均为P<0.05)。两组的术前CRP、IL-6、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1.100、0.702,均为P>0.05);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4.389、3.828、7.902,均为P <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1.345,P <0.05)。结论关节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效果肯定,且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以选择性使用,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引导行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选取90例于黔江中心医院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38.78±5.3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8.89±5.38)岁。对照组在C型臂X线机辅助通过外侧L型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关节引导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X线片测量数据、踝足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情况、围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观察组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Gissane角(42.34±4.10)mm、(29.12±0.53)mm、(80.23±4.61)mm、(28.78±5.78)°、(121.34±8.56)°,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3、12个月AOFAS评分(87.69±5.78)、(91.21±4.34)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为(70.69±10.01)min、(4.36±0.45)cm、(13.16±5.08)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4/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67%(12/45)(P<0.05)。结论针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关节引导行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伤口愈合更快,更接近解剖复位,患者的踝足功能恢复情况更佳。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 AOFAS评分 Bohler角 Gissane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两种不同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腕关节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评估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12.1±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关节检发现合并舟月韧带撕裂18例,合并月三角韧带撕裂16例,合并TFCC撕裂41例。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手腕部疼痛、握力、腕关节活动度方面综合评分关节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ney腕关节综合评分:治疗组优50例,良6例,可4例;对照组优46例,良9例,可5例。结论腕关节辅助手术组能精准复位关节面,清理关节内淤血,对合并的关节内软骨、韧带、TFCC等组织的损伤进行评估及修复,降低腕关节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腕关节镜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肩袖损伤修补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实施肩关节肩袖损伤修补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期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期护理干预在肩关节实施肩袖损伤修补时,可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的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修补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后方入路骨折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距骨体后部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距骨体后部OL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0~65岁[(38.2±15.9)岁]。依据Hepple分型:Ⅱ型4例,Ⅳ型3例,Ⅴ型6例。依据Elias分区:7区9例,9区4例。病程为13~51个月[(26.2±11.4)个月]。均行踝关节后方入路骨折联合PRP注射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1年软骨损伤修复情况采用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观察(MOCART)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5个月[(15.7±3.7)个月]。手术时间为50~90 min[(63.8±13.3)min]。VAS由术前3.0(3.0,4.0)分减少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1.0(0,2.0)分、1.0(0,1.5)分;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6.1±11.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84.8±9.5)分、(92.9±8.6)分;踝关节ROM由术前(48.5±7.5)°增加至术后3个月及1年的(61.9±10.3)°、(65.4±11.8)°(P均<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年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据AOFAS踝-后足评分,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2%。术后1年MOCART评分为40~85分[(70.4±14.2)分]。所有患者术后无坏死、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在康复训练时有轻微一过性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改善。结论对于距骨体后部OLT,踝关节后方入路骨折联合PRP注射可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同时有效修复软骨损伤,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软骨 距骨 关节镜 富血小板血浆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辅助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长治市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按照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观察组26例行关节辅助创手术。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值,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24/326),高于对照组的66.67%(16/24),χ2=5.128,P=0.024。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少于对照组(t=9.027、6.176、12.026、3.649,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5.065、20.648,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4.638,P<0.05。结论关节辅助创手术可缩短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手术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治疗关节肩袖修补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关节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治疗4例关节肩袖修补术后感染患者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5岁(范围,51~61岁)。4例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内出现手术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发热、脓肿、窦道形成。入院后完善血液学及放射学检查,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采用关节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进行治疗。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X线片等,评估感染症状是否缓解及预后情况。术前及随访时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评估疼痛及肩关节功能。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进行负压吸引1周后再关闭伤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2例结核分枝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治疗后患者肩部窦道均顺利愈合,患肩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4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3、4、32、3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复发,肩关节活动度及评分均较清创术前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肩关节感染症状1个月的早期清创患者VAS及ASE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分及40分、6分及23分,分别提升至1分及80分、1分及73分;另2例术后出现肩关节感染症状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VAS评分及ASE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分及28分、6分及32分,分别改善至1分及62分、2分及65分。4例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肩关节感染病程不超过1个月时,采用关节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的方法治疗关节肩袖修补术后感染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横形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横形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组68例,对照组40例。关节组患者采用关节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随访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关节组的切口长度[(3.5±0.8) cm]短于对照组[(13.7±2.2) cm],中出血量[(47.4±12.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86.9±14.7) ml],住院时间[(11.8±2.6) d]和骨折愈合时间[(11.5±2.4)周]明显少于对照组[(15.8±3.0) d、(15.7±2.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3、14.85、7.29、8.25,P均<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升高(F组内=87.53,P<0.05)。关节组Lysholm评分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F交互=7.64,P<0.05)。关节组Lysholm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F组间=11.42,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F组内=76.47,P<0.05)。关节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F交互=9.96,P<0.05)。关节组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组间=10.38,P<0.05)。结论关节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横形髌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轻。

  • 标签: 髌骨 骨折 关节镜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儿童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8~12岁,平均10.6岁;左足7例,右足4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1例。根据骨折程度在距下关节辅助下行撬拨复位及单纯克氏针内固定8例,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3例。术后以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患足1个月,术后4~6周复查X线片见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通过测量并比较患儿术前、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儿术后功能。结果11例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儿均未植骨,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3 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骨折均在2~3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28.4°±2.9°)、Gissane角(125.6°±3.1°)较术前(11.8°±5.4°、138.8°±6.3°)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9.6分。结论关节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可以有效复位、固定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创伤较小,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跟骨骨折 儿童 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骨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16.72,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全踝关节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 距骨颈骨折 关节镜检查 复位 内固定 空心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节创手术、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研究组则采用膝关节创手术,比较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康复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康复优良率为87.9%,高于对照组的74.1%(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15.5%(P<0.05)。结论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关节创手术可有效提升膝关节功能性,加快康复进程,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 标签: 膝关节镜微创手术 传统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治疗的6例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8~51岁,平均39.5岁;左侧4例,右侧2例。采用腕关节磨除硬化骨,从腕中关节入路置入套筒,经套筒植入自体松质骨屑并压实,然后进行经皮内固定。对于假关节间隙完全分离导致桡腕关节与腕中关节相通者,从3/4入路置入球囊导尿管阻挡假关节间隙的基底部,防止松质骨屑从假关节间隙向下漏入桡腕关节。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EPS)评估腕关节功能,并记录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和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结果6例患者手术时间2~4 h,平均3.2 h;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1周。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为75°~135°,平均107.0°,为健侧的85%;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为40°~80°,平均51.5°,为健侧的88%。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PS评分进行评估:优4例,良1例,中1例。结论腕关节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创治疗。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腕关节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复位内固定(ARIF)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RIF组(15例,采用踝关节后内侧+后外侧入路ARIF)和切开复位(ORIF)组(27例,采用后内侧跟腱旁入路完成ORIF)。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RIF组患者的出血量[(32.0±11.5) mL]、住院时间[(5.3±1.8) d]、骨折愈合时间[(4.6±1.0)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3/15)]显著少于ORIF组[(80.0±15.2) mL、(8.4±2.4) d、(6.3±2.2)个月、29.6%(8/27)],但AR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4.0±8.9) min]显著多于ORIF组[(62.9±5.1)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ARIF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0±13.0)分]显著高于ORIF组[(72.3±1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ARIF技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能改善踝关节-后足功能,是创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距骨 骨折 关节镜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辅助创植骨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腕关节辅助创方法治疗外固定未愈合的不稳定型舟骨骨折9例,9例患者均为舟骨骨折不愈合,无合并舟月分离及舟骨近极塌陷。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舟骨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硬化和骨质吸收缺损情况。中从腕中关节入路刨除硬化骨后复位植骨内固定。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Mayo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之时均获得骨性愈合,Mayo腕关节评分(89.4±5.8)分,与术前(52.2±6.7)分相比(t=19.8,P<0.001),优8例,良1例。VAS评分由术前(5.2±0.7)分降至(1.6±0.7)分(t=15.6,P<0.001)。结论腕关节辅助创治疗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采用腕关节技术去除硬化骨,取髂骨碎屑植骨内固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舟骨 骨折 关节镜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结论关节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肩关节 肩骨折 内固定器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辅助双枚Herbert螺钉经皮内固定创治疗不稳定腕舟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们应用腕关节辅助双枚Herbert螺钉经皮内固定创治疗不稳定腕舟骨骨折6例,其中骨折Herbert分型ⅡA型1例,ⅡB型2例,Ⅲ型2例,Ⅳ型B型1例,术后随诊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3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4~11周),术后石膏托外固定时间平均1.5周。腕关节功能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评估:优5例,良1例。结论对不稳定舟骨骨折采用腕关节辅助双枚Herbert螺钉经皮内固定创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舟骨 骨折 腕关节镜 双枚Herbert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