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特点和临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为有效预防控制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在医院内的流行及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操作规范对菌株进行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实验对菌株进行初步筛查,再经过在 PHOENIX-100 微生物鉴定系统( 美国 BD 公司)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共分离得到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199株,其中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15株,7.54%;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占125株,62.82%;聚团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13株,6.53%;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23株,11.56%。标本类型主要以痰液(sputum)为主,共分离147株,占73.87%;其次是尿液(urine)标本,26株,占13.07%。科室分布中以呼吸科为主,占43.22%;其次为ICU,占27.64%。结论 医院内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分离率较高,菌株存在较严重的多重耐药性(MDR)。提示临床一定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院感意识,防止该类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扩散。

  • 标签: 耐碳青霉烯肠杆菌 耐药性 分布特点
  • 简介:目的监测该院新生儿中分离的阴沟杆菌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新生儿病房送检的血、痰、咽拭子、尿、大便、脑脊液及脐带分泌物共1152例进行培养和分离,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阴沟杆菌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应用纸片药敏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结果共分离出阴沟杆菌46例,占所有标本的3.99%,主要来源为痰、咽拭子、尿液,分别占65.22%、28.85%、和2.17%;单产ESBLs、单产AmpC酶、产AmpC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8.26%、23.91%、13.04%;46例阴沟杆菌对青霉素、第1、2、3代头孢耐药性很强,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喹诺酮类敏感。结论新生儿感染阴沟杆菌较少,但是因阴沟杆菌产诱导酶特性,不容忽视,实验室应该密切监测阴沟杆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和AmpC酶的阴沟杆菌传播和流行。

  • 标签: 新生儿 阴沟肠杆菌 耐药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 简介:摘要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常见的医院感染性肺炎,耐药杆菌是其发生的常见原因,相比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情更为复杂、严重,治疗难度大,有较高病死率。近年来,临床对耐药杆菌感染的HAP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给予参考。

  • 标签: 耐药肠杆菌 医院获得性肺炎 抗菌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临床标本中阴沟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布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耐药菌株传播。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167株阴沟杆菌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状况。结果167株阴沟杆菌主要自呼吸道标本(痰液、气管抽吸物、咽拭子)占71.26%,其次是分泌物;菌株分散在各病区,以重症监护室(ICU)最多,其次是呼吸内科和老年病科。结论阴沟杆菌临床分离率较高,其耐药率较高,多种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临床应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严格消毒灭菌,以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 标签: 阴沟肠杆菌 分布特点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激综合征(IB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探讨根除HP后IBS症状的缓解。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共150例,其中50例IBS患者,50例健康体检患者,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13C呼气试验法分别检测胃HP,对于IBS的HP感染阳性的病例实行HP根除采用PPI+胃三联疗程为1周;停药后至少1个月行13C呼气试验复查HP阴性者为根除成功,采用统计学SPSS13.0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计算三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情况,IBS组的HP感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胃食管反流组,健康体检人群也存在HP的感染;2.HP感染阳性的IBS患者中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的发病率不同,以便秘型发病率较高;3.胃食管反流病与HP感染有一定相关性;4.根除HP成功患者与根除失败患者IBS症状缓解率有差异。结论1.HP感染与IBS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2.HP阳性以便秘型IBS为主;3.胃食管反流病与HP有一定相关性;4.根除HP可以提高IBS症状缓解率。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幽门螺杆菌 罗马Ⅲ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患者感染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细菌培养结果为杆菌科细菌的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产ESBL菌株检出率和耐药性,以及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数据行χ2检验.结果共分离109株杆菌科细菌,其中阴沟杆菌38株占34.9%,大肠埃希菌25株占22.9%,肺炎克雷伯菌22株占20.2%,奇异变形杆菌13株占11.9%,其他杆菌科细菌11株占10.1%.常见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8.0%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为中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为44.0%、77.3%.产ESBL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未产ESBL菌.单因素分析可见,患者住院时间大于20d、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间大于5d、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时间大于7d、外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大于5d是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未产ESBL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1、4.441、15.186、4.938,P值均小于0.05).结论笔者单位烧伤病房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严重,产酶率高,应加强监测,控制引起产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其感染发生率.

  • 标签: 烧伤 细菌 抗药性 Β-内酰胺酶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上皮化生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据患者根除率将其分为根除组(25例)和未根除组(15例),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4月~2022年6月期间,观察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化生在不同时间段随病情变化的情况;结果:通过研究后发现,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13~26天以及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杆菌科细菌 ESBLs和 AmpC酶检测结果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3月间我院患者标本培养的杆菌 236株,分别采取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和双纸片确诊试验对 AmpC酶与 ESBLs表型进行检测,并展开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 本组 236株菌株中检出 AmpC酶菌 102株,检出 ESBLs菌 120株;单产 AmpC酶菌、单产 AmpC酶菌和产 ESBLs和 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 AmpC酶菌高( P<0.05);所有杆菌对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ESBLs和 AmpC酶为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    【关键词】杆菌; ESBLs; AmpC酶;耐药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ESBLs and AmpC enzyme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nterobacteriaceae, so as to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in the future. Methods 236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March 2020. AmpC enzyme and ESBLs phenotype were detected by double disk cloxacillin synergistic test and double disk confirmatory te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ug sensitivity test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102 strains of AmpC enzyme producing bacteria and 120 strains of ESBLs 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this group of 236 strains. The resistance rates of AmpC enzyme producing bacteria, AmpC enzyme producing bacteria and ESBLs and AmpC enzyme producing strains to aztreonam and cefotaxim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 AmpC producing strains (P < 0.05); all Enterobacteriaceae had high resistance rate to penicillin. Conclusion ESBLs and AmpC enzyme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drug resistance of Enterobacteriaceae,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linic.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本地医院临床分离并鉴定的200株杆菌科细菌为观察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L-B法)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药敏性试验,比较杆菌科细菌对不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结果:在本次分离鉴定的200株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药物的耐药性评估结果显示,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最高、对厄他培南的敏感度次之,对美罗培南的敏感度最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现阶段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依然存在,但该药物依然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因此未来应高度重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做好预防,这对于提升治疗效果的意义重大。

  • 标签: 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性 亚胺培南 厄他培南 美罗培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灸配合双歧杆菌方案用于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易激综合征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形成A、B两组,均选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两组都服用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一位医师使用毫针进行针灸。治疗结束后每周来我所复诊,检查腹痛、腹胀等改善情况,同时比较腹部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配合双歧杆菌模式对于易激综合征患者护理效果好,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针灸 合双歧杆菌 治疗方案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溶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06例,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采取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溶胶囊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热、呕吐、腹痛、止泻时间、便样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溶胶囊能调节腹泻患儿菌群失衡症状,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生长,改善患儿各种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小儿腹泻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杆菌科细菌(CRE)与感染病原菌的关系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109例患有耐碳青霉烯杆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感染菌株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CRE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药物、留置中央静脉导管等。结论:对高危因素患者定期开展CRE筛查,对广谱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尽可能减少CRE感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 肠道定植 感染病原菌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杆菌科细菌(CRE)与感染病原菌的关系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109例患有耐碳青霉烯杆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感染菌株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CRE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碳青霉烯类药物、留置中央静脉导管等。结论:对高危因素患者定期开展CRE筛查,对广谱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尽可能减少CRE感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 肠道定植 感染病原菌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与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应用对于急性胃肠炎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急性胃肠炎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5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随机并且平均分成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患者。单一组患者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加用奥美拉唑溶片进行治疗。对联合组以及单一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单一组患者,P<0.05。结论为急性胃肠炎患者联合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与奥美拉唑溶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还可以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 标签: 急性胃肠炎 奥美拉唑肠溶片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有效率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肠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过去由我院收治的急性肠胃炎患者108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P<0.05);急性肠胃炎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68.5%(P<0.05);用药前后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和胃肠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肠胃炎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肠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改善胃肠道和消化系统功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用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 肠胃炎 奥美拉唑肠溶片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采用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针对急性肠胃炎进行治疗,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在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内我院接治的大量急性肠胃炎患者中,随机抽选88名患者作为本课题研讨样本,平均分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4名。对照组采用单一用药治疗(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组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比对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治疗情况以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显效33例(75.0%),有效9例(20.5%),无效2例(4.5%);对照组显效26例(59.1%),有效12例(27.3%),无效6例(13.6%)。经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86.4%);联合组患者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的症状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奥美拉唑肠溶片 急性肠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在治疗急性肠胃炎上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奥美拉唑溶片)、B组(复方嗜酸乳杆菌片)、C组(奥美拉唑溶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良反应A组为98.6%,B为84.3%,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9%,治疗效果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B组为85.0%;A组80.0%,前者较后两者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溶片与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治疗急性肠胃炎有较好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