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外营养(PN)联合早期内营养(EN)与单纯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探讨其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2013年间50例确诊为胃癌并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患者术后接受外营养与早期内营养(EN+PN),对照组23例仅行单纯内营养(EN),检测患者术前、术后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BMI、胃切除方式、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8天体重均有下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有升高;但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细胞、CD4+/CD8+比值均降低,术后3天开始回升,观察组术后7天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术后外营养与早期内营养联合应用较单纯内营养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胃癌 围手术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内营养组(EN组)和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前补充性外营养(supplementalparenteralnutrition,SPN)作为单纯内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时的补充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SPN的临床疗效被肯定,且被国内外指南或共识推荐,但SPN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为了减少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导致的并发症,SPN的使用时机、剂量和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使患者获得营养支持治疗的最大效益。

  • 标签: 肠内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共识 争议
  • 简介:为了提高化疗疗效,增加剂量强度是常用的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并发症的增加。多数化疗副作用被重视并得到积极防治,而化疗对屏障功能的损伤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争议,近年来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化疗是否会导致屏障功能损伤,屏障功能损伤对肿瘤治疗有无影响等。

  • 标签: 肠屏障功能 功能损伤 化疗疗效 维护 化疗副作用 剂量强度
  • 简介: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病。人类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未经巴氏消毒的牛、羊、猪等布氏杆菌携带或感染者。布鲁菌通过人类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寄生繁殖并入血,释放内毒素,导致人体发热及多器官损伤。Kulowski于1932年首次描述布鲁菌病可引起脊柱炎。有学者提出布鲁菌病最常伴发脊柱炎,主要累及腰椎。现将研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尤其是治疗方案作如下综述。

  • 标签: 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 诊断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Nanog、Sox2、TFF3在型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型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nog、Sox2、TFF3在型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型胃癌患者中,Nanog高表达者38例(63.3%)、TFF3高表达者33例(55.0%),Sox2低表达者35例(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anog、TFF3、Sox2的表达情况与型胃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型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anog、Sox2、TFF3的表达情况与型胃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关,同时具有Nanog高表达、TFF3高表达、Sox2低表达的型胃癌患者预后最差。结论Nanog、Sox2、TFF3可成为评价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更利于判断肠型胃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肠型胃癌 NANOG SOX2 TFF3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EN和60例术后外营养(PN)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防治情况的影响。结果EN组EN支持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升高显著,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治疗,EN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术后体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 十二指肠营养管 早期肠内营养
  • 简介: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放射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腹腔和盆腔肿瘤的治疗,如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但因个体的差异、放射剂量与疗程和保护措施等因素,在杀死肿瘤组织的同时,照射区域正常组织亦会出现急慢性损伤.

  • 标签: 损伤防治 放射性肠 放射疗法放射性
  • 简介: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Tcelllymphoma,EATCL)是1985年Isaacson首先提出的起源于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2002年WHO新分类对T细胞和NK细胞的淋巴组织肿瘤称为病型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typeTcelllymphoma,ETTCL)。本病罕见,极易误诊,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不足30%,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ETTCL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小肠 T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再发腹痛、呕吐3天,加重2小时于2008年6月7日入院。患者慢性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在当地市级医院诊断为克罗恩(Crohn)病,一直服药治疗。入院前3天再发腹痛腹泻,并呕吐为胃内容物,在当地诊所行输液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入院前2小时疼痛加重,全腹痛并出汗,急诊入院。否认结核病等其他特殊病史。

  • 标签: 恶性肠间质瘤 肠穿孔 慢性腹痛 腹痛腹泻 急诊入院 临床资料
  • 简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术式。手术切除包括胰腺病变部分、部分胃及十二指肠、部分空肠、胆囊和胆总管在内的器官组织,而后再将胰腺、胆总管和胃与空肠吻合重建。决定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胰吻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吻合术式也经过不断改良,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相继出现,特点分明。该文就胰吻合的历史变迁、各种术式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腺肿瘤 壶腹部肿瘤
  • 简介:近年来,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日益受到医务人员重视,术后科学规范地实施早期内营养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内营养的优势、时机、方法及护理要点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肿瘤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41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通过加强内营养管道护理、心理护理,控制营养液滴注速度、温度,保持管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419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42例出现轻度腹泻,8例出现腹胀,予加热营养液、减少营养液量、减慢输注速度等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重度腹泻,予暂停营养液输入,给予止泻药物注入后缓解。结论在细致护理下,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护理 肠内营养 风险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pylori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L型以不同比例(1:20、1:100、1:500)共培养,以不加Hp—L型为对照组,在不同时段进行以下实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基因(skp2)、抑癌基因(p53)和核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Hp—L型作用BGC-82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分裂增多,增殖旺盛,瘤巨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现象;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p—L型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FCM检测可见,lip—L型影响胃癌BGC-823细胞周期的分布,使G0/G1期比例降低,S期比例升高;免疫组化可见细胞中Skp2、p53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以上作用均呈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Hp—L型可促进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其机制与上调skp2、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L型 SKP2 KI-67 P53 胃癌BGC-823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α-连接蛋白(alpha-cmemn,α-Cat)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crpylori,Hp)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胃黏膜活检及手术切除的胃癌病理标本96例,癌旁组织96例,对照标本1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组织中α-Cat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检测胃黏膜Hp感染情况。结果α-Cat在胃癌组、癌旁组织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56.2%、100.0%,胃癌组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组和对照组(P〈0.05);96例胃癌组织中Hp阳性组α-Cat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组(46.3%vs59.2%,P〈0.05);α—Cat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型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69.1%vs10.7%,P〈0.01),但α-Cat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深度无密切相关。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α-Cat的表达逐渐上调。胃癌组织中α—Cat的表达与Hp感染相关,提示Hp感染可通过对α-Cat表达的影响,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α-连接蛋白(alpha—eatenin)
  • 简介:目的:评价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营养组、普通营养组,化疗术前7d和化疗结束后14d分别检测多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化疗后免疫营养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有显著性差异;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免疫营养可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肠内免疫营养 胃肠道肿瘤 化疗
  • 简介:目的总结胃癌、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术前放置胃肠营养管,术后24h即经营养管缓慢、恒温滴注营养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以及加强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58例中53例顺利进行了内营养,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行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且符合生理、经济方便、并发症少。加强护理有利于保证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胃肠营养管 肠内营养并发症 肠内营养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圆形吻合器在造口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接受同一外科治疗小组手术的70例圆形吻合器造口术患者(吻合器组)的造口手术时间,术后造口并发症、感染发生率及随访情况。并与同期行传统手工造口术的51例患者(手工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器组造口时间(12.66±2.28)min;术后发生造口狭窄、造口渗血各1例(2.86%),切口感染1例(1.43%)。手工组造口时间(24.74±2.83)min;术后发生造口并发症7例(13.73%),分别是造口缺血1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旁疝2例,另切口感染2例(3.92%)。两组造口时间、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吻合器组患者1年内造口吻合钉逐渐脱落。结论圆形吻合器行造口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护理方便等优点。

  • 标签: 肠造口术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圆形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