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immunoassay,sequencingandothertimeconsumingap-proacheshavebeendevelopedtodetermineDNAbasemismatching,oxidativelesionorstrandbreaks.Sometimes,however,onlyqualitativeinformationisenoughtodecidewhethermutationhashappenedtoDNAanditsextent.Convolutionspectrometry(CS),anewtechniquetodiscoverultrafmedifferenceonultraviolet(UV)absorptionofdifferentsubstances,isoriginallyemployedtofindoutanysubtlemutationofDNAinducedbyUVradiation.Muta-tiveDNAiscomparedwithegocriteriabasedonthespectraoftheformerDNA,anydifferenceisquantitativelyex-pressedbydispersion(5).Visiblechangescannotbeobservedonsecond-derivativespectrauntilthemutationgets5upto11.48%.DimethylsulfoxideisanintensifierofUV254nminducedDNAmutationandprotectorat365nm,whichissimplyconfirmedbyincreasinganddecreasing5.Everyconvolutionproceduretakeslessthan1min.Convolutionspectrometryprovidesafast,simple,sensitiveandinexpensivealternativetodetermineDNAmutation,andtoscreenanti-mutationalmedicines.

  • 标签: DNA UV CS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用FQ-PCR法检测HBV-DNA;用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外周血检测表明:HBV-e抗原阳性和HBV-e抗体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8.0%和45.7%,含量分别为10^7.23±2.67和10^4.56±1.47拷贝/ml;临床各组别中,急性肝炎组HBV-D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别(P<0.01);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组显示:对低拷贝量(<10^6拷贝/m1)的疗效尚可.对高拷贝量(≥10^6拷贝/m1)的疗效较差;拉米夫定治疗组表明:低拷贝量组略好于高拷贝量组,前3个月疗效比较好,但从第4个月皆开始出现耐药株,在治疗1年时发生率可达22.6%。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表明:拉米夫定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干扰素治疗组。结论实时FQ-PCR法可及时、准确的自动化检测出标本中拷贝数量,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明显优于RT-PCR,它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调整和疗效预期具有比较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FQ-PCR HBV DNA 治疗 干扰素 拉米夫定
  • 简介:目的观察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食管癌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食管癌10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100例,腺癌3例,癌周正常粘膜组织32例TOPDⅡ的表达。结果TOPOⅡ在食管癌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癌周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可见少数核阳性表达。鳞状细胞癌高于腺癌的表达。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与TOPO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OPOⅡ在食管腺癌的表达低,符合其比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差。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的事实。TOPOⅡ在高,中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高于低分化者,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高分化者对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化疗药敏感,预后好。

  • 标签: 食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 DNA拓扑异构酶Ⅱ
  • 简介:长期以来,药用普通肝素(standardheparin,SH)是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经典抗凝药物,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因其分子量大,具有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它是SH通过化学分解,

  • 标签: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治疗 肺栓塞 心脏病
  • 简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中药制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为适应中药制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在中药制剂新技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中药制剂学 丙烯酸树脂
  • 简介:1990年第1次报道了编码外源抗原的裸露质粒DNA(nakedplasmidDNA)注射小鼠后可以在体内表达抗原基因。尔后,一系列动物实验证明DNA疫苗能诱导针对其所编码抗原的体液或细胞免疫。由于DNA疫苗免去了烦琐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步骤,更重要的是,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及诱导免疫的过程,模拟了自然状态下机体感染外源病原生物表达抗原及诱导免疫的过程。因此,DNA疫苗系统一经建立,便很快成了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DNA疫苗 基因佐剂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随机选择10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保肝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另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作HBV标志物及ALT检测.结果治疗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HBV-DNA阴转率为60%、90%、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0、10%、20%、10%,P<0.01.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ALT复常率为60%、90%、100%、80%,对照组为20%、40%、50%、40%,P<0.01.两组在治疗后生化及病毒应答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拉米夫定对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抑制HBV复制伴有ALT明显改善.

  • 标签: 拉米夫定 治疗 HBEAG阴性 HBV-DNA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观察
  • 简介: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主要依靠细胞毒性药物.传统细胞毒性药物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因此针对性差,治疗有效性不高,治疗后肿瘤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而且毒副作用严重,病人的依从性差.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期,需要具有新机制、高效抗肿瘤活性和更好耐受性的药物才能进一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吉非替尼 细胞毒性药物 恶性实体瘤 口服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我国高达70%,国外高达80%以上.针刺是中医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方法,疗效确切,其基础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现将近5年有关针刺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标签: 脑缺血 针刺疗法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白芷的来源。方法:对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白芷,黑水当归和芷叶白芷等种类进行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白芷等种的叶绿体的rbcL和trnk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共扩出20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7条,占97%,RbcL和trnK基因的分析显示台湾白芷在ScaI和EcoRI上各有一个位点与兴安白芷,雾灵白芷不一样,而兴安白芷,雾灵白芷却完全一致,结论:支持把雾灵白芷并入兴安白芷,台湾白芷作为兴安白芷的变种:祁(禹)白芷、杭(川)白芷和兴安白芷属于同一种,并与台湾白芷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建议把祁(禹)白芷、杭(川)白芷等药用白芷定名为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cv.Officinarumcv.nov.

  • 标签: 中药 白芷 分子遗传
  • 简介:合成系列β-咔啉-3-甲酰胺类化合物,并研究其与CT-DNA的作用.以1-色氨酸为原料,设计并合成β-咔啉-3-甲酰胺类化合物,利用粘度滴定、Tm(解链温度)测定及紫外光谱滴定法以及微量量热等方法测定其与CT-DNA的作用.在与CT-DNA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均能引起CT-DNATm的改变;粘度滴定实验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DNA以嵌插方式作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度是有差异的,这与抗肿瘤筛选的结果一致;微量量热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是熵驱动的.该β-咔啉新衍生物是以DNA为靶,并通过与DNA碱基的嵌插产生生物效应.

  • 标签: DNA CT 作用 改变 抗肿瘤 研究结果
  • 简介:化学发光的发现历史悠久,但把化学发光技术与核酸分子杂交结合起来,建立化学发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却是近几年的事。1983年Heller和Schneider首先将化学发光技术引入了核酸的分析,这是继建立发光免疫技术之后,化学发光技术应用的又一个新的领域。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还不多,本文试就化学发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有关的应用作一简要的介绍。

  • 标签: 化学发光反应 化学发光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杂交分析 DNA探针 核酸杂交技术
  • 简介:患者男,20岁,于1999年8月26日入院,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于1999年8月30日进行脾切除手术,术后血小板呈进行性增高,9月4日为391×109·L-1,9月6日为620×109·L-1,9月8日为908×109·L-1.考虑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用前以该药0.1ml皮试,皮试后15min,皮试部位出现红肿,皮丘直径约4cm,0.5h后红肿范围扩大,同时前臂有条索样放射状红肿、疼痛.患者握拳不能,伴心悸,气促症状,立即予以地塞米松10mg,im,心悸、气促迅速缓解并逐渐恢复正常.皮试部位逐渐呈紫红色,面积约2×1cm,边缘不规则,1d后,皮试部位呈暗棕色,周围仍肿痛,予以50%硫酸镁液湿敷,4d后疼痛缓解,可握拳,皮试部位呈暗棕色,中心部位凹陷,触之感觉麻木,经皮肤科诊断为皮肤坏死,患者术后其它方面均恢复正常,于1999年9月14日出院.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酣 皮试 皮肤坏死 抗血栓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患者男,30岁.因右手环指、小指电灼伤,于2002年6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T36.6℃,R16次·min-1,P98次·min-1,BP118/85mmHg.灼伤创面分布于环指尺侧与小指桡侧及其间的指蹼.入院后在充分术前准备后行"右手清创、手背岛状皮瓣转移术"修复创面.术后第2天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bid治疗(既往未用过),以改善皮瓣的微循环.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酐 过敏性休克 药物不良反应 梅尼埃氏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抗-ds-DNA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肾损害情况及其相关的化验指标的差异。方法:对抗ds-DNA抗体阳性者33例及阴性者24例,分别比较其肾损害及临床化验指标。结果:抗ds-DNA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尿蛋白定性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苷测定值、血清补体C3和C4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抗ds-DNA抗体阳性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损害情况及体内免疫紊乱均较抗ds-DNA抗体阴性者重。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抗双链DNA抗体 阳性 阴性 临床观察 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溶栓并常规应用甘露醇、胞二磷、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组在应用上述治疗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6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溶栓后再梗死有显著疗效。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预防 溶栓疗法 再梗死 甘露醇 急性脑梗死
  • 简介: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由多种因素作用而维持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各个系统虽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但是它们都受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支配。现在已经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即免疫系统不仅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而且还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功能,它们拥有一套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与受体,使这二侗系统之间得以相互交通和调节,呈多维立体网络状的联系。1977年Base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假说,已成为当前医学、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 标签: 网络调控 T分子 神经内分泌系统 HPA 肾虚证 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