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自英国乡村医生Jenner用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取得成功以来,疫苗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预防剂在临床应用已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Wolff等偶然发现给小鼠肌注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环状双链DNA)后,可在体内检测到编码蛋白,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 标签: DNA疫苗 免疫佐剂 肿瘤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DNA含量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IMS-2000型癌细胞DNA分析系统测定163例胃癌患者的DNA指数、平均CV值、DNA主峰面积、DNA主峰质量(pg)、平均DNA质量(pg)、G0G1期细胞百分率、S期细胞百分率、G2M期细胞百分率以及5倍体超过率等9项指标,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这9项指标与生存率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含量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相关性.DNA含量不能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 标签: 胃癌 DNA含量 图像细胞仪 预后
  • 简介:利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小鼠肝细胞涂片内单个肝细胞核的DNA含量,探讨图像分析仪在测量显微图像的光度时光衍射现象所导致的测量误差.本文选取10只成年健康雄性小鼠的肝组织涂片,Feulgen染色,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单个肝细胞核的DNA含量并分析其DNA含量倍体;结果显示,(1)涂片内肝细胞核分布均匀,轮廓清晰,呈紫红色;(2)不同小鼠同一DNA含量倍体的肝细胞核的DNA含量大致相同;(3)二、四、八倍体肝细胞核的DNA含量比值均大于/[Dept.1]等于2或4,二、四、八倍体肝细胞单个核DNA含量的CV值均小于10%;(4)同一小鼠不同DNA含量倍体肝细胞核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较小.结论:光衍射现象可导致DNA含量的测量结果偏低,其偏低的程度随待测细胞核的面积增加而减小.

  • 标签: 光衍射现象 图像分析仪 DNA含量 肝细胞涂片
  •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的过氧化损伤对其线粒体DNA(mtDNA)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30%TBSAⅢ度烫伤1、3、6、12、24h组,半定量PCR法测定大鼠心肌mtDNA缺失情况,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假烫组大鼠心肌mtDNA未见缺失;伤后1、3、24h组大鼠心肌mtDNA出现4834bp大片段的部分或完全缺失(P<0.05或0.01).与假烫组比较,伤后1h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伤后6h组SOD活性达最低值(76.90±8.30)U/mg、MDA含量达最高值(3.17±0.80)nmol/mg(P<0.01).结论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组织受到严重的过氧化损伤,此为大鼠心肌mtDNA发生大片段缺失的重要原因.

  • 标签: 烧伤 心肌线粒体 DNA 实验研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了解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TTVDNA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TTVDNA及血清稀释法检测血清TTVDNA的滴度。结果山东肝癌25例标本中8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2.0%;广州肝癌16例中6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7.5%;广西肝癌65例中28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43.1%。16例肝硬化标本中6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7.5%。结论研究证实中国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存在35.7%的TTVDNA感染,这种TTVDNA感染是否对肝癌和肝硬化有促进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TTV 肝癌 肝硬化患者 DNA 阳性率 套式PCR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与e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对照患者e系统的模式,发现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92.9%,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71.4%,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27.3%。结论PCR法较e系统更能准确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 标签: HBV-DNA E系统 聚合酶链反应(PCR)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EAG(+) HBV的复制
  • 简介: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有年轻化倾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脂质代谢异常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是临床心血管主要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冠心病,高血压,伴脂质代谢异常者达40%-80%。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4.47%,伴有血脂异常,对检测232例血脂,分析其结果。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6.2%。其中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而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35-65岁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65岁以后不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血脂异常者随年龄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率较血脂正常者明显增加,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控制,积极规律的体育锻炼和药物干预使发病率和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知识分子 心血管疾病 脂质代谢异常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抗-HBe阳性与HBV-DNA检出关系.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101例抗-HBe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HBV-DNA阳性36例,阳性率35.64%,HBV-DNA阳性检出率,以慢性重型肝炎最高,其次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中度患者,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最低.检出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升高.结论表明抗-HBe阳转,体内HBV-DNA并未彻底清除,HBV的持续存在是变异发生的基础.

  • 标签: HBV 抗-HBE HBV-DNA 慢性乙型肝炎 斑点杂交法
  • 简介: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的DNA多态性检测,能准确判断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及疾病是否复发.笔者选择一个VNTR基因座(D1S80)和5个微卫星(STR)基因座(HumFGA、HumTH01、vWF3、D5S818及TPOX)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基因型进行了分析[1-4].

  • 标签: DNA多态性 分析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应用
  • 简介:本文对尿毒症患者体内中分子物质的种类及其毒性,以及血液灌流在清除中分子物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尿毒症 中分子毒素 血液灌流
  • 简介:目的:研究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PCNNA表达和肿瘤细胞DNA含量的影响,及PCNA阳性指数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配对组各18例非小细胞肺癌PCNA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DNA分析、倍体测量.结果:化疗后组与对照组肿瘤在PCNA阳性指数(PI)、DNA指数、平均DDNA质量、S期比率及>5C细胞百分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PI与DN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两组间异倍体肿瘤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化疗影响肿瘤细胞PCNA表达及DNA含量,即降低了肿瘤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PCNA DNA含量
  • 简介:应用图像分析仪对41例乳腺癌,49例乳腺腺病及6例正常乳腺的组织细胞进行DN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正常乳腺与1级腺病间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级腺病及乳癌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DNA含量的测定在Ⅰ,Ⅱ级腺病的判定及与乳癌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DNA含量增加的腺病应警惕其癌变可能。

  • 标签: 乳腺癌 纤维囊性乳腺病 图像分析 DNA含量
  • 简介:在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转分化机制是重要的致纤维化机制,上皮细胞可能转分化为间充质细胞。本文综述间充质细胞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分子机制、病理意义和治疗干预方面的进展。

  • 标签: 间充质细胞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在我国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损伤的新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分子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传统中医针刺治疗脑损伤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也逐渐发展到分子水平,临床疗效观察与各种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在早期阶段能抑制炎症反应,中期能保护幸存的神经元抑制凋亡,后期则促进神经修复,营养神经.对脑损伤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脑损伤后 针刺治疗 分子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疗效观察 抑制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为了制备足量、高纯度的供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研究的多价分子疫苗。方法:通过制备型SDS-PAGE和电渗析方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分离纯化出28kD、31/32kD及97kD蛋白。并检测其蛋白含量,蛋白纯度和分子量及其抗原活性。结果:此三种纯化蛋白经SDS-PAGE检测均为单一条带并与所分离的蛋白分子量相符;其蛋白含量分别为0.35mg/ml、0.4mg/ml和0.3mg/ml;Westem-blot均为单一反应区带;ELISA反应滴度分别为1:640、1:1280和1:320。结论:所制备的日本血吸虫成虫28kD、31/32kD及97kD蛋白多价分子疫苗,具有纯度高、制备快、回收率高等优点,而且不影响所纯化的抗原活性。

  • 标签: 日本血吸虫 多价分子疫苗 制备 抗原性
  • 简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分子极富多态性,其产物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直接涉及T细胞的活化和分化,参与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Gravse病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生和发展进程是遗传发病机制环境和人体内源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致。而Gravse病时甲状腺细胞上存在HL~Ⅱ类分子的异常表达。本文主要探讨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HLAⅡ类分子与Gravse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对Gravse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标签: HLA GRAVES病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分子 特异性免疫应答
  • 简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是一种嗜神经性双链DNA包膜病毒。HSV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HSV—1)和2型(HSV-2),目前公认HSV是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病因,约占全部脑炎的10%-20%。随着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CD40分子在多种病毒性脑炎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影响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小胶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本文拟就近年关于CD40分子-CD40L分子(以下略去分子二字)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CD40 CD4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