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实践指南 经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研究应用CT肺动脉造影对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提高检出率来降低肺栓塞的误诊。采取实验研究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肺栓塞患者30例,30例病例均进行常规CT平扫和CT肺动脉造影扫描,观察对比肺动脉分支的检出率以及狭窄情况,血栓的部位和形态。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进行对比,CT肺动脉造影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肺动脉造影可以对患者的栓子形态和栓塞范围进行确定,并且便捷、快速、准确性高。

  • 标签: 肺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动脉切除(HAR)治疗门部胆管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系统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联合HAR与未联合HAR治疗门部胆管癌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文献14篇,总计2 374例门部胆管癌患者被纳入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AR组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对照组(OR= 1.70, 95%CI= 0.02~2.90, 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OR= 1.28, 95%CI= 0.93~1.76, P=0.13),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两组肝功能衰竭(OR= 1.15, 95%CI= 0.73~1.82, P=0.54)、胆瘘(OR= 1.20, 95%CI= 0.78~1.84, P=0.40)、腹腔感染发生率(OR= 0.98, 95%CI= 0.53~1.83, P=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组的R0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 1.08, 95%CI= 0.66~1.75, P=0.77)。HAR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OR= 2.48, 95%CI= 1.05~5.84, P=0.04),1年(OR=0.48, 95%CI= 0.32~0.72, P=0.000 5)、3年(OR=0.51, 95%CI= 0.36~0.72, P=0.000 1)和5年(OR=0.50, 95%CI= 0.35~0.70, P<0.000 1)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给予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的HAR 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OR= 7.33, P=0.02)。结论联合HAR治疗门部胆管癌安全性可以接受,但术后生存差,可能与联合HAR的门部胆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有关,因此开展该式仍需谨慎。若术后联合辅助化疗可能提高生存期。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动脉切除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5)岁]和外分支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53.1±14.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干预率、死亡率以及夹层术后的假腔重塑情况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和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6、0.156,均P>0.05),预开窗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外分支组[(84.2±16.3)min,t=2.173,P=0.034]。两组内术后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均高于非支架段(χ2=7.213、14.359,均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0、0.886,均P>0.05)。两组术后夹层各平面真假腔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开窗与外分支TEVAR重建LSA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分支TEVAR技术耗时更短,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在支架段近期主动脉重塑效果更佳;而预开窗TEVAR技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腔内手术 支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以了解动脉瘤形态, 观察瘤颈具体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夹闭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有无狭窄、夹闭不全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有无误夹。结果15例动脉瘤夹闭全部成功(15/15),3例动脉瘤夹闭后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后,发现动脉瘤颈残留,给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或补加动脉瘤夹,有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夹闭后发现误夹脉络膜前动脉,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脉络膜前动脉通畅,有1例A1段动脉瘤夹闭后,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发现有穿支血管被误夹,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血管通畅,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致死、致残病例,也无植物生存状态病例。结论在开颅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观察穿支血管有无误夹及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较不使用神经内镜和(或)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减少中脑血管痉挛,减少穿支血管误夹率,避免动脉瘤瘤颈残留,避免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孕产妇妊娠期、围生期肺栓塞(PE)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病房临床诊断PE的7例患者为病例组,以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以及妊娠期合并症为条件1∶4配对同一时期入院的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各项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两组孕产妇的实验室指标均无差异;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妊娠期PE具有相关性(P<0.05)。D-二聚体和HDL与妊娠期女性发生PE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妊娠 肺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血管成像技术与CT平扫技术在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方面的优缺点。方法:研究目标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本人所在实习医院的70例患者,其中全部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使用CT平扫技术,实验组采用CTA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斑块检出情况。结论:使用CTA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相关病变,成像清晰,图像质量优,对临床科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使用CT平扫技术获得的图像,虽能从中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灶,但无法观察到狭窄血管,不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TA血管造影技术 CT平扫 冠心病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HBV相关ICC行根治切除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60.8%),女31例(39.2%);年龄(56.9±11.2)岁。采用X-Tile统计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²检验分析术前NLR和GPR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X-Tile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3和1.31,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79例患者分为NLR≤3.13组(45例)和>3.13组(34例)以及GPRI≤1.31组(54例)和>1.31组(25例)。与术前NLR≤3.13组患者比较,术前NLR>3.13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病理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以及分期晚的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与术前GPRI≤1.31组患者比较,术前GPRI>1.31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的比例明显增高(P=0.025)。7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1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和3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水平、GPRI水平、肝脏硬化萎缩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影响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50,预测效果接近患者实际生存结果。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和GPRI可用于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内胆管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 随访研究
  • 作者: 徐红党 林洪启 张戈军 潘湘斌 刘煜昊 程兆云 高传玉 韩宇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40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麻醉科,郑州 45146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科,北京 100037,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郑州 451464,河南省人民医院 华中阜外医院 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心外科,郑州 45146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发生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TAVI患者6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根据TAVI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CAVB分成两组:CAVB组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组(NCAV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为(69.1±7.3)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CAVB组为15例,NCAVB组为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3.325(2.132~13.061),P=0.005],主动脉瓣严重钙化[OR值(95%CI)为1.271(1.052~3.326),P=0.030]是TAVI围手术期CAVB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为11/15(11例),高于NCAVB组的6.0%(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严重钙化是TAVI围手术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CAVB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较高。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围手术期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组271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死亡率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271例患者年龄(62±10)岁,男性201例(74.2%),随访时间[M(Q1,Q3)] 12.5(10.1,14.5)年,在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中,46例患者死亡(17.0%),20例为心源性死亡(7.4%),共38例发生心肌梗死(14.0%),15例发生卒中(5.5%),63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23.2%)。年龄(HR=1.041,95%CI:1.003~1.081,P=0.033)、肌酐(HR=1.028,95%CI:1.014~1.042,P<0.001)、糖尿病(HR=1.924,95%CI:1.053~3.514,P=0.033)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HR=0.972,95%CI:0.953~0.992,P=0.007)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中位数长达12.5年的随访中,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尚可,年龄、血肌酐、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预后
  • 作者: 陈绪军 刘达兴 黄克力 季强 董然 郭惠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6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武汉 43002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遵义 563000,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成都 610072,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冠脉外科中心,北京 100029,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病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转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外科手术是胃癌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减瘤手术无法改善胃癌转移患者预后,但治愈性手术切除可使患者生存受益。需挑选合适的患者行治愈性手术切除。胃癌转移中国分型为患者治疗决策制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整合靶向、免疫等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治愈性手术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脂肪患者及正常人的肝脏进行调查和研究,探究CT技术诊断脂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并收集山东某医院的70例脂肪性疾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肝脏的病历信息资料,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收集的70位患有脂肪性的患者和10位正常肝脏进行CT的腹部扫描检查,通过CT技术后处理进行测量得出相关数据并将80例患者经诊断分析分为轻度脂肪组、中度脂肪组、重度脂肪组和正常肝脏组,然后对比各肝脏脂肪含量各个相关CT值。结论:CT技术检查是诊断脂肪较为重要的检查方法,CT检查对于诊断医生来讲:检查时间短出结果快,有利于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对于患者来讲:CT检查价格便宜,由于检查时间短患者不会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CT检查对患者的限制性计较少,因此患者对CT检查的依从性很强,由此CT技术被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定量CT技术 脂肪肝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假性动脉瘤(UAP)是妇产科罕见并发症,破裂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临床常因认识不足延误诊治而发生严重后果。本文就UAP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制定UAP最佳诊疗策略提供借鉴。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子宫 病因 诊断 治疗
  • 作者: 郑烜 胡卫民 胡吉波 陈仁彪 李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肾内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核医学科,杭州 31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透析相关窃血综合征是血管通路建立后因血液分流导致肢体远端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同侧肢体出现缺血等临床综合征。本文报道病例为启用左上臂肱动脉-头静脉相吻合的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时出现左侧肢体疼痛,影像检查发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合并左腋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开通了流入道动脉的病变后,患者症状缓解。

  • 标签: 肾透析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 (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 (1.080~11.679)、3.900 (1.172~12.976)、4.966 (1.504~16.401)、51.893 (7.913~340.296)及50.015 (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动脉弓 背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