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CS)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南石医院收治的AICS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研究组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继发性疾病发生率、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77.33%)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较对照组低,血小板压积(PCT)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BI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继发性疾病发生率(5.33%)较对照组(16.00%)低(P<0.05);研究组m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AICS患者采用替罗非班、尿激酶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血小板参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继发性疾病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替罗非班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中的疗效、安全性及总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下肢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并接受导管的患者,其中52例行尿激酶,36例行瑞替普酶。采用率、前后肢体周径变化评价效果;采用Villalta评分评价术后第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结合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花费及出血风险评价总临床获益。结果率尿激酶组75.5%,瑞替普酶组84.2%(P<0.001);前后肢体周径变化尿激酶组84.0%,瑞替普酶组90.0%(P<0.001);3、6、12个月的Villalta临床评分尿激酶组分别为3.03、3.63、4.57;瑞替普酶组分别为2.29、3.06、3.70(均P<0.001)。接受瑞替普酶患者的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短,总住院费用未增加。调整瑞替普酶的速度(5 MU/h降至0.5~1 MU/h)后,出血风险降低。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具有更高效的静脉效果,并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栓溶解疗法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管理模式及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率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61家开展静脉的单位进行横断面调研,收集医院相关硬件、人力资源配置、医院组织管理模式、率等信息。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指标与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硬件资源、人力资源与区域率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单位进行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是提高率的关键影响因素(OR=1.488, 95%CI=1.357~1.631,P<0.001)。结论有效的医院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多部门协作、卒中急救小组、卒中绿色通道等,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率。

  • 标签: 卒中 溶栓率 资源配置 组织化管理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后的短期预后以及TOAST、OCSP两种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93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85例,年龄(69.46±13.02)岁],其中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患者66例,未应用治疗患者127例,比较患者与未患者短期预后;分析TOAST分型、OCSP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组与未组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GCS评分、mR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OAST分型LAA 78例(40.41%),SAO 100例(51.81%),CE9例(4.66%),SOE3例(1.55%),SUE3例(1.55);其中SAO型占得比例最高(51.81%),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LA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预后最好。OCSP分型中LACI 39例(20.21%),PACI 64例(33.16%),POCI 55例(28.50%),TACI 35例(18.13%),其中PACI组所占比例最高,而LACI组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预后好。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阿替普酶治疗后短期预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TOAST病因分型和OCSP临床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和临床参考作用。

  • 标签: 溶栓 TOAST分型 OCSP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 NIHSS评分 GCS评分 mRS评分 NIHSS评分好转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携尿激酶靶向血栓微泡联合低频超声溶解兔股动脉内血栓,通过尿激酶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股动脉闭塞性血栓模型兔分为4组,每组6只:①尿激酶静脉注射 (UK) 组;②诊断超声+非靶向微泡+尿激酶静脉注射 (US+M+UK) 组;③血栓靶向微泡携尿激酶(R+UK)组;④诊断超声+血栓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US+R+UK) 组。诊断超声照射30 min,后监测0 min、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血流量,同时监测尿激酶浓度变化,对血流量及尿激酶浓度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0 min后UK、US+M+UK组血流量未实现再通,R+UK组实现部分再通,US+R+UK组完全再通(P<0.001)。与基础状态比较,R+UK组和R+UK+US组均在60 min时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可以使血栓局部的尿激酶浓度达到最高,而超声及靶向微泡的联合作用可以促进尿激酶进入血栓内部,最终实现最佳的效果。

  • 标签: 超声处理 尿激酶浓度 血流量 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性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HLRCC)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和(或)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者罕见。我院2020年7月收治1例HLRCC综合征合并Ⅳ级下腔静脉的患者,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后,患者及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出院后2个月死亡。

  • 标签: 癌,肾细胞 遗传性平滑肌瘤 FH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合并下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肾增强CT检查:左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肿瘤最大径12.1cm,癌MayoⅡ级。行经腹腔途径开放式根治性左肾切除术+下腔静脉取出术。术后病理诊断为PNET。肾PNET极少见,侵袭性强,恶性度高,常伴发局部或远处转移。肾PNET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不典型,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方法为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 标签: 肾肿瘤 下腔静脉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由于预后极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影响肝癌整体疗效提高的瓶颈。肝癌合并门静脉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技术的发展,放疗对于门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个体化及综合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放疗及综合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 标签: 肝肿瘤,原发性 放射治疗 门静脉癌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普佑克治疗前后应用肝素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河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STEMI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6例。两组均给予普佑克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前给予肝素,对照组于后给予肝素。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88.16%,67/76)高于对照组(73.68%,56/76),再通时间、ST-T段回落≥50%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6 h、后1 d、后3 d时,APTT、PT、A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后7 d时APTT、PT、ACT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后1周,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16%,10/76)高于对照组(3.95%,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随访1个月,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佑克治疗的STEMI患者早期应用肝素可有效提高其血管再通率并缩短再通时间,加强抑制凝血效果,但也增加了出血风险。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溶栓 肝素 血管再通率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动脉前后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给予动脉治疗;对照组196例给予静脉治疗。患者后72 h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功能,并分为功能不良组与功能良好组。其测定前后炎症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血栓-炎症因子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t-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P-选择素,并分析前炎症标志物及血栓-炎症因子与后72 h功能的关系。结果后两组NLR、PLR均显著低于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两组MCP-1均高于前,t-PA、sCD40L、P-选择素均低于前(均P<0.05);且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据相关性分析,NLR、PLR、MCP-1、t-PA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6,0.264,0.483,0.549,均P<0.05)。功能良好组前、后72 h NLR、PLR、MCP-1、t-PA、sCD40L均低于功能不良组;P-选择素高于功能不良组,(t=13.850,18.208,23.636,22.371,59.868,96.646,378.112,141.213,131.160,110.039,10.716,11.108,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前后NLR、PLR、MCP-1、t-PA水平异常是患者的动脉功能不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前NLR、PLR、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对预测患者不良功能结局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前后的炎症标志物、血栓-炎症因子与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炎症介异素类 炎症趋化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开放侧支循环药物尤瑞克林治疗时间窗外(发病时间大于6 h)中青年人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汕头潮南民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时间窗外的中青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应用临床常规治疗为对照组(60例)及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脉滴注为治疗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3.4±0.3)分]低于对照组[(4.1±0.4)分],治疗组的ADL评分[(67.5±24.8)分]高于对照组[(57.8±2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14、0.003,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50/60)]高于对照组[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6,P<0.05),同时治疗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时间窗外的中青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未发生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梗塞,大脑中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 中年人 尤瑞克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根据患者进行治疗日期将其分为常规组及路径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并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路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复发率、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和患者对相应护理模式的评价。结果路径组患者入院至进行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常规组,路径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院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及梗死后综合征,且路径组患者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评价,在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对其关爱程度等维度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采取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其治疗成本,并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并降低其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及复发率,同时,该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救治效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尿激酶动脉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患者157例1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4.87±12.12)岁,平均发病时间(65.66±67.44)h。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患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及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2.44±0.46,平均A-Rct、FT分别为(27.72±9.78)、(13.58±14.92)s。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发病3~72 h组、发病73~240 h组,分别为115例和42例。两组患者年龄、A-Rct及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1.242、-8.990,P=0.844、0.369、0.369);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2 ,P=0.000 )。发病后3~24 h、25~72 h、73~96 h、97~120 h、121~240 h进行尿激酶动脉治疗,不同治疗时间窗患者的年龄、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88、6.679,P=0.253、0.246);FT、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0、71.378,P=0.000、0.000 )。治疗后24 h复查FFA,治疗后30 d复查视力。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A-Rct、FT及BCVA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χ2检验。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及logMAR BCVA差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24 h ,患眼A-Rct、FT分别为(19.64±6.50)、(6.48±7.36)s,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6、-14.703,P=0.000、0.000 )。治疗后30 d,患眼logMAR BCVA为1.72±0.76,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60,P=0.000 )。不同治疗时间窗的患眼治疗前后A-Rct、FT缩短时间和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8、24.200、104.388,P=0.030、0.000、0.000 )。发病3~72 h组和发病73~240 h组患眼治疗后A-Rc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297);F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P=0.000);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 ,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均无相关性(rp=-0.040、-0.081,P=0.436、0.115 ),与logMAR BCVA差值呈负相关(rp=-0.486,P=0.000 )。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经脱水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以及脑保护等治疗后好转。结论尿激酶动脉治疗发病3~240 h内的CRAO有效,A-Rct、FT均缩短,视力提高;但随着治疗时间窗的延长治疗效果降低,72 h内尿激酶动脉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置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心肌酶谱及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肌酸磷酸激酶(CK)、同工酶(CK-MB)、Lp-PLA2水平变化,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胸闷憋气、舌质暗紫、心悸气短等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2.13±0.31)分、(1.98±0.41)分、(1.77±0.29)分]均低于对照组[(2.98±0.37)分、(2.52±0.56)分、(2.13±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37、4.920、5.272,均P<0.001);治疗后,两组的LVEDD均降低,且观察组LVEDD[(46.12±4.11)mm]低于对照组[(49.74±4.32)mm],观察组LVEF[(47.02±3.55)%]高于对照组[(43.25±4.1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39、4.396,均P<0.001);治疗后,两组的Lp-PLA2、CK、CK-MB均降低,且观察组[(171.02±12.52)μg/L、(10.52±2.11)U/L、(24.12±3.52)U/L]均低于对照组[(189.63±11.98)μg/L、(14.71±2.62)U/L、(32.79±4.79)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92、7.877、9.224,均P<0.001);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rt-PA静脉治疗老年AMI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调节心肌酶谱及Lp-PLA2水平,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MB型 磷脂酶A2 丹红注射液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PVTT)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HCC合并PVTT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34例。联合组男25例,女9例,年龄(52.13±7.36)岁;TACE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53.67±8.10)岁。TACE组行TACE治疗,联合组行IMRT+TACE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随访1年生存状况(生存率、生存时间)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异常凝血酶原(DCP)]、癌基因(Gankyrin、HCCR、FBI-1、Pokemon)表达。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59%(24/34),高于TACE组44.12%(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血清DCP、GPC3、AFP水平分别为(27.20±7.28)mg/L、(163.92±20.14)μg/L、(89.11±9.71)μg/L,均低于TACE组(35.67±6.85)mg/L、(191.83±19.36)μg/L、(110.52±10.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Pokemon、FBI-1、HCCR、Gankyrin表达分别为(65.44±7.12)μg/L、(56.89±8.85)ng/L、(69.43±7.98)ng/L、(59.86±7.94)ng/L,均低于TACE组(71.23±6.69)μg/L、(68.29±7.90)ng/L、(78.60±8.32)ng/L、(68.31±8.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低热、白细胞计数下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12个月生存率为82.35%(28/34),多于TACE组55.88%(19/34),生存时间为(12.48±0.52)个月,长于TACE组(9.81±0.4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RT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效果显著,可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癌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IMRT TACE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肿瘤标志物 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