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2014—2018年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基因分布和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的流行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市2014—2018年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的血浆进行核酸提取,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基因基因测序后成功获得124例pol基因序列,用于基因和耐药分析。结果124例样本,CRF01_AE和CRF07_BC占比最高,分别为54.8%(68/124)和28.2%(35/124),B亚型占6.5%(8/124),CRF55_01B占3.2%(4/124),首次报道1例CRF68_01B,另外独特重组(unique recombinant form,URF)有8例占6.5%(8/124)。TDR流行率为7. 2%(9/124)。TDR突变单因素分析表明,耐药突变发生与HIV-1基因亚型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R以非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耐药突变为主,有7例(5例为K101E位点突变,2例为K103N位点突变)占5.6%(7/124);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耐药突变者1例(M184I位点突变)占0. 8%( 1/124);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突变者1例(M46I位点突变)占0. 8%(1 /124);无联合突变者。结论天津市青年男男性行为HIV感染未治疗患者流行毒株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同时存在多种亚型,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耐药毒株,应当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防止耐药毒株的传播。

  • 标签: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 传播性耐药 艾滋病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例发育性癫痫性脑病66患儿的临床表型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采集患儿和父母的外周血样,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的方法对患儿基因进行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两例患儿均为足月儿,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的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全面性发育落后及特殊面容。头颅磁共振提示1例小脑发育不全,1例髓鞘化不良。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两例患儿PACS2基因均发生了c.625G>A (p.Glu209Lys)杂合变异(NM_001100913.3),c.625G>A (p.Glu209Lys)变异为已报道过的致病变异。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S2+PM2+PP3)。两例患儿均予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作控制。至末次随访,两例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情况得到改善。与已报道病例相比,本研究的两例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治疗效果较好。结论PACS2基因c.625G>A (p.Glu209Lys)变异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66的变异热点,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66型 PACS2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全面性发育落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NF1基因突变致Ⅰ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同时总结NF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2例Ⅰ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NF1基因进行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2例确诊为Ⅰ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1,就诊年龄为7个月~11岁。临床表型中12例患儿均有牛奶咖啡斑,发病年龄为出生时至2岁,其中5 例伴腋窝雀斑、2例伴皮肤神经纤维瘤;6例患儿有癫痫发作,发病年龄为5个月~5岁10个月,其中成串痉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典型失神发作1例、局灶性发作1例,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疗效较好;1例患儿有剧烈头痛伴呕吐。12例患儿共有5 种基因突变形式,1例为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3 例错义突变,分别为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和c.7792C>A(p.L2598I);3例移码突变为c.3162delC(p.N1054Nfs*8)、c.540dupA(p.Q181Tfs*20)和c.2027dupA(p.V679Pfs*21);3例无义突变为c.1467T>A(p.Y489X,2351)、c.1318 C>T(p.R440X,2400)和c.1411C>T(p.K471X,2369);2例剪切突变为c.2326-2(IVS10)G>C和c.1186-1(IVS10)G>C。9例为自发突变,另1例来源于父亲,2例来源于母亲。其中c.7867C>A(p.L2623I)、c.7855C>A(p.L2619I)、c.3162delC(p.N1054Nfs*8)、c.1411C>T(p.K471X,2369)、c.2326-2(IVS10)G>C、c.1186-1(IVS10)G>C均为未报道的新生突变。结论Ⅰ神经纤维瘤由NF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为牛奶咖啡斑,部分有癫痫发作。临床有多处牛奶咖啡斑伴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确诊。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多发牛奶咖啡斑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殖系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例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均为男童。10例均出现癫痫发作及重度发育迟缓,5/8例表现出肌张力减低,4/9例有特殊面容或多器官异常。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1个月28 d~10个月,平均年龄为4.8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且均有局灶性发作,6/10例有热敏感性。9/10例起病时发作间期EEG为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44.4%(4/9例)的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0例经基因分析证实均携带PIGA杂合变异,共发现8种突变位点,其中7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4例表型诊断为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2(MCAHS2),5例表型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其中1例癫痫符合West综合征,1例表型未能归类。结论本研究中携带PIGA基因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并常有热敏感性,发作间期EEG以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或多灶性放电为特征。头颅MRI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增宽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仅部分病例符合典型的MCAHS2,较多为无畸形的智力障碍和癫痫表型

  • 标签: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PIGA基因 癫痫 发育落后 肌张力减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O10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SCAR10)1例患者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8—2020年收集的30个已排除Friedreich共济失调及继发性共济失调的拟诊为隐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对收集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1例ANO10基因突变所致的40岁男性SCAR10患者。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走路不稳、构音障碍并伴有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外周血辅酶Q10水平减低(0.76 μg/ml),头颅磁共振平扫可见小脑明显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ANO10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219-2A>C、c.1163-2A>G,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表型正常的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剪切区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了1例ANO1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SCAR10患者,该病在中国罕见,常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小脑萎缩。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ANO10基因 认知障碍 小脑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分法检测乙肝病毒B、C基因的方法学的应用价值,掌握不同类型感染者的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诊疗的73例乙型肝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法进行检测,判断患者基因。结果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法成功分70例(95.9%),其余3例(4.1%)未检出;70例成功分的患者中,B45例/61.6%,C11例/15.1%,B/C混合14例/19.2%,B显著高于C、B/C混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分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分成功率较高,且乙肝病毒以B基因为主。

  • 标签: 荧光定量PCR分型法 乙肝病毒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例慢性肉芽肿病(CGD)患儿临床特点,了解其发病特点、影像学改变、常见感染病原体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诊断的19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呼吸爆发检查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19例CGD,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个月13例,诊断年龄为2个月~10岁,母亲为携带者1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部真菌感染(19/19例) 、卡介苗病(14/19例)、淋巴结炎(14/19例)、肛周脓肿(9/19例)、皮肤脓肿(5/19例)和溃疡性结肠炎(2/19例)。微生物培养阳性共59例次,其中真菌9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次,分枝杆菌7例次,草绿色链球菌5例次,大肠埃希菌3例次,革兰阳性细菌3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次,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例次。19例明确基因诊断,其中CYBB 17例、CYBA 1例、NCF2 1例。无义突变6例,缺失突变5例(大片段缺失2例),剪接突变3例,错义突变5例。其中5种突变类型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中3例剪接突变患儿皮肤、肛周脓肿及淋巴结炎常见,2例大片缺失突变患儿感染较其他患儿严重。结论在国内,CGD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与播散性卡介苗病。感染谱中,分枝杆菌感染较常见;真菌感染占主要部分,呼吸道是最常感染部位;肛周脓肿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有待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慢性肉芽肿 卡介苗病 肺炎克雷伯 剪接突变 大片段缺失
  • 作者: 蒋健 张学凌 周俊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
  • 简介:摘要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胶质瘤基因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MR成像、多模态成像及影像组学的多种影像征象及组学特征与IDH基因表型相关。作者就胶质瘤IDH基因与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型 胶质瘤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沙市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1月长沙市参加宫颈筛查的113 838例已婚妇女进行HPV感染检测和基因。结果HPV总阳性率12.04%(13 709/113 838),高危HPV基因感染较高的亚型分别是HPV-52、58、16、68、18;低危HPV基因感染较高的亚型分别为HPV-6、11,其中高危占94.99%(16 009/16 853),低危占5.01%(844/16 853)。HPV阳性感染单一感染为主,感染率为80.65%,双重感染率为16.16%。13 709例HPV感染妇女中细胞学异常发生率为26.70%(3 660/13 709),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5.10%(2 070/13 709)。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缺乏对HPV-68高危亚型的覆盖。结论长沙市女性宫颈HPV的感染率为12.04%,主要感染的基因为HPV-52、58、16、68、18,主要以高危、单一感染为主。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缺乏对HPV-68高危亚型的覆盖。

  • 标签: 宫颈疾病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 简介:目的了解华北油田矿区已婚适龄女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华北油田矿区所有医院就诊的11292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行本地区感染率较高的高危HPV基因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结果本研究中HPV阳性2000例(17.71%)。<25岁组与>55岁组总HPV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是复合感染率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不同年龄段组5种高危HPV亚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岁组各组中HPV16与52感染阳性率高于其他型别(P<0.05)。结论本地区高危HPV感染主要以16和52为主,<25岁组与>55岁组的总HPV感染率较高,重视高危HPV感染的筛查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及早诊治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宫颈肿瘤
  • 简介: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一种机械一大疱性皮肤病,特征为皮肤创伤后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中出现表皮内水疱。作为DNA诊断计划的一部分,作者的实验室分析了初始参考诊断为EBS的57例患者。结果发现在这些患者中,18例有角蛋白5或角蛋白14基因(KRT5和KRT14)的隐匿性杂合突变;14例患者的发病与网格蛋白的双等位基因突变有关。在角蛋白突变中,12个为已知突变,6个为新突变。大部分病例没有家族性大疱性皮肤病病史。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等位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表型/基因型 4基因 单纯性
  • 简介:摘要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是一种成年起病的遗传性小血管病,由位于染色体19p13区域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包括反复缺血性卒中、进行性认知损害、偏头痛以及精神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与CADASIL的病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存在联系。文章就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基因、CADASIL临床表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CADASIL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CADASIL 受体,Notch3 蛋白质结构域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积极推动主动健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对个体与群体层面的抗衰老预防控制策略提出更高要求。衰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暴露的共同影响。近20年来,随着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和相关算法的发展,以及高质量大规模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对衰老遗传学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衰老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展开概述。

  • 标签: 衰老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广西胸科医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HIV-1基因耐药发生水平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接受ART≥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成人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血浆提取核酸,采用美国雅培ViroSeq方法进行基因耐药检测。结果共有131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获得pol基因片段序列。74例(56.5%)对至少一类病毒抑制剂耐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RTIs,NNRTIs)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分别为M184(42.0%)和K103(37.4%)。8例(6.1%)和15例(11.5%)分别对NRTIs和NNRTIs产生单类药物耐药,49例(37.4%)对NRTIs和NNRTIs产生双重耐药,1例(0.8%)对NRTIs、NNRTIs和蛋白酶抑制剂PIs产生三重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耐药发生存在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4.57,95%CI:1.28~16.30)、抗病毒治疗时间6~35个月(AOR=12.87,95%CI:3.36~49.33)及≥60个月(AOR=5.95,95%CI:1.75~20.22)。对常用药物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替诺福韦(TDF)、阿巴卡韦(ABC)、利匹韦林(RPV)、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获得性耐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9%、10.7%、19.1%、6.9%、45.0%、49.6%和1.5%。结论广西胸科医院56.5%的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超过1/3病例同时对NRTIs和NNRTIs双重耐药。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加强依从性教育,对耐药发生病例及时更换治疗药物方案,提高ART效果。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失败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Usher综合征(USH2)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临床表型。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USH2和RP 3个家系的4例患者和11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OCT、视野、全视野ERG检查。3个家系中,家系1为USH2;家系2、3为RP。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结果家系1先证者除眼底有RP表现外,同时合并神经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USH2A基因第64、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3877-13880 del AGAC (p. Q4626P)(M1)、c.798 del T (p. F266L)(M2)2个杂合性移码突变。家系2、3先证者仅有眼底典型RP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2先证者USH2A基因第70、37、2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5178T> c (p. S5060P)(M3)、c.6986C> A (p. P2329H)(M4)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和c.5836C> T (p. R1946X)(M5)终止突变。家系3先证者USH2A基因第67、5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4951C> T (p. P4984L) (M6)、c.11156G> A (p. R3719H) (M7)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USH2A p. Q4626P、p. F266L、p. S5060P、p. P2329H、p. P4984L所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检测出的7个致病突变中,M1~ M4、M6为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非综合征性RP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影响蛋白质翻译和合成,导致不同临床表型

  • 标签: Usher综合征 色素性视网膜炎 基因,隐性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洪泽地区退休女性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的基因别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向点杂交检测技术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地区退休女性的209例的宫颈癌筛查中HP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结果反向点杂交检测技术能用于宫颈癌筛查检测,能够一次性检测出23种HPV的基因别。检出HPV感染的基因别,从高到低依次为58、52、53、33、51、16、18、56、35、66、43、59、31、81、42、39、68、45、82,未检出的HPV基因别为6、11、73、83。结论退休女性有必要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临床需关注这类群体,定期进行筛查。反向点杂交法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技术对中国女性宫颈癌的筛查预防治疗、HPV基因别的分布研究和HPV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数据价值和临床意义。

  • 标签: 宫颈脱落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例确诊为TTC21B基因相关肾消耗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基因检测确诊为肾消耗病12的4个家系共6例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儿中女3例、男3例,均于婴幼儿早期出现蛋白尿并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时的年龄为 18(6,25)月龄。肾功能损伤开始时年龄为 22(10,36)月龄,所有患儿均在发病后 10(4,65)个月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5例患儿出现高血压,3例肝功能异常,2例内脏反位,1例生长发育迟缓。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均有TTC21B 基因p.C518R位点变异。结论TTC21B基因 p.C518R肾消耗病患儿在早期即出现蛋白尿,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时间早,且多伴有肝肾联合受损。

  • 标签: 儿童 肾功能不全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鉴定其表型。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因为Mb1cre/+Spink5floxp/floxp的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敲除组),以基因为Mb1+/+Spink5floxp/floxp的小鼠为对照组。提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并经流式细胞荧光技术分选B淋巴细胞及非B淋巴细胞,然后分别进行基因鉴定及淋巴上皮Kazal抑制物(LEKTI)蛋白表达的测定。切取小鼠皮肤行HE染色,测量表皮厚度,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小鼠皮肤LEKTI蛋白荧光强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基因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稳定的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Western印迹显示,条件性敲除小鼠B淋巴细胞中LEKTI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01 ± 0.02,显著低于非B淋巴细胞(0.66 ± 0.11,t = 9.99,P < 0.001)及对照组小鼠B淋巴细胞(1.08 ± 0.13,t = 13.78,P < 0.001)。39只敲除组小鼠中,4只出现皮肤干燥、散在鳞屑性肥厚斑丘疹。敲除组皮损部位表皮厚度为(90.42 ± 21.31)μm,显著高于其非皮损部位[(29.71 ± 3.63)μm,t = 5.05,P = 0.002]及对照组表皮[(12.42 ± 2.21)μm,t = 6.74,P < 0.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敲除组皮损处LEKTI蛋白荧光强度为46.21 ± 1.21,非皮损处为46.62 ± 2.13,与对照组(47.69 ± 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成功构建了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究Netherton综合征皮肤屏障缺陷伴免疫功能异常的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 标签: Netherton综合征 小鼠,基因敲除 B淋巴细胞 Spink5基因 LEKTI蛋白 皮肤屏障受损
  • 简介:<正>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11~69岁,平均39岁。有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史31例,静脉杜冷丁药瘾1例,无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史或手术史2例。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乙、丁、戊肝炎病毒感染,抗HCV阳性,HCVRNA阳性。诊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α-干扰素 病毒量 血液制品 血清型 杜冷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HBV DNA CpG岛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结果为C基因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岛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岛Ⅱ、岛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岛Ⅰ以及新型CpG岛Ⅳ、岛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岛Ⅲ长度和CpG岛Ⅱ 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岛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HBV DNA CpG岛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岛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型 CpG岛 宫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