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1961年出版)是欧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山和奠基之作,它所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争议,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至今仍无人能及。《小说》的开创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它开启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中国大陆的新民主革命框架视野下的文学的写作方式。在此之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于1951年出版上卷.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文学史 海外华人学者 现代性 中华文艺 文学经典
  • 简介:郭沫若五幕剧《屈原》版本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文学存在。本文将这部名剧已经知道线索和见到实物的版本类分为"稿本系列"、"文林出版社重排版系列"、"群益出版社二十五开本系列"、"《沫若文集》第三卷系列"等四个系列,作初步的疏理考证。更精确的版本考察和文本研究有待于后。

  • 标签: 郭沫若 《屈原》 版本
  • 简介:本文主要报告有关书写一本晚清翻译的构思,该书是一项名为"翻译与政治:晚清翻译活动研究"的研究计划的主要成果.该计划是由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所赞助,为期2年.范围方面,这里所指的"晚清",大概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下限延伸至"五四"运动前夕,所涉及的包括文学与非文学之翻译活动,但不包括外国传教士的翻译.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翻译的动机、模式以至影响,都跟中国人自己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很不同;二是这是一个很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应该单独处理.当然,一些协助中国人进行翻译的洋传教士,例如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的傅兰雅、同文馆的丁韪良等,因为是属于中国人的翻译范围内,所以也包括在研究计划里.

  • 标签: 翻译活动 翻译史 所指 同文馆 书写 范围
  • 简介:迄今为止,“红色娘子军”这个文艺题材,已经生成了包括报告文学(1957)、琼剧(1959)、电影剧本(1961)、芭蕾舞剧(1970)、京剧(1972)、小说(2004)、电视剧(2005)在内的多种文艺样式。这些文艺样式在创作时间、成稿方式、情节梗概、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这些作品均声明其取材于1930年代“女子军特务连”的事迹。

  • 标签: 红色娘子军 文艺题材 叙述 文艺样式 报告文学 电影剧本
  • 简介:从2004年起,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采访数量庞大的外来女工。很多时候,她们被媒体、报告、新闻等用一个集体的名字代替,用的是"们"字。我是这个"们"中的一员,对此我深有感受。深入她们之中,才会感觉在

  • 标签: 女工生活史 珠三角女工
  • 简介:广东是戏剧文化大省,除了粤、潮、汉三大剧种外,还有正音戏、白字戏、西秦戏、采茶戏、花鼓戏、山歌剧、花朝戏、白戏、雷剧、琼剧

  • 标签: 粤剧 广东 戏剧史 概念模糊 剧种 广州方言
  • 简介:<正>明沈君烈《文体》日:"文之有体,即犹人之有体也"。所谓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就是说,文体首先是一种文本体式,是各种文学类型的外在形状、构架,即体制。"体制既是文体使人凭借视觉和听觉就能

  • 标签: 话本小说 小故事 小说体制 型世言 文体 清平山堂话本
  • 简介:弄清郭沫若晚期剧《蔡文姬》和《武则天》的共同主题,是认识两剧思想价值的关键。对此他人无暇论及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两剧揭示的共同主题,可以概括为“歌颂”和“服从”。它们各自又包容若干子项。前者主要献给领袖人物,后者希望人们诉诸行动;前者表现为作家情感的抒发,后者表现为人生哲理的显示。

  • 标签: 郭沫若 晚期史剧 共同主题 歌颂与服从
  • 简介:《环球人物》十月号(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专访,云:“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 标签: 文学史 微观 收入 诺贝尔文学奖 煤油灯 莫言
  • 简介:当爱情一词有时可以和游戏、快餐、交易混淆并用的时候,面对近在咫尺的飘飘长发、脉脉明眸、润润红唇和纤纤玉手,我的内心深处竟然迸发不出半点的激情。她们常常对我说:“:我爱你。”我也常常对她们说:“我爱你。”但这样的时候,我看不清对方也看不清自己。

  • 标签: 中国 当代 散文 作品赏析 《28男人的罗曼史》
  • 简介: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角度切入“耶鲁学派”的哈罗德·布鲁姆的文本观,分析互文性理论在其文学理论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诗学误读”理论突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一元论,同时使他摆脱了解构主义的意义空缺和文学空缺等虚无主义倾向。最后,本文指出布鲁姆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经历了由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到走向边缘化的艰难历程。在20世纪末,对于这段辛酸而又硕果累累的诗歌历史的总结一中国新诗史的编纂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使得文学爱好者对于新诗发展的流变及得失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但是,文学的编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对于诗歌原生态的一种遮蔽,

  • 标签: 中国新诗 诗歌史 诗史 新文学运动 文学史 得失
  •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陈大康教授所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2014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以逾300万字的篇幅,网取了与近代小说相关的史料,包括作家概况、地域分布、新作问世、旧作再版、读者反馈、官方态度,还有小说理论及报纸、杂志、书局等出版机构,为再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提供了信实的基础.?这部巨著对天津近代小说也进行了关注,刊载了《大公报》《津报》《中国报》《天津日日新闻》《中外实报》等报刊上与小说相关的资料,但仍有所遗漏,笔者对此进行了补充.笔者还发现了《民兴报》《天津白话报》《醒华日报》《中国萃报》等天津报刊亦刊载与小说相关的资料,这些是《中国近代小说编年》没有关注到的,遂按书中体例一并进行补充,以期使这部巨著更加完善.

  • 标签: 近代小说 编年史 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补遗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柳青的《创业》上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式的史诗叙事,确立了当代农村小说叙事的“史诗”范式,直接影响了浩然、李准等同时代的作家,更下启路遥、陈忠实等人的创作,对当代长篇小说艺术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部“史诗”继承了谁的怎样的艺术经验,又进行了怎样的熔铸和创造?柳青在创作《创业》时,为何要中断下来写作《狠透铁》,《狠透铁》和《创业》又有怎样的关联?本文沿波讨源,试图探究《创业》的文学谱系、结构艺术及表现技巧等,为研究《创业》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柳青 《创业史》 文学谱系
  • 简介:多年来,古代小说一直聚集着较多的研究者的热情,每年有数百篇相关论文问世便是明证。可是,这许多论文的分布却是相当不平衡。我曾对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即1990~1999年的情况作过统计,发现众人的用力点大多数集中在明清两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问津者却是甚少。那10年里,有关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论文是156篇,有关明代小说的论文是2252篇,清代(含近代278篇)更多至3450篇。各个时间段中的分布也不平衡,如有关魏晋南北朝小说的156篇论文中,关于《世说新语》的论文就占了77篇,而清代小说研究中,有关《红楼梦》的论文就有2318篇。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的格局仍然维持着。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专著情况亦复如此,若小说通史类不计,研究者的论述多集中于明清两代,有关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专著实在不多,到目前为止见到的只是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叶秋的《魏晋南北朝小说》、198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与199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枝忠的《汉魏六朝小说》,若加上现在魏世民的《魏晋南北朝小说》,50多年来一共只有4种。从总体上说,古代小说研究很“热”,但其中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研究却偏冷,这是为什么呢?应该...

  • 标签: 小说史序 魏晋小说史
  • 简介:孙毓棠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近八百行的长诗力作《宝马》,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不能磨灭的意义。《宝马》一度被文学史研究者冷落,但它在发表之初已引起过颇热烈的讨论,七八十年代以来,评述渐多,对于这部被誉为"给中国史诗塑了雏型"的作品,在时代意义、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理解自也越趋全面、深入,然而,《宝马》匀整而灵动、雄浑而舒卷的诗体,及其在节奏形式上跨行、句法、收束、语调的特色,却鲜见针对性的总体分析。这些特点不仅与《宝马》这幅壮阔苍凉的画卷的艺术成就血肉相连,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探索经验,并最终指向中国新诗在格律化与散文化、自由化的矛盾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 标签: 孙毓棠 《宝马》 新诗 长诗 节奏形式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有越来越多的成果体现出了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表现了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外国文学作品、剖析国外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努力.殷企平主笔并统稿的和李维屏撰写的(以下简称和)就是真正实现了与西方学者在同一研究层次上的交流和对话的两部重要著作.

  • 标签: 小说研究 《英国小说批评史》 《英国小说艺术史》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最近笔者接受了北京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张勇博士的书面采访,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作为郭沫若研究的专家,郭沫若研究要想走出现在的状况,有突破性的发展,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您对郭沫若研究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吗?”现征得张勇研究员同意,摘录本人写作的采访文字并补充参考文献如下,希望所有对郭沫若研究感兴趣的人多多指教!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治史 素质 良史 郭沫若纪念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