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MP-9抑制剂阻断RPE细胞表面CD73脱落,防治实验性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分离自野生型C57BL/6小鼠及CD73基因敲除(CD73-/-)小鼠的RPE细胞,以脂多糖及TNF-α共同干预,诱导RPE表面CD73脱落。依据是否同时加入MMP-9抑制剂CTK8G1150(终浓度5.0 μmol/L ),将两种小鼠培养的RPE细胞分别设为MMP-9抑制剂干预组及无干预对照组。每组细胞给予溶媒、1 μmol/L单磷酸腺苷(AMP)、1 μmol/L AMP及3 μmol/L 5'-α,β-亚甲基-二磷酸腺苷(APCP)(AMP+ APCP)进行干预。氚化胸苷掺入法检测不同组别RPE细胞对CD4+ T细胞增生的刺激作用。分别以野生型B6小鼠及CD73-/-小鼠为受体,过继免疫诱发EAU。受体小鼠分别随机分为MMP-9抑制剂干预组及未干预对照组,于过继免疫后4、7、10 d视网膜下腔分别注射CTK8G1150或溶媒。实时定量PCR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小鼠RPE细胞中CD73 mRNA及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刺激方式为AMP时,C57BL/6 MMP-9抑制剂干预组CD4+ T细胞的增生能力较无干预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8,P<0.01);溶媒、AMP + APCP时,两组CD4+ T细胞增生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78、6.58,P>0.05)。CD73-/-MMP-9抑制剂干预组、无干预组不同刺激方式CD4+ T细胞增生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5.24、6.12、7.04,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B6受体小鼠MMP-9抑制剂组、无干预对照组RPE细胞中CD73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5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6受体小鼠MMP-9抑制剂组RPE细胞中CD73蛋白表达较未干预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4,P<0.01 )。结论MMP-9抑制剂阻断RPE细胞表面CD73的脱落对EAU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拮抗剂和抑制剂 5'-核苷酸酶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细胞,培养的 葡萄膜炎/病理生理学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基础研究表明,可溶性CD73(sCD73)可抑制炎症反应,限制持续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的过度组织损伤。芬兰一项前瞻性观察性急性肾损伤(FINNAKI)研究表明,sCD73与脓毒症90 d病死率无关。本研究通过对FINNAKI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sCD7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中是否一致。方法FINNAKI研究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芬兰1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患者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参照脓毒症1.0(Sepsis-1)诊断标准,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并发症及90 d病死率等资料。为了评估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区别(即交互作用),采用似然比检验,将乘积项(sCD73×脓毒性休克或非脓毒性休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交互检验;采用脓毒症3.0(Sepsis-3)诊断标准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588例连续入院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死亡164例,90 d病死率为27.89%。基于Sepsis-1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429例。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比较,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Lac)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 d液体平衡及机械通气、12 h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术后入ICU比例均明显升高,急诊入ICU比例明显降低。基于Sepsis-3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05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基于Sepsis-1的分析结果类似。基于Sepsis-1,非脓毒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0%(38/159)比29.37%(126/429),P>0.05〕;但基于Sepsis-3,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7.56%(77/205)比22.72%(87/3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交互检验显示,无论使用Sepsis-1还是Sepsis-3,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除外合并症数量),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Sepsis-1和Sepsis-3的交互检验P值分别为0.046、0.027。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Sepsis-1:优势比(OR)=1.46,95%可信区间(95%CI)为0.99~2.13,P=0.053;Sepsis-3:OR=1.34,95%CI为1.02~1.74,P=0.034〕。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Sepsis-1:OR=0.91,95%CI为0.69~1.20,P=0.494;Sepsis-3:OR=0.80,95%CI为0.55~1.17,P=0.249)。GAM模型验证结果与Logistic回归方程交互检验结果一致。结论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可溶性CD73 FINNAKI研究 交互作用
  • 简介: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组委会决定,第73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将于2013年4月在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举办。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第73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作为下一届汽配会的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天津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商家企业和新闻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 标签: 全国汽配 汽配会 副主任胡宁
  • 简介: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电动汽车充电难题、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节能减排、

  • 标签: 人民政府办公厅 基础设施建设 电动汽车 充电 山东省 文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汉族人群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 CHI3L1)基因rs4950928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基因rs1671153和rs1654419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 LA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就诊的LAA患者,对照组选取自盛京医院体检中心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目的基因片段扩增,然后采用改良多重连接酶反应技术对rs4950928以及rs1671153和rs1654419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LAA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4例LAA患者和198例健康对照者。病例组CHI3L1基因rs4950928以及GPⅥ基因rs1671153和rs165441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I3L1基因rs4950928以及GPⅥ基因rs1671153和rs1654419多态性与辽宁地区汉族人群LAA易感性无显著相关性,各等位基因的存在均无法构成LAA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多态现象,遗传学
  • 简介:HIV-1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与一系列受体和协同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和协同受体都由HIV-1的包膜蛋白gp120识别,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是重要环节之一。逆转录酶拮抗剂是最早针对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靶点之一,对其的改进对于寻找新型拮抗剂十分关键。许多天然植物如新疆一支蒿被报道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这些天然植物也许就是潜在的靶向针对包膜蛋白gp120上V3环或者逆转录酶的艾滋病毒抑制剂。V3环结构中的相对保守的肽段R15K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毛细管亲和色谱方法研究了R15K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了逆转录酶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新疆一支蒿的氯仿层提取物与R15k和逆转录酶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高通量筛选天然植物中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成分的方法。

  • 标签: HIV V3环 R15K 逆转录酶 亲和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区带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