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是文学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史方式展现当代文学“史”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史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 简介: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古代文学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文学” “文学史实” 重释文学史
  • 简介:在杨洪承教授30年的学术道路上,他的关于文学理论的众多建构极具开创意义,为以后研究的展开与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而精准的探索路径与致思方向,也为建构一门科学而系统的文学学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可能性,他的文学实践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 标签: 杨洪承教授 学术研究 30周年 文学史理论研究 文学史实践
  • 简介:鲁迅是现代文学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 标签: 现代文学史 《野草》 鲁迅 叙述
  • 简介:《商州三录》是贾平凹早期的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长篇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它发“寻根文学”的风气之先,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以及“商州世界”的奠基之作,文学中的“商州”开始走向世界,也是贾平凹散文语言转型与走向成熟的标志。

  • 标签: 贾平凹 商州三录 文本意义
  • 简介:吴承恩生当“后七子”主宰文坛之时,却能不受模拟风气影响,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才能。其诗或写景状物,或叹世抒怀,或感离伤别……均显示出不同流俗的创造精神,其古体诗浑浩流转,疾徐自如,皆能言其所欲言,而止于其所当止。今体诗作品也充满了新鲜的机趣,而绝无模拟的陋习。如果将吴承恩诗歌创作放在明代的文学环境中考察,则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

  • 标签: 吴承恩 诗歌 文学史价值
  • 简介:文学家既要尊重文学现象本身,又要从特定的文学观来把握文学现象。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可以从刘勰的文学观上得到启示。描述文学现象要做到真实客观,而探求文学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不仅要理据充分,而且要有时代性。

  • 标签: 刘勰 文学史观 启示
  • 简介:文学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写作的最优选择。

  • 标签: 当代文学 经典 文学史 质疑
  • 简介:季羡林的散文观念和散文创作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在文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季羡林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朴情醇”的艺术特征,从而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 标签: 艺术性 散文观念 东方神韵
  • 简介:所以敦煌俗赋的主要作品,所以《杂赋》类《客主赋》虽没有一篇作品存下来,《杂赋》中有《成相杂辞》十一篇

  • 标签: 俗赋 敦煌俗 文学史意义
  • 简介: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程的功能包括知识的优化组合,知识人格化、生命化的转换,精神薪火的传递以及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知识学习的重点在于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由已知探究未知,学会终身学习.学术训练,归根结底就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是作风与人格的锻造.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有一个明显的阶段性分工.中学语文"课改"亟需改变"文学审美教育缺席"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 标签: 语文教育 文学史教学 教育理念
  • 简介:【摘要】1988年4月《上海文论》特辟“重写文学”专栏,陈思和与王晓明展开了对重写文学的多重思考。但就在当时,汪曾祺却呈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重写文学“现在还不行”。他基于如下这样的思考:历史事实成为了铁案,作家作品的单向度思考,以及写作中存在的偏差。而当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汪曾祺的担心显然已不是当前重写文学的主题了。当前文学写作的难题,重写文学的困境,不是能不能重写的问题,而是如何重写的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汉语 主编中国 向度评
  • 简介:摘要:在中外教育历史上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而中国文学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点关注。因此本文就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我见为关键点展开相关探究。

  • 标签: 文学史 中国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基本模式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民族战争初期,从哈尔滨走出的流亡东北作家,使东北文学现象、作家活动及艺术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叙述中无法回避的一抹亮色。民国时期哈尔滨的文人活动、文学机制也因此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尝试从沦陷前哈尔滨新文学团体的产生、沦陷时期哈尔滨“文人圈子”与“杂志同人”活动的史料入手,探讨哈尔滨本土的文学机制是如何影响与形塑现代文坛整体视野中的东北文人的。

  • 标签: 哈尔滨 文学团体 东北作家 文学机制 现代文学
  • 简介:中国文学中的语图关系研究,必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鉴往而知今,知今而明远,未来中国文学中的语图研究趋势,目前已经初现端倪。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一是图像选择的视野将更为广阔,二是文学文本研究范围的视野将更为开阔。此外,“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不容忽视。最后,确立文学著作的语图配合学术规范,关注读图时代的语图关系,也是未来语图研究领域必然出现的新趋势。

  • 标签: 文本视野 文学地图 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