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指出先行研究中有关“副词的连体修饰”的问题的同时,把“副词+N+ノ+N”这一结构形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大量实例调查,首先对其中各要素的内容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副词与名词的结构语义关系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从而得出了客观、明确的结论。

  • 标签: 副词 语义关系 名词 修饰 结构形式 具体
  • 简介:在一些日汉辞典里,对这两个副词的解释都十分相似,大致上都译成“总之,反正,不管怎样”之类的意思,我们很难从中看出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即使在日本的《学研国语大辞典》里,的项下,也简单地以作为解释。森田良行先生在《基础日本语》一书中,对这二个词作了比较详细的分。不过对我国的日语学习者来

  • 标签: 日汉辞典 日语学习 副句 主从句 类义 对应词
  • 简介:中日两国人民有二千余年的交往,日本语言(尤其是文字)深受中国语言种以汉字为素材的行文造句的方法的影响,中国语言有许多相同种相似之处。近年以来,改革开放使中日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者逐年增加。如何进一步推广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如何以日语为工具

  • 标签: 汉语被动句 中国语言 主动句 语法学家 桥本进吉 翻译课
  • 简介:我国的学校日语教育迄今为止经历了一百多年,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高校专业教育,在整个日语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其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回顾我国日语专业教育在专业建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三方面的成就,印证了它在我国日语教育事业中的首创性、继承性辐射性的特点。论文主要从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阶段考察相关史实,并分析新中国阶段的日语专业校数变化以及教材的历史贡献,以展示我国日语专业教育者多年来在本土化教学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

  • 标签: 专业建立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
  • 简介:日语近义词比较一直是大学日语教育的难点,翻开原版辞书,多是以词解词,难以理解。本文对在网上收集的大量用例进行归纳分析,对类似用法辅以问卷调查,找出该组近义词的使用特点语用环境,对“世蟊”“厄介”“面倒”的主要用法及区别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用法 大学日语 语用环境 原版 近义词 辞书
  • 简介:在句子里,都可以表示某一动作完成之后接着进行下一项动作的意思。简言之,两者都具有表示动作继起时间先后之功能。如“饭食寝”“饭食寝。”这类句中和,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有时则不能替换;其汉译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尽相同。本稿拟讨论的是和在具体用法上的异同及其汉译规律。这里要说明一点是在日语里有许多用法,木稿只讨论表示动作继起的的异同及其汉译。

  • 标签: 汉译 主语 句子 继起 异同 体用法
  • 简介:视频技术通过调动人的视觉作用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在日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视频技术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为了获得所期待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判断在哪个阶段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及何种视频教材最适合他承担的课程。

  • 标签: 视频技术 日语教学 授课过程 教学效果
  • 简介:编辑先生:我在学习中,阅读一些日文的文章,多次遇到例如「本(言壳)」「本(言壳)」这样的句子。就是说,在动词接「」表示愿望时,动词前面的那个宾语,有用格助词「」的,也有用「」

  • 标签: 格助词 陈中 动宾结构 语法书 话语内容 番目
  • 简介:本文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视点出发,以歌中有关“梅香”的通感描写为研究对象,通过唐诗同类修辞的比较,追溯此类歌的产生及发展原因。从“万葉集”时期的歌用语中,可以看出“かをゐ”“にほふ”这两个词的原始意义是嗅觉视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感觉,这两个词之后作为嗅觉表现渐渐独立,反而促进了有关梅花的视觉嗅觉交错的通感表现的产生。

  • 标签: 通感 梅香 和歌修辞 中日诗歌比较
  • 简介:本文对指示词是否从属于第三人称这个问题,在继承C.S.Peirce的指示词理论,批判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指示词从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词与人称词是两个平行并有相关性的语法范畴的观点。指出在“第一·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非人称”之间的人称体系类型之外,还有一个“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的类型存在。不论是三分的指示词还是二分的指示词,与人称体系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这个观点的提出,不但为研究语言史中指示体系的体系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还为不同语言的指示词语义功能的描写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 标签: 人称词 指示词 “第一·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非人称” “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
  • 简介:在古代中国,与女性的诗歌才能相比,男性更重视女性的德行,被抛弃的女性往往难以通过诗歌打动对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歌"经夫妇"之功能流于一种空洞的主张。而在古代日本,女性的歌才能受到高度重视,男女常常通过歌沟通彼此心意,化解交往中的矛盾。《古今歌集》假名序中所提出的「男女の中をもらげ」真实地展现了古代日本男女之间通过歌传达情意的赠答传统。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源于古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婚姻形态以及对女性才学的评价。

  • 标签: 经夫妇 男女の中をも和らげ 诗歌 和歌 功能
  •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在线检索系统"NINJAL-LWPforBCCWJ",从宾格名词、与格名词以及前接动词三个视角点比较近义词「願う」「祈る」在词汇搭配上的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进一步探析两个动词在语义上的异同:「願う」倾向于表达说话人自身的各种愿望,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而「祈る」则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同时还隐含了动作性语义指向。

  • 标签: 词汇搭配 语义特征 MI值 LD差
  • 简介:"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状况以及日本社会存在着的"民族(朝鲜人)差别"等问题,追问自我民族身份而创作的小说、诗歌短歌等。以最初获得芥川奖的李恢成为首,"在日"作家历经第一世代(朝鲜半岛出生)、第二世代(日本出生)、第三·第四世代(父母及作家本人均日本出生)四个文学世代的历史,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战后70多年的当今,"在日"文学如何坚守自我的民族身份,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等,伴随着第一世代文学者的相继故去,第三、第四世代文学者肩负着重要的课题。

  • 标签: “在日”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史 世代差异 民族身份认同 现状与课题
  • 简介:“の”仅次于“は”是脸谱复杂的格助词,它的紧缩伸展的修饰功能已使散文语层峦迭嶂,语义变幻莫测。而在诗家语里“の”既能屈又能伸的特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修辞功用,它的变异修辞使诗歌的意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突出。

  • 标签: 日语 格助词“の” 修辞功能 《古今和歌集》 语义 名词
  • 简介:跨文化交流中社会、文化方面的干扰多来自本国文化母语,造成这种干扰的原因可初步概括为价值观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感情倾向的差异及语言习惯的差异。本文以实例阐述分析了以上四方面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做法。

  • 标签: 母语 跨文化交流 差异 语言习惯 概括 思维方式
  • 简介:“モト”“ナカ”都是名词,且都是方位性名词。从汉语意思看,两者分别是“~在~下”“~在~中”,都属于空间名词。例如,“青空のモトで本を読む”“部屋のナカで本を読む”。前者的意思是“屋外で読書すゐ”,后者的意思是“室内で読書すゐ”。如果将两句中的“モト”“ナカ”调换的话,就变成“青空のナカで本を読む”“部屋のモトで本を読む”。这样,前者意思是“空中で読書すゐ”;后者则不能作为句子成立。从中能够发现“モト”“ナカ”虽然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异。

  • 标签: モト和ナカ 副词性 异同 支配性上下性
  • 简介:“红茶がいい”“红茶でいい”“红茶でもいい”山东中医药大学田梅您喝点什么(喝什么饮料)?其回答a、b、c三句从其结构形式上来看,只是助词用词的不同而已。在其意义上有什么区别没有呢?一、构成:体言主格助词形容词在句中不表示主语,而是表示说话人本身的欲...

  • 标签: 现代日语语法 红茶 日语惯用型 提示助词 接续助词 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