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妊娠由单纯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接收于我院的7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被分为2组(每组38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常规双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化疗栓塞术被用来治疗对照组,单纯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的措施被用来治疗观察组,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治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度明显(P<0.05);此外,在阴道流血量、子宫包块消退、β-HCG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度也较明显(P<0.05)。结论单纯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可最大程度保留子宫的同时还可将清宫术过程发生大出血的状况有效预防,住院时间也能够被缩短进而降低医药费用,效果卓越,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栓塞 辅助治疗 瘢痕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与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支架治疗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22例(36.1%)PTA(PTA组)和39例(63.9%)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支架组)。49例(80.3%)患者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12例(19.7%)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3例(4.9%)为严重间歇性跛行,20例(32.8%)有静息痛,25例(41.0%)伴有足部溃疡,13例(21.3%)有足部坏疽。结果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4.9%,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15.5个月,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89.7%,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TA(P<0.05)。PTA组和支架组的截肢率分别为13.6%和2.6%,两组在保肢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的疗效,在短期内单纯PTA与支架植入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股浅动脉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PTA。两组救肢效果在术后1年左右也基本相同。

  • 标签: 自膨支架 股浅动脉病变 支架植入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双侧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的方法。方法自2000年11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40例陈旧性双侧固有神经损伤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15例,行双侧神经桥接端侧缝合;B组13例,行单侧神经桥接端侧缝合:C组12例.行神经桥接断端缝合。结果术后随访6。8个月,A组患者伤麻木、疼痛完全消失,腹饱满、弹性佳。感觉测定为S4-S4+级,两点分辨觉为5.0-6.0mm;B组患者伤感觉恢复不同步,且缝合侧感觉明显,感觉测定为S1-S3级.两点分辨觉为7.0~7.6mm;C组患者伤感觉测定为S3~S3+级,腹为SI级甚至盲区,两点分辨觉为7.5~8.5mm。结论移植神经、双端侧神经缝合对于二期修复双侧固有神经损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神经端侧吻合 修复 指固有神经
  • 简介:坐在火车上,窗外如画面般掠过的是渝东南美丽的山山水水。穿行于大山里,火车以它朴实的从容让我们找回久违的感动。多久没坐火车了?飞机的快捷,高速路的便捷,使火车渐渐淡出我们的行程。而此次重庆文学院组织的渝怀铁路沿线采风,让我在体验铁路带给渝东南激情和梦想的同时,也感受到如火车般单纯而从容的情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固有动脉顺行推进皮瓣在合并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6例手指离断合并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3例合并双侧掌侧固有动脉缺损,1例单侧掌侧固有动脉缺损。首先行断指再植术,直接吻合或取浅静脉桥接修复掌侧固有动脉,掌侧留有面积为0.5 cm ×1.5 cm~1.2 cm×2.0 cm的创面,采用了同指带单侧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的顺行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推进皮瓣面积1.5 cm×5.0 cm~2.2 cm×6.0 cm。均一期行急诊手术修复,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6例术后皮瓣及断指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再植体及皮瓣外形饱满,TPD 4~6 mm,患近指骨间关节主动活动正常,远指骨间关节活动度35°~60°。结论对合并掌侧软组织缺损的离断手指,应用掌侧固有动脉顺行推进皮瓣进行修复,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较理想选择。

  • 标签: 推进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断指再植
  • 简介:关于自和转姚振武朱德熙先生1983年在《方言》杂志发表了《自和转》一文(以下简称《》),该文以先秦汉语为主要对象,讨论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两种类型:自和转。文中许多观点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读后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 标签: 谓词性成分 形式标记 名词化标记 指称性 名词性成分 现代汉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指端缺损患者28例,受伤别及切取皮瓣的侧别分别为左食指8例,右食指6例;左中指6例中;右中指8例。致伤类型甲中部离断10例,甲根部离断7例,腹缺损7例,桡侧半斜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最大为3.5cm×3.5cm,最小为1.5cm×1.2cm,所有患者均为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手术修复。结果2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7~12个月,伤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直接缝合,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

  • 标签: 指固有动脉 侧方掌侧皮瓣 指端缺损
  • 简介:背景:手指背侧缺损为手外伤中较常见损伤之一,修复方法较多,但均存在不足。目的:探讨动脉背侧穿支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动脉背侧穿支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缺损的13例患者,缺损面积:0.8cm×1.2cm至1.0cm×1.5cm。切取皮瓣面积:0.9cm×1.3cm至1.1cm×1.6cm。结果:13例13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3个月。患皮瓣血液循环良好,两点辨别觉8~12mm,指间关节主、被动活动正常。结论:动脉背侧穿支推进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缺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且感觉、外观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手损伤 指动脉背侧穿支 推进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逆行动脉岛状瓣治疗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方法2013年~2015年,笔者对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采用逆行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供瓣区行游离全厚皮植皮封闭。结果全部28例患者皮瓣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指端外形良好,甲根完好者甲板生长良好。结论逆行动脉岛状瓣修复治疗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效果良好的方法。

  • 标签: 皮瓣 指动脉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和单纯动脉灌注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胃癌肝转移瘤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单一组的患者给予单纯动脉灌注术治疗,联合组采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比较两组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治疗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肿瘤直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2.50%、72.50%和42.50%高于单一组,其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62.5 0%、50.00%和25.00%, P<0.05。联合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单一组,肿瘤直径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82.50%高于单一组60.00%,,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效果确切,优于单纯动脉灌注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和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单纯肝动脉灌注术 胃癌肝转移瘤 疗效
  • 简介:摘要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2软组织缺损,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联合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5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与受区接近。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联合修复2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是一种修复2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手指损伤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尺动脉腕上皮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只吻合1条动脉的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病人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将54例56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病人进行术后基础护理、血液循环的观察、甲床创面处理、静脉滴注肝素钠及防止用药并发症处理、疼痛处理和加强健康宣教。结果本组54例56再植术后成活率93%。结论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能够促进再植术后的康复,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断指再植 拔甲放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本院从2008年9月到2012年9月共对13例CFR患者实行了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术,并对这些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行了观察和总结。结果13例病人内瘘均在术后3-4周开始应用,血流量均能达到250ML以上,一年后内瘘通畅率100%,穿刺成功率高,鲜有血肿发生,除一例发生假性动脉瘤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护理得当不易发生并发症,对其他血管通路失败者,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是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肱动脉&mdash &mdash 肘正中静脉 侧侧吻合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吻合口漏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经超声诊断为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且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患者38例,对其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冠状动脉吻合口漏的声像图特征。结果冠状动脉吻合口漏的超声心动图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冠状动脉吻合口处可见回声中断,缺口直径大小平均为(3.2±1.5)mm;吻合口处可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并可测得高速连续湍流频谱,峰值速度平均为(349±108)cm/s;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间可见分离暗区,分离宽度平均为(11.9±10.1)mm;部分患者(4/38,10.5%)可见异常血流信号经主动脉分流至右心房。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对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吻合口漏病变做出明确诊断,并可准确反映吻合口漏的大小、数目、血流等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吻合口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