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河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及常规胸部CT扫描。记录90例疑似肺癌患者低剂量胸部CT扫描和常规胸部CT扫描结果,所得数据与病理检查或随访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相关指标。结果90例疑似肺癌患者各项检查完成率均为100.00%。低剂量胸部CT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4.87%,特异性为83.33%;常规胸部CT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91.6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90例疑似肺癌患者的常规胸部CT检查与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90例疑似肺癌患者经常规胸部CT检查过程中CTDIvol、DLP水平均高于低剂量胸部CT检查(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对诊断肺癌具有重要价值,且此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检查安全性。

  • 标签: 肺癌 低剂量 胸部CT扫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良恶性胸腺疾病的CT影像特点与鉴别,提高儿童胸腺疾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CT检查的胸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共入组50例患儿,男32例,女18例,年龄5 d~14.2岁,平均(6±4)岁。根据临床诊断和/或病理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良性组(22例)与恶性组(28例)。总结并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与CT征象(胸腺体积、形态、边界、密度、内部特征、与周围结构关系及强化方式、程度)。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发热就诊,无明显特异性。22例良性组中8例患儿表现为胸腺缺如,均为原发免疫缺陷病,且临床表现均有反复、持续呼吸道感染病史。28例恶性组中20例出现周围及远处侵犯,分别为淋巴结7例、胸膜6例、肺部6例、心包2例、肝2例、脾2例、肾2例、骨1例,其中6例胸膜受累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2组患儿CT表现比较,胸腺体积缺如及增大、边界、病灶内部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形态、密度、内部钙化或囊变、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良性病变CT多表现为胸腺缺如或体积正常、边界清、无坏死、无推挤血管、无周围或远处侵犯;恶性病变CT多为体积增大、边界清晰或模糊、内部可有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胸腺良、恶性疾病CT表现各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胸腺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年5月—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53 185例行心脏CT检查资料中。纳入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5~79岁。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进行扫描,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在CT重建图像上观察心大静脉的走行及异常引流的位置,测量心大静脉的长度,心大静脉异常引流汇入上腔静脉处(汇入点)和左心房入口处(入口处)的直径及CT值,以及冠状静脉窦的直径;观察有无合并心脏畸形。结果28例患者中,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引流入心房9例(左心房7例、右心房2例)。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患者,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7~26 mm,汇入点距离上腔静脉左心房入口处的距离为1~8 mm,汇入点的直径为2.5~4 mm,入口处的CT值为20~6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膜部缺损1例。心大静脉异常引流入心房9例患者,其中引流入左心房前壁者6例、右心房顶部靠近房间隔处2例、左心房左侧壁者1例;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5~36 mm,入口处的直径为2.8~4.5 mm,入口处的CT值为400~60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无顶冠状静脉窦2例、卵圆孔未闭1例、冠状动脉瘘1例、右室双出口1例。结论心脏CT检查是发现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有效方法,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 标签: 静脉 心大静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解剖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眼球外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363例(363眼)开放性眼球外伤的CT影像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开放性眼球外伤在CT图像上显示眼球变形,体积增大、缩小或正常,可显示玻璃体积血、晶状体损伤、脉络膜脱离、眼内异物、眼眶骨折及眼外肌损伤等,其中271例(74.66%)显示眼球破裂口的位置。经治疗220例(60.61%)保留眼球,143例(39.39%)摘除眼球。玻璃体积血程度、伴发脉络膜脱离、骨折和术前视力差是眼球摘除的危险因素,其中重度积血与伴发骨折者眼球摘除的可能性是无积血者的66.715倍[OR=66.715,95%CI(8.169,544.852)]、无骨折者的2.426倍[OR=2.426,95%CI(1.109,5.308)]。结论CT可以对开放性眼球外伤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可以较好地显示破裂伤口位置,对眼球及眼眶并发损伤的诊断准确而全面,能够给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 标签: 外伤,眼球,开放性 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X线
  • 作者: 李吉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江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四川内江 641000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T作为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中的重要影像工具,在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人还是对CT检查的辐射危害感到畏惧,尤其是一些敏感人群,例如儿童、孕妇等。CT检查带来的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本文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帮助人们了解CT检查的辐射危害和控制方法。

  • 标签: CT检查;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8Ga-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11 PET/CT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生化复发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82例[年龄(76.7±7.1)岁]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临床诊断生化复发的患者(均于2周内行68Ga-PSMA-11 PET/CT与18F-FDG PET/CT检查)。对比68Ga-PSMA-11 PET/CT与18F-FDG PET/CT的诊断效能,另比较当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0.5 μg/L、0.5 μg/L<tPSA≤1.0 μg/L、1.0 μg/L<tPSA≤2.0 μg/L、2.0 μg/L<tPSA≤4.0 μg/L、4.0 μg/L<tPSA≤10.0 μg/L和tPSA>10.0 μg/L时两者对生化复发的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8Ga-PSMA-11 PET/CT检出率的因素。结果68Ga-PSMA-11 PET/CT与18F-FDG PET/CT共检出57例患者中98处区域病灶。随访2~12个月,50例前列腺癌复发或转移(病灶81处)。68Ga-PSMA-11 PET/CT对复发或转移的检出率为68.29%(56/82),灵敏度为96.00%(48/50),阳性预测值为85.71%(48/56);18F-FDG PET/CT的相应数据分别为36.59%(30/82)、52.00%(26/50)、86.67%(26/30);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6,P<0.05)。不同tPSA水平下,68Ga-PSMA PET/CT对生化复发患者的检出率高于18F-FDG PET/CT,尤其是0.5 μg/L<tPSA≤1.0 μg/L时(10/18与2/18)。68Ga-PSMA PET/CT的检出率与血清tPSA水平[比值比(OR)=1.319,95% CI:1.088~1.598]、患者年龄(OR=1.141,95% CI:1.051~1.238)、术前分期(OR=1.357, 95% CI:1.052~2.439)、术后治疗方法(OR=1.134, 95% CI:1.020~1.917)有关(均P<0.05)。结论68Ga-PSMA PET/CT检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生化复发较18F-FDG PET/CT更有优势。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复发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²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BMD)与骨肌血流灌注、肌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申请需要接受腹部CT灌注(CTP)检查的91例患者,扫描范围包括L1~L3椎体。在行CT平扫的同时行定量CT(QCT)检查,测量L1~L3椎体BMD并计算平均值,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33)、骨量减少组(n=41)及骨质疏松组(n=17)。基于QCT计算L3水平椎体周围肌指数及脂肪分数。基于CTP图像测量L3椎体及椎体周围肌群灌注参数。3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间椎体周围肌指数与脂肪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椎体骨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流量提取参数(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312、0.266,P值均<0.05;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r值分别为0.437、0.340、0.337,P值均<0.05)。3组间椎体周围肌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周围肌指数与脂肪分数呈负相关(r=-0.599,P<0.001;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r=-0.404,P<0.001),二者与椎体周围肌灌注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随BMD改变,L3水平骨肌含量变化同步,椎体骨量下降伴随周围肌量下降、肌内脂肪含量增多以及骨血流灌注下降。L3水平椎体和周围肌肉血流灌注变化不同步,骨质疏松患者血流灌注下降可能仅限于骨内。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 定量CT 骨密度 肌指数 脂肪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拟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200例为对照组,2018年1—6月同法选取2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预约登记、健康宣教等常规准备程序;观察组采用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即成立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小组,先由CT室护理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心脏CTA成像检查前准备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病区小组成员自医生开出检查医嘱后即对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心率控制管理、呼吸训练指导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比较两组患者进入CT室静息15 min后心率达标和呼吸屏气配合达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再服药率及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幅度≥10 bpm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准备时间和实际检查时间及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价以及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入CT室后心率达标率、呼吸屏气配合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00%、89.00%比72.50%、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再服药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比34.00%),检查过程中观察组心率波动幅度>10 bpm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比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检查前准备时间、实际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5.60±1.80)min、(8.80±1.50)min比(55.20±3.60)min、(10.60±1.40)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图像质量总体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00%、97.50%比79.00%、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的配合状态,降低再服药率,缩短准备和检查时间,有效提高图像质量,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一体化护理模式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冷侧压充填技术和热牙胶连续波充填技术是临床经典的根管充填方法。单尖法根管充填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的特点,近年来结合具有优良理化和生物学性能的生物陶瓷根管封闭剂,取得了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目前针对生物陶瓷封闭剂单尖充填后根管超填、根管再治疗困难,以及长期临床疗效不明确等情况尚缺乏合理的规避及解决办法。本文回顾单尖法根管充填的起源与发展,解析其优缺点和临床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的改良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根管充填 根管充填材料 单尖法根管充填 生物陶瓷封闭剂 冷侧压充填技术 热牙胶连续波充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在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对照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记录VSD治疗时间,计算创面治疗有效率。根据VSD治疗情况行中厚皮片移植,计算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结果共纳入55例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35~86岁,术前病理检查除外恶性肿瘤所致溃疡。治疗组3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VSD治疗时间(8.53±1.52)d,对照组(10.33±3.25)d,,治疗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25)。创面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28/34),对照组为57.14%(1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1)。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治疗组为91.18%(31/34),对照组为61.90%(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22)。结论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缩短创面准备时间,提高皮肤移植存活率。

  • 标签: 静脉曲张性溃疡 创伤和损伤 过氧化氢 负压封闭引流 冲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以下简称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5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0~70岁。清创后行间歇模式VSD治疗3~10 d,负压值为-10.67 kPa,创面面积为5.0 cm×3.0 cm~10.0 cm×7.0 cm。创面控制感染、消肿后采用牵张器持续牵张治疗3~5 d,牵张后创面面积为5.0 cm×0.3 cm~10.0 cm×0.5 cm,全层缝合封闭创面。缝合术后2周观测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等级,随访足部再次形成溃疡创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创面瘢痕情况。结果缝合术后2周,23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2例患者牵张期间创面再次出现软组织感染溃疡,经抗感染、彻底清创及VSD处理后,创面再次行牵张治疗16 d后愈合。随访3~36个月,23例患者牵张创面遗留线性瘢痕,皮肤的弹性、色泽、触觉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肢体活动度好;2例患者创面局部瘢痕增生明显。1例患者随访10个月时糖尿病足复发,患肢血管闭塞严重伴坏疽,予以小腿截肢。结论采用牵张器联合VSD治疗糖尿病足创面,避免了供区损伤,创面愈合后外观与邻近皮肤相似,修复效果较佳。

  • 标签: 糖尿病足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皮肤牵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半封闭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18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半封闭烧伤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烧伤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般资料,涉及患者烧伤原因、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烧伤严重程度、烧伤部位、医疗保险类型及其家属与患者亲属关系、性别、年龄、有无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共计15个指标。采用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CFNI)评估患者家属5个因子:医护人员的支持(SS)、家属自身的舒适(CS)、获取信息、亲近患者的需求(PS)、病情保证共包含45个条目的各条目、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情况。按一般资料分类后采用CCFNI评估患者及其家属总得分,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取前述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按前述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及其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进行分类,采用CCFNI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得分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7.6%。80例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14岁的有35例(43.75%);大部分患者为火焰和热力烧伤;中、重、特重度烧伤患者分别为33例(41.25%)、21例(26.25%)、26例(32.50%);无医疗保险患者只有3例(3.75%)。80名患者家属中,男34名(42.50%)、女46名(57.50%);62.50%的患者家属年龄集中在18~45岁;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的有12名,占15.00%。家属CCFNI总得分为(141±14)分,包含的5个因子:病情保证、PS、获取信息、CS、SS各条目的得分分别为(3.77±0.23)、(3.43±0.37)、(3.53±0.34)、(2.50±0.59)、(2.69±0.45)分。家属心理需求排名前5的条目集中在病情保证、PS、获取信息这3个因子,条目“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排在首位,得分为(3.99±0.11)分。不同年龄、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患者家属的CCFNI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8、5.481、5.913、t=4.027、14.339、7.265,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14、15~45岁)、烧伤总面积(11%~30%、31%~49%、≥50%TBSA)及其患者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均可影响患者家属心理需求(t=3.133、2.260、2.297、2.433、3.015、2.200、-2.102、2.463,P<0.05或P<0.01)。不同年龄段患者家属的病情保证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90,P<0.05);不同烧伤总面积患者的家属的SS和病情保证2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2、3.131,P<0.05或P<0.01);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的患者家属的病情保证因子得分低于无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者(t=-1.040,P<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的SS因子得分高于高中(中专)及以下者(t=0.657,P<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的获取信息因子得分低于高中(中专)及以下者(t=-1.438,P<0.05);患者男性家属的SS因子得分低于女性(t=4.149,P<0.05)。结论半封闭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家属对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的需求最为迫切。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及其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是影响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烧伤 住院病人 患者家属 心理需求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及湿性愈合技术在小儿尿道下裂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尿道下裂Ⅲ度伴中重度阴茎下弯的患儿80例,年龄1岁6个月至1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80例患儿由同一位术者行阴茎下弯矫正术+一期尿道成形术(横裁包皮岛状皮瓣卷管术,Duckett术式),所有患儿术中均游离翻转阴囊中隔筋膜组织瓣覆盖加固于成形尿道。术毕观察组阴茎包裹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敷料(美皮贴)后安装VSD,术后生理盐水持续缓慢冲洗并低负压持续加压引流7 d,负压维持在-30 ~ -20 kPa,液体滴速为每分钟7滴;对照组常规应用美皮贴、纱布及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 d。2组打开VSD及包扎敷料后均常规碘伏消毒,于阴茎切口血痂处交替应用红霉素药膏涂抹及生理盐水纱布湿敷软化血痂使其尽快脱落,2组术后均常规留置F8硅胶尿管1个月。观察比较2组术后切口处血痂发生、血痂下感染、尿道瘘、尿道裂开、尿道狭窄等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评价标准为无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裂开、尿道憩室等术后并发症,排尿通畅,无排尿困难。结果观察组患儿对VSD的耐受性良好,无VSD不良反应。术后7 d,阴茎敞开暴露后,观察组阴茎切口表面血痂发生率为20.0%(8/40),血痂下感染发生率为12.5%(5/40),均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和32.5%(1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30; χ2=4.588,P=0.032)。术后1个月拔除尿管后观察组发生尿道瘘5例,尿道狭窄1例,手术成功率85.0%(34/40);对照组发生尿道瘘9例,尿道裂开1例,尿道狭窄1例,手术成功率72.5%(29/40),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应用VSD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并低负压加压引流治疗效果满意并安全,能有效减少尿道下裂术后血痂的形成及血痂下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尿道下裂修复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尿道下裂 负压封闭引流 湿性愈合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 标签: 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CT表现的小肺腺癌患者远处转移规律,探讨不同影像学特点的小肺腺癌采用不同术前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cT1a-cN0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共纳入患者785例,其中男289例,女496例。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中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287例,GGN为主结节111例,实性成分为主结节221例,纯实性结节(pure solid nodule,PSN)166例。8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6例,脑转移1例,脑转移及肾上腺转移1例。纯GGN及GGN为主结节患者中均未见远处转移,实性成分为主结节患者中有1例发生远处转移,7例PSN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实性成分为主结节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为0.5%(1/221),实性结节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为4.2%(7/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P=0.030)、肺窗肿瘤最大径(P=0.003)、肺窗肿瘤实性成分最大径(P<0.001)、肺窗肿瘤最大面积(P=0.002)、纵隔窗肿瘤最大面积(P<0.001)、肿瘤实性成分比例(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P<0.001)、肿瘤消失比例(tumor disappearance ratio,TDR,P<0.001)、结节性质(P<0.001)及胸膜凹陷征(P=0.037)是远处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CEA(OR=1.019,95%CI:1.002~1.037,P=0.028)及TDR(OR=0.000,95%CI:0.000~0.310,P=0.001)为远处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纯GGN及GGN为主结节患者术前可不行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转移;而对于PSN,有必要术前进行包含头颅MRI在内的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转移。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CT 术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