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与Gamma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一名年龄40岁、身高172 cm、体重75 kg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提供的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2013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利用UG 12.0软件建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重建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模型并分别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在Abaqus软件中,模拟站立状态下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模型并收集两者主钉、固定螺钉、骨质以及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同时测量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结果在1 200 N载荷下,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主钉,其中三角支撑髓内钉主钉的应力峰值为233.73 MPa,较Gamma钉主钉的应力峰值(265.21 MPa)减少11.9%;固定螺钉的应力峰值均位于压力螺钉与主钉接触区域,三角支撑髓内钉的应力峰值(138.86 MPa)较Gamma钉的应力峰值(180.75 MPa)减小23.2%;骨质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分别为61.67 MPa和32.38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较Gamma钉减小47.5%;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为92.04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为17.34 mm,较Gamma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19.37 mm)减少10.5%。结论与Gamma钉相比,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可明显提高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改善应力分布并降低应力峰值、减小应力集中区域,有助于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机器人导航辅助下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入点偏差平均0.21 mm(0.05~0.41 mm),出点偏差平均0.23 mm (0.06~0.38 mm)。术后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屈伸、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33.0°(134.9°,138.7°)、164.6°±17.5°,均较术前[0.8°(0°,33.7°)、122.9°±49.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1分),MEPS评分平均为96.8分(85~100分),其中9例为优,2例为良。无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针道感染、固定针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肘关节松解术中行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旋转中心轴定位精确,患者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预后。

  • 标签: 机器人 肘关节 外固定器 关节不稳定性 肘关节松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形胶布固定法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固定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择期行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传统的双胶布固定法,试验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工"形胶布固定法。用软尺记录气管导管固定好后、置入开口器、手术结束时导管距右侧口角的刻度,作为判断气管导管移位指标;记录脱管和胶布附着处皮肤受损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置入开口器和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手术结束气管导管移位距离明显小于对照组[(0.38 ± 0.16)cm比(0.74 ± 0.25)cm和(0.51 ± 0.20)cm比(1.69 ± 0.5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67和13.62,P<0.05)。两组脱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压疮;两组破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肿和总皮肤受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8/40)比55.0%(22/40)和20.0%(8/40)比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7和14.90,P<0.01)。结论"工"形胶布固定法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的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的移位,同时对皮肤的损伤程度更小。

  • 标签: 扁桃体切除术 腺样体切除术 插管法,气管内 麻醉 "工"形胶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将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将入院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手术资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76.00%,19/25),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4/25)低于对照组(24.00%,6/25),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更能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四肢骨折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122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00例,女性22例,年龄[M(IQR)]29.5(28.0)岁(范围:13~70岁)。根据手术入路和是否耐药,将患者分为三组,单孔耐药组(22例,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开胸耐药组(28例,行开胸纤维板剥脱术)、单孔敏感组(72例,行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三组间手术和预后指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Bonferroni法。结果单孔耐药组、开胸耐药组和单孔敏感组的术中出血量[200(475)ml比300(200)ml比225(300)ml,H=2.74,P=0.254]和治疗效果(χ2=4.76,P=0.575)无明显差异。单孔耐药组比开胸耐药组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术后肺复张时间[302.5(187.5)min比200.0(60.0)min,U=171.0,P=0.007;4.5(3.0)个月比3.0(2.2)个月,U=146.5,P=0.032],更短的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9.5(7.8)d比13.0(10.0)d,U=410.0,P=0.044;12.0(7.8)d比14.5(4.8)d,U=462.2,P=0.0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14/22)比71.4%(20/28),χ2=0.34,P=0.558]。单孔耐药组比单孔敏感组有更长的术后引流时间[9.5(7.8)d比7.0(4.0)d,U=543.5,P=0.031]、术后住院时间[12.0(7.8)d比9.0(4.0)d,U=533.0,P=0.031]和术后肺复张时间[4.5(3.0)个月比3.0(2.0)个月,U=961.5,P=0.001],两组手术时间[302.5(187.5)min比242.5(188.8)min,U=670.5,P=0.278]和并发症发生率[63.6%(14/22)比40.3%(29/72),χ2=3.70,P=0.054]无差异。结论对于耐药结核性脓胸,单孔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可以获得与药物敏感结核性脓胸相当的治疗效果,患者恢复状况良好。

  • 标签: 脓胸,结核性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临床研究性
  • 简介:目的:探究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中,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这一治疗方案的实施价值。方法: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中选取68例展开对照研究。应用信封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34,常规治疗配合胸腔置管引流),观察组(n=34,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以相关指标比较结果为依据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WBC、超敏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效果良好,建议推广。

  • 标签: 胸腔置管引流;尿激酶;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科胸腔镜联合CO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及资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结核包裹性胸膜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纳入患者57例。观察组采用内科胸腔镜联合CO2冷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改善(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肺功能较1个月均改善(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分别较对照组相应时期改善(P值均<0.05)。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χ2=13.675,P<0.05)。观察组出现1例频发房性早搏,9例胸痛需要止痛药物,1例轻度非感染性发热。结论内科胸腔镜联合CO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疗效优于常规方法,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内科胸腔镜 二氧化碳冷冻治疗 结核包裹性胸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法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98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胸腔包裹性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充分后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隔天注射1次,观察组采用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治疗。比较2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胸膜厚度、临床症状、肺功能等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32.6%),有效25例(51.0%),无效8例(16.4%),总有效率83.6%。观察组经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吸收较快、症状明显改善,胸膜无明显增厚,肺功能改善明显,显效25例(51.0%),有效24例(49.0%),总有效率100.0%。结论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能在直视下发现胸膜腔内纤维粘连包裹,二氧化碳冻切法可以对病变进行清除,有效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的发生。

  • 标签: 结核,胸膜 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 二氧化碳冷冻法 包裹性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地原发于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癌,部分Merkel细胞癌的发生与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MCPyV)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其早期体征易被忽略且具有高度侵袭性,Merkel细胞癌在发现时有26%~36%的病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6%~16%的病例伴远处转移。伴有远处转移的Merkel细胞癌病例中,累及胸膜和/或伴胸腔积液却非常罕见。该文报道1例原发灶不明确、以胸膜受累和胸腔积液为首发体征的转移性MCPyV阳性Merkel细胞癌,胸膜活检显示细胞具有“小、圆、蓝”特点,细胞间黏附性缺失,免疫表型与其他小圆蓝细胞肿瘤重叠,在缺乏相关病史的情况下,需要与淋巴瘤、肺小细胞癌、小细胞型恶性间皮瘤、小细胞型黑色素瘤、尤文肉瘤、CIC或BCOR基因易位尤文样肉瘤等进行鉴别,这给病理医师精确诊断带来陷阱。

  • 标签:
  • 作者: 廖瑞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集束化管路护理在结核性胸膜炎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接诊94例需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人。一组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在术后进行对插管引流治疗患者的集束化管路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结核性胸膜炎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实施集束化管路护理,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引流治疗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集束化管路护理模式;结核性胸膜炎;行胸腔闭式引流
  • 简介:摘要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固定正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口腔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该人群健康教育不容易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介绍了固定正畸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各治疗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模式、国内外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及评估工具,旨在改善固定正畸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高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健康教育 固定正畸 依从性 正畸护理
  • 简介:摘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按照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感染(<3周)、延迟感染(3 ~ 10周)、慢性感染(>10周),此外还有Cierny-Mader分型。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骨折术后的患者如术后出现晨起体温高,局部红肿、渗出则提示感染的可能,如白细胞、血沉、C-RP均为阳性,则高度提示感染。感染患者的X线检查特点是出现骨腐蚀,远端骨折部位出现反应性新骨形成。MRI检查对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能鉴别骨感染与软组织感染,能更清晰显示感染范围,有助于确定清创界限,诊断感染敏感性82% ~ 100%,特异性75% ~ 99%。PET/CT可用于体内有金属内植物患者感染的评估,诊断敏感性>95%,特异性75% ~ 99%,白细胞扫描联合骨扫描能提高诊断的精确性,诊断敏感性97.9%,特异性91.8%。血清学检查中血沉升高快,下降慢,可用于随访;C-RP敏感性高,可用于监测;降钙素原阳性提示存在感染,阴性不能排除感染。文献报道WBC、ESR、CRP三者均为阳性提示感染率100%,三者均为阴性仍有19.6%患者存在感染。骨折术后感染的处理包括全身+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清创,骨缺损可通过局部组织填塞、骨移植、骨搬运治疗。对于内固定是否去除未有定论,具体应视个体实际情况决定。

  • 标签: 骨折 感染 诊断 清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近端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钉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近端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尝试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钉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钉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钉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钉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钉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钉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钉更有利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钉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头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钉固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资料。男61例,女21例;年龄范围值为8~15岁;左侧39例,右侧43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4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2例(采用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和B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时间、总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两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术后随访18.0(16.0, 21.3)个月,B组患者术后随访16.0(13.0, 20.0)个月。A组总治疗费用[2.7(2.5,3.3)万元]显著多于B组[2.3(1.9,2.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2.4±34.3)、(101.0±4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9.5(88.0,91.0)°、89.7°±1.8°,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90.0(88.3,90.8)°、89.5°±1.8°;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1.9°±1.8°、81.8±1.5°,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2.0(81.0,83.0)°、82.1°±2.2°,以上项目患侧与健侧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浅表感染发生率[11.9%(5/42) vs. 0% (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骺早闭发生率[11.9% (5/42) vs. 5.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6±4.9)分]与B组[(92.1±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金属螺钉相比,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在固定效果、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疗效相当,骨骺早闭风险无明显增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同时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总治疗费用。

  • 标签: 青少年 胫骨骨折 骨骺 骨折固定术 可吸收性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对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序列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接受减压内固定手术的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5±18)岁(范围15~86岁)。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22例,融合固定术23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及站立位全长X线片,测量并比较两组的矢状面序列参数。腰椎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fixed segments,LFx)、固定节段近端邻近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adjacent segment,LAdj)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18.5个月。Dynesys动态固定组与融合固定组手术前后组内及组间L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LFx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0,P=0.40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0,P<0.001),组别和时间具有交互效应(F=3.940,P=0.006);融合固定组LFx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大于动态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LAdj值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0,P=0.47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0,P=0.002),组别和时间有交互效应(F=3.560,P=0.010)。两组患者术后ROM值在组别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70,P=0.034;F=18.510,P<0.001;F=5.940,P=0.002);动态固定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ROM均大于融合固定组(P<0.05)。不同组别、不同时间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451;F=0.750,P=0.477),且无交互效应(F=0.120,P=0.886)。不同组别PT、S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576;F=0.020,P=0.901),而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Dynesys动态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时发生单侧S1螺钉松动,融合固定组未见并发症。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均可有效重建腰椎矢状位前凸,术后3个月开始Dynesys固定范围的前凸小于融合固定。两种固定后LAdj角的增加趋势相似,从理论上讲均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较融合固定可保留较多的活动度,而两种固定系统对骨盆参数的影响相似。

  • 标签: 内固定器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仁和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1岁,平均34.3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31例患者分为2组:1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高强度缝线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二次手术率等评定各自的临床效果。结果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1.6±7.6)、(91.9±7.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11.4±2.3)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3±0.5)、(3.3±0.6)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空心钉组为65~100分,优良率为92.3%(12/13);高强度缝线组为60~100分,优良率为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中10例患者(76.9%)行二次关节镜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高强度缝线组无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手术。结论空心钉固定或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强度缝线固定在二次手术率方面低于空心钉固定

  • 标签: 关节镜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高强度缝线 胫骨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采用透明头枕和真空袋头枕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透明头枕固定)与研究组(真空袋头枕固定),每组20例。在直线加速器治疗过程中,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获取每例患者10次的配准图像数据。分析两组线性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头脚(Y轴)方向、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1.1±0.8)mm、(0.9±0.8)mm、(1.2±0.9)mm,对照组分别为(1.3±1.1)mm、(1.1±1.1)mm、(1.4±1.1)mm,研究组X轴、Y轴、Z轴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73±0.52)°、(1.08±0.89)°、(0.89±0.74)°,对照组分别为(0.81±0.69)°、(1.38±1.05)°、(0.88±0.70)°。两组Y轴和Z轴线性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4);两组X轴、Y轴旋转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真空垫头枕在改善旋转摆位误差和线性摆位误差方面都较透明头枕好。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摆位误差 线性误差 旋转误差
  • 简介:摘要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成为一种慢性病管理的系统化方法。区别于传统医学,生活方式医学主要通过最佳的循证生活方式来预防、治疗和逆转慢性病。本文将介绍生活方式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定义、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及展望,为国内生活方式医学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生活方式医学 循证医学 产生背景 定义 发展
  • 简介:摘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用到最多的能源就是煤炭资源。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大多都是地下开采,因此在开采过程中煤矿掘进技术非常的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自身的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生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当前传统的掘进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掘进作业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煤矿的开采产量以及效率,必须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掘进作业方式。本文主要分析煤矿掘进作业的方式

  • 标签: 煤矿掘进技术 作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