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路感染与腺性膀胱炎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医院腺性膀胱炎患者75例,同时取健康体检65名,对两组尿液细菌定量培养,并做尿细菌计数比较,分析尿路感染与腺性膀胱炎关系。结果尿液细菌学检查,对照组患者标本中,有意义菌尿、可疑标本分别为2例、4例,分别占3.08%(2/65)、6.15%(4/65),腺性膀胱炎患者标本总,有意义尿菌、可疑标本分别为14.67%(11/75)、20.00%(15/75),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检查者尿液标本经过细菌培养,以埃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为主,对比尿菌落计数结果,尿菌落计数结果腺性膀胱炎组患者计数结果较高,无菌率低,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尿液病毒检测,检出阳性率腺性膀胱炎组4.00%(3/75),与对照组3.08%(2/6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腺性膀胱炎发病与尿路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特别大肠杆菌感染,更可能增加腺性膀胱炎发生率。

  • 标签: 下尿路感染 腺性膀胱炎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路症状(LUTS)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705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BPH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用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问卷(IPSS)对BPH相关的LUTS进行评估,进一步分析其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705例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LUTS的比例分别为43(6.1%)、477(67.7%)和185(26.2%)。随着年龄的增加、tPSA的升高、前列腺体积的增大,患者IPSS评分显著增加(均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年龄(OR1.048,95%CI1.011~1.087)和前列腺体积(OR1.024,95%CI1.006~1.043)是中重度LUT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增长和前列腺体积增大是促进BPH患者中重度LUT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对于前列腺体积增大的老年BPH患者应予以积极的治疗,防止LUTS的加重。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尿路症状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次性固定体位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经验。方法采用健侧侧卧胯部后倾斜体位经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小切口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肿瘤,共16例患者,其中肾盂肿瘤15例,输尿管肿瘤1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5~4.0h,平均3.6h。出血量100~250ml,平均160ml。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22个月。1例发生膀胱癌转移,目前获随访15例均存活,14例无瘤存活,1例带瘤存活。结论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的特点,我们采用一次性固定体位较现行的术中需变换体位行经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可相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耗材损耗。

  • 标签: 肾肿瘤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尿路感染情况,总结社区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防治对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分析2016年我辖区65岁及以上免费体检老年女性566人进行尿路感染症状、尿常规化验和治疗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尿路感染症状的48人、尿常规尿路感染阳性指标的66人,进行治疗的26人。结论老年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规范治疗率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在社区开展老年女性专项防治活动,加强宣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女性 下尿路感染 患病情况及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尿路结石患者共 120例,数字表随机分 2组每组 6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输尿管镜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实施和住院时间、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手术实施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 下尿路结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LUTS1是尿路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排尿周期中各种异常表现,本研究通过采取针刺雷火灸治疗尿路症状(LUTS)旨在寻找对于尿路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加强针灸的研究,观察针灸对尿路症状患者排尿症状改善情况。探讨针刺雷火灸治疗尿路症状(LUTS)中医新疗法的可行性,将针灸纳入尿路症状治疗规范。

  • 标签: LUTS(下尿路症状) 针刺 雷火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CystitisIC)在下尿路综合征(LowerurinarytractsymptomLUTS)患者中的构成比,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发病的差异,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通过药物灌注治疗,了解非手术治疗IC的疗效情况。方法以云南省体检中心及我院泌尿外科门诊中非尿路感染、非前列腺增生但具有尿频、尿急、尿痛或会阴部疼痛等症状(尿路综合征LUTS)的患者为基础人群,采用临床问卷调查表和临床诊断相结合的方法,从流行病学入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性别差异,年龄分布,职业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筛查,对IC患者膀胱镜改变、病理改变的病例进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通过对1300余例LUTS患者(排除因尿路梗阻和细菌学检查明确的尿路感染人群)临床表现的调查,了解间质性膀胱(IC)的发病情况。结论LUTS患者女性多于男性,IC/LUTS比例约为1/10;IC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7。

  • 标签: 下尿路综合征 间质性膀胱炎 观察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就下尿路结石患者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与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碎石成功率为95.35%,一个月净石率为93.02%;对照组碎石成功率为86.05%,一个月净石率为79.07%。对比两组碎石成功率与一个月净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路结石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疗效更加显著,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下尿路结石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尿路结石患者共 120例,数字表随机分 2组每组 6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输尿管镜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实施和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实施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 下尿路结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尿路结石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采用输尿管钬激光技术治疗的187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结果181例一次性碎石成功,2例发生穿孔,4例因结石下方输尿管狭窄,改为开放性手术,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96.8%,平均住院5天,结论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及尿路结石具有微创、高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钬激光碎石 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及下尿路结石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尿路症状(LUTS)的诊治特点及方法。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科56例由于逼尿肌活动低下引起尿路症状的患者尿流动力学结果及随访资料,通过总结经验,结合参考文献及国内现有经验初步探讨逼尿肌活动低下(DU)引起的尿路症状(LUTS)临床诊治特点及方法。结果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均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要临床表现,逼尿肌活动低下(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5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逼尿肌收缩力有一定提高。结论逼尿肌活动低下(DU)是引起尿路症状(LUTS)的常见病因,现阶段对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逼尿肌活动低下(DU) 下尿路症状(LUTS) 诊断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54例需留置导尿管的泌尿科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9例,B组18例,C组27例,隔日收集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各时段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不同组别病人随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增高,C组相应时间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在密闭试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可延缓和降低留置导尿管病人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尿路感染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尿道肾镜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24例尿路结石患者,其中膀胱结石17例,尿道结石5例,膀胱结石合并尿道结石2例,采用Wolf肾镜直视用瑞士第五代EMS(超声弹道联合碎石清石系统)结合钬激光碎石,用艾力克冲洗器将粉碎结石冲吸出。结果24例均一次碎石清石成功,手术时间25~160min,无膀胱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复查B超或KUB,无结石残留,排尿正常。结论经尿道肾镜治疗尿路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避免了术后排石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了传统手术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膀胱结石 尿道结石 肾镜 EMS 钬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路结石临床治疗中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间收治的尿路结石患者60例展开研究,结合患者自主意愿,将使用药物治疗的30例视为对照组,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30例视为观察组,对比患者治疗后、手术后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感染的案例数,统计患者治疗无效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的腰腹部疼痛、血尿例数少,感染例数多于对照组,对照组无效治疗案例数偏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输尿管镜肿瘤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上尿路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镜肿瘤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指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生活质量(P>0.05);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尿路肿瘤经输尿管镜肿瘤切除术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上尿路肿瘤 肿瘤切除术 输尿管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59例确诊UTUC并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19例,女340例。平均年龄(66.5±9.6)(26~93)岁。有吸烟史283例。伴肉眼血尿664例。肾盂癌396例,输尿管癌463例。术前合并肾积水675例。术前行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323例,初次诊断时合并膀胱肿瘤48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UTUC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859例中,低分期肿瘤(Tis/Ta/T1期)407例(47.4%),高分期肿瘤(T2~T4期)452例(52.6%);低分级肿瘤(G1/G2级)110例(12.8%),高分级肿瘤(G3级)749例(87.2%)。平均随访17个月,126例(17.2%)出现复发,复发中位时间12个月,其中101例(80.1%)为术后2年内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期(P=0.047)、肿瘤高分级(P=0.043)、术前血尿症状(P=0.023)和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P=0.002)与膀胱内复发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期(B=-0.476, P=0.019)、肿瘤高分级(B=0.848,P=0.024)、术前血尿症状(B=0.521,P=0.048)、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B=0.521,P=0.002)是术后膀胱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低分期、肿瘤高分级、术前血尿症状和术前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是UTUC患者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膀胱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P)在尿路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的相关造影资料,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尿路造影检查,在对其进行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加延时扫描后,再对重建后的泌尿系统以及CT横断面的影像进行分析。对照组的患者均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将两组患者的双侧尿路系统的显影分为5段,即肾盂肾盏、膀胱、下段输尿管、中段输尿管、上段输尿管,对各段的显影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显影程度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诊断尿路病变患者的过程中,CT尿路造影的显影效果明显优于静脉尿路造影,且具有创伤小、憋气时间短、扫描速度快等优点,同时它还可以立体、多方位、多平面地对患者的泌尿系统病变进行显示,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普及使用。

  • 标签: 泌尿系统疾病 静脉尿路造影 CT尿路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者,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时相期CT增强扫描。对增强后各期图像进行相关处理,以不同的三维重建方式获得CTA、CTU影像。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结果50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11例,输尿管结石18例,输尿管肿瘤4例,输尿管结核3例,肾盂肿瘤1例,输尿管狭窄13例(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巨输尿管1例,腹腔或盆腔肿瘤及转移灶压迫输尿管7例),MSCTU均显示出梗阻部位及上方尿路扩张的形态,定位诊断准确。手术病理结果与MSCTU比较,术前MSCTU输尿管肿瘤1例误诊为炎性狭窄,1例输尿管结核误诊为输尿管癌,余48例均获得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6.0%。结论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泌尿系统 上尿路梗阻
  • 简介:目的找到与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上皮癌(3种癌各1例)的UCAI表达。用Sv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UCA1在83例尿路上皮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UCA1与尿路上皮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尿路上皮癌抗原1 尿路上皮癌 癌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