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激素联合孟鲁斯特治疗细胞性支气管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92例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数字图表法分成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孟鲁斯特治疗,研究组采用吸入激素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诱导痰细胞、白三烯C4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诱导痰细胞和白三烯C4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86.95%明显高于对照组60.87%,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支气管炎行吸入激素联合孟鲁斯特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治疗效果良好,此方案具有临床治疗

  • 标签: 激素 孟鲁斯特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术后早期患者细胞(EOS)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术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天坛医院施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协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细胞减少与住院时长的关系,同时以麻醉方式进行交互作用及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149例患者,其中全身麻醉组34例,椎管内麻醉组115例。全身麻醉组术后第1天EOS水平[M(Q1,Q3)]为0(0,1.8)×107/L,低于椎管内麻醉组的1.0(0,6.0)×107/L (Z=3.095,P<0.01)。在全身麻醉组中,通过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RBC输血量、术后第1天HCT、WBC、术后并发症),以及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中RBC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交互项后发现,术后住院时长和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β=-0.39,95%CI:-0.74~-0.05,P<0.05)。结论全身麻醉组术后EOS明显下降,其术后住院时长与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

  • 标签: 髋骨折 麻醉 住院时间 嗜酸粒细胞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荨麻疹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测定荨麻疹汤或咪唑斯汀治疗前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酸性粒细胞数,并作比较。结果:荨麻疹汤能降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细胞数,而杀唑斯汀无此作用。结论:荨麻疹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IL-4,IgE含量及细胞数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咪唑斯汀 白细胞介素-4 IGE 嗜酸粒细胞 中医药
  • 简介:患者,男性,82岁,因右侧胸痛伴活动后气急2d入院。查体:血压16/11KPa,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未见怒张,心脏听诊(一),右肺语颤音较左肺略减弱,双肺叩诊呈过清音,肝浊音界正常,无杵状指。胸片示:右肺上野可见条弧形透亮阴影,其内可见受压肺缘,纵隔居中,两肋膈角锐利。入院后给予休息、吸氧等保守疗法,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糖皮质激素 引流治疗 胸水 并发 气胸
  • 简介:摘要细胞相关肺疾病是一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主要是以气道、肺泡或间质细胞增多为特点,伴或不伴有外周血中酸性细胞增多。是一类肺组织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疾病。由于细胞相关肺疾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差异大、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容易漏诊、误诊,而正确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细胞瘤手术治疗成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7例肾上腺细胞瘤患者除进行常规手术,术后护理,尤应注意术前降压,扩血管和预防血压,突然升高诱因;术后注意对体液不足和术后并发症地预防。结论术前有效地降压,扩血管预防血压突然升高诱因及术后补液升压和预防并发时症围未手术期护理地重点和手术治疗成功地关键。

  • 标签: 肾上腺嗜珞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水平外周血细胞(EOS)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的984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依据入院时外周血EOS计数分为2组,EOS组(EOS≥150 cell/μl,329例)及非EOS组(EOS<150 cell/μl,65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感染指标、血气分析、并发症、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1)基线资料:2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感染指标:EOS组中性粒细胞计数[4.44×109/L(2.52×109/L)]、C-反应蛋白[10.7(32.79) mg/L]及D-二聚体[191(179) μg/L]均低于非EOS组[5.12×109/L(3.71×109/L),16.2(48.09) mg/L,286(482) μg/L],淋巴细胞计数[1.46×109/L(0.76×109/L)]显著高于非EOS组[1.09×109/L(0.7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193、2.311、4.354、9.979,P值均<0.05)。(3)动脉血气分析:EOS组Ⅱ型呼吸衰竭发生率(31.3%)显著低于非EOS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8,P<0.01)。(4)并发症:EOS组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9.8%)低于非EOS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P<0.05)。(5)静脉用抗菌药物比例:EOS组(68.9%)显著低于非EOS组(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95,P<0.01)。(6)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EOS组静脉使用人数比例、静脉用总剂量、及吸入型总剂量[7.3%,140(135)mg,21(25)mg]显著低于非EOS组[12.8%,160(175)mg,24(30)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U=2.672、2.325,P值均<0.05)。(7)住院天数:EOS组[9(5)d]明显低于非EOS组[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86,P<0.05)。结论以血EOS增多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其急性加重可能多因非感染因素引起,对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更加敏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较少且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肺疾病 阻塞性 急性加重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和鼻息肉组织中细胞增多是否为鼻息肉治疗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并行内镜鼻窦手术,且术后至少1年以上的18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照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意见书(EPOS)2012对所有病例进行疾病临床控制程度的评估。在校正一般的以及合并症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外周血和组织细胞数量与病情控制不良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根据外周血和组织细胞是否增多将病例分为4组:同时伴有外周血和组织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T-high组,仅伴有外周血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high组,仅伴有组织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T-high组,不伴外周血和组织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T-low组。其中BT-low组的患者比例最高,达到了41.5%;BT-high组的病例次之,占31.2%;而T-high组和B-high组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5.3%和12.0%。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外周血细胞数量和组织细胞百分比与病情控制不良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此外,相比于B-high和T-high组的患者,BT-high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病情控制不良风险。结论系统性和局部性细胞同时增多的鼻息肉患者,术后病情控制不良的风险显著高于仅伴有外周血或组织细胞增多者。

  • 标签: 系统性 局部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 鼻息肉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治疗的112例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资料,依据临床医治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单纯行布地奈德治疗52例设为对照组,联合孟鲁司特治疗的60例设为治疗组,比较两组医治前后肺功能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医治前比较,两组医治后PEF、FEV1及FEV1/FVC水平均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行孟鲁司特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可促使其肺功能得以改善,且复发率少,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孟鲁司特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布地奈德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S100A1、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及微囊蛋白1(Caveolin-1)在细胞性肾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诊治的细胞性肾癌患者86例,其中肾细胞瘤(RO)组25例、型透明细胞细胞瘤(CCRCC)21例、型嫌色细胞癌(ChRCC)15例、型乳头状肾癌(PRCC)13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12例。应用组织芯片技术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法对S100A1、GLUT-1及Caveolin-1在各组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S100A1在ChR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T-1在CCR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在EAML组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RO组及ChR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1诊断RO、EAML的敏感性较高,GLUT-1诊断CCRCC的敏感性较高,Caveolin-1诊断EAML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结论S100A1可用于临床上对RO的鉴别诊断,GLUT-1可用于CCRCC的鉴别诊断,而Caveolin-1可用于鉴别诊断EAML。

  • 标签: 肾癌 表达 组织芯片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肢体无力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其亦见于酸性细胞增多症,故易被漏诊,甚至延误治疗,本文就我院疑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确诊为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加以探讨,从而丰富了年轻医师的相关临床经验。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嗜酸细胞增多症 临床报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ECRSwNP)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的表达、细胞来源及表达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2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的组织标本,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8~65岁。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组14例,nECRSwNP组28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7A在2组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IL-17A在2组中的表达及来源细胞;并探讨IL-17A主要来源细胞在2组中数量及分化能力的差异;通过ELISA分析促产IL-17A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在CRSwNP中的表达及与IL-17A的相关性。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ECRSwNP组鼻黏膜组织中IL-17A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产IL-17A的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ECRSw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8.56(167.76) pg/ml[M(QR),后同]比9.42(11.33) pg/ml,10.21%±1.54%(±s,后同)比3.93%±0.80%,Z=2.95,t=3.62,P值均<0.01}。nECRSwNP组和ECRSwNP组中IL-17A均主要来源于Tc17细胞(产IL-17A的CD8+T细胞)和Th17细胞(产IL-17A的CD4+T细胞)。ECRSwNP组与nECRSwNP组中CD8+和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nECRSwNP组中CD8+和CD4+T细胞分化为Tc17和Th17细胞的能力强于ECRSwNP组。nECRSwNP组中促Tc17/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的表达均显著高于ECRSwNP组[56.07(234.25) pg/ml比8.27(12.51) pg/ml,(5.44±0.34) pg/ml比(4.17±0.22) pg/ml,Z=2.426,t=2.294,P值均<0.05],但IL-23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7A与IL-6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615,P=0.009),IL-17A与TGF-β之间、IL-17A与IL-23之间无相关性。结论nECRSwNP患者鼻黏膜中IL-17A的表达显著高于ECRSwNP,为Tc17/Th17细胞的表达及分化增加所致;IL-17A与促Tc17/Th17分化的细胞因子(IL-6)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白细胞介素17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细胞性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杂合性细胞/嫌色细胞肾肿瘤(HOCT)、肾细胞瘤(RO)和嫌色肾细胞癌(chRCC)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例)和湘雅二医院(2例)2012年至2019年病理档案中7例LOT,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结果7例LOT病例均为成人,年龄49~72岁(年龄中位数56.0岁,平均年龄60.7岁),肿瘤最大径2.5~6.0 cm(中位数4.3 cm,平均4.3 cm)。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4例。所有肿瘤均为孤立性病变,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或细胞瘤病临床病理背景。随访患者5例均无病存活(中位数69.0个月,平均64.6个月,随访时间23~95个月)。镜下观察,所有的LOT均界限清楚(7/7),3例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主要表现为明显致密的小巢状及纤细的分支薄壁血管围绕瘤巢的生长方式(赋予其器官样结构),但在小巢间常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7/7)。肿瘤也常有富含水肿性间质的疏松区,肿瘤细胞在其中呈网状、梁状或单个细胞排列(6/7)。致密区和疏松区常有局灶的出血(5/7)。此外,1例LOT的致密区有局灶的囊肿形成,1例疏松区有局灶骨化。LOT同一肿瘤细胞常有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丰富的酸性颗粒状胞质,核卵圆形或圆形,核膜光滑,可见细小的核仁(RO特征)及细微的核周空晕,偶见双核(chRCC特征)。LOT典型的表现为CK7阳性和CD117阴性的免疫表型(7/7)。PAX8(5/7)、P504s(2/7)、波形蛋白(1/7)在LOT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而CK20、CD10、FOXI1均阴性。所有肿瘤均保留SDHB免疫染色。结论LOT是一种罕见的、惰性的细胞性肾肿瘤,具有同质性的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且与散发性HOCT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病理重叠。LOT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肿瘤实体。

  • 标签: 肾肿瘤 病理学,临床 癌,肾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以下简称“LTE4”)水平及外周血酸性细胞计数,探讨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预后。方法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30例对照组进行有尿LTE4测定,同时检测酸性粒细胞计数(以下简称“EC”)。预后,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两组,一组给予孟鲁司特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3个月后观测两组患儿再次喘息发作例数。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恢复期LTE4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毛细支气管炎EC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组3个月内再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白三烯是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的重要炎症介质,外周血EC不能完全反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口服孟鲁司特可达到早期干预的效果,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率。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尿白三烯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 孟鲁司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