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性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资料分析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占到9例(64.3%),腹泻占到6例(42.9%)患者体制减轻占到1例(7.1%)等.另外还有83.3%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升高,通过血液检查及大便检查,对患者黏膜及黏膜下充血、浆细胞病变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探查,可见细胞,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能够在1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且促进患者细胞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并且会出现反复症状,一般在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外周血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细胞性胃肠炎有明显提示作用,经过常规血液检查、大便检查对细胞的多少进行判断,除了药物治疗,临床上还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并且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细胞胞外陷阱(EET)是DNA纤维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网状复合物。目前研究表明,它不仅可捕获并杀死各种微生物,起着宿主防御的功能,而且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支气管哮喘中存在EET,本文主要就EET结构、EET形成机制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胞外陷阱 DNA 颗粒蛋白 哮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esophagitis,EoE)是一种与Th2细胞功能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了隐患,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EOE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细胞性支气管炎只对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2.05期间我院接收的细胞性胃肠炎患者4例。在护理工作中采取症状体征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检查护理、出院指导护理等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正确服药、营养状况良好、负性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胃肠镜检查及骨髓穿刺过程顺利、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整体护理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对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程度,并可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而实现康复速度加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酷似细胞腺瘤的多发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患者女,50岁,右肾实质内可见4枚大小不等病灶,与肾实质相比,CT平扫示肿瘤外周实质部分呈等密度,中央均可见条状、放射状稍低密度(考虑瘢痕);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中央瘢痕未见明显强化,肿瘤外周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实质;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中央瘢痕逐渐延迟强化,排泄期呈高密度,表现为“反转”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 标签: 肾肿瘤 癌,肾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典型RO 和17例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ChRC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6岁)。均为散发性。7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痛就诊。7例获得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3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大体检查:7例单发,1例单侧多发。肿瘤直径1.4~5.7 cm,平均3.6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瘤组织边界清楚,6例与周围肾组织直接相邻,2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分隔,3例瘤组织边缘可见内陷扩张的肾小管,1例瘤组织呈巢团状浸润包膜。瘤组织主要有2种组织学形态:Ⅰ型(4例),由所占比例多少不一的典型RO区与典型eChRCC区混和组成;Ⅱ型(4例),瘤组织具有RO和eChRCC两肿瘤共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例呈巢团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具有显著的水肿性间质,瘤细胞胞质,有边界,核小圆形、核周空晕明显;1例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水肿性间质不明显,胞质、浅染或透明,核小圆形,部分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波形蛋白阴性、Ksp-cad弥漫性强度不等阳性,6例(6/8)CD117弥漫阳性,6例(6/8)CK7斑片状或散在着色,S-100A1(4/8)、cyclin D1(6/8)和claudin7(5/8)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范围和强度较单纯的RO和eChRCC均有缩小和减弱趋势。结论HOCT是一种兼具RO和eChRCC形态特点的低级别酸性肾肿瘤,联合应用CK7、CD117、Ksp-cad、cyclin D1、claudin7和S-100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该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生物学行为上可视为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肾上皮性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目的分析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治。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所收治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病患4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40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20例病患。两组病患均接受内镜检查。通过病理诊断分型之后,常规组实施营养支持疗法,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病患的病理诊断分型指标评分数据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病患通过临床诊断检查分型后,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路径。两组病患经过临床治疗后,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病患的临床疗效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细胞性的胃肠炎病症临床诊治的病患,采取内镜临床诊断检查方法,检出率可达100%。病患在通过内镜病理检查诊断分型后,在营养支持疗法基础上实施药物疗法,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嗜酸粒 细胞性 胃肠炎 临床诊治
  • 简介: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bronchitis,简称EB)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基层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有时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告1例误诊长达10余年的EB病人,以引起临床医生在诊治中加以重视。

  • 标签: 支气管炎 嗜酸粒细胞 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加深对RO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2021年1—3月收治的术前误诊为肾癌患者2例的影像、病理资料,复习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肿瘤均位于左肾,肿瘤长径分别为2.7 cm和3.2 cm,分别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和后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RO。结论RO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增强CT有一定的鉴别意义,确诊有赖于病理结果。

  • 标签: 腺瘤,嗜酸粒细胞 误诊 肾肿瘤 诊断,鉴别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临床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肝脏上皮样细胞肿瘤由多种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相似的不同肿瘤构成,既包括良性肿瘤,也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其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上均与肝细胞癌有很大差别,需要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引起重视。本例为发生于肝内的异位肾上腺细胞性皮质腺瘤。肿瘤为良性,但在术前影像和术中评估中均误诊为肝细胞癌。术后标本经充分取材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证实诊断,患者未辅以放化疗,至今预后良好。本病例的报道有助于拓宽病理诊断思路,明确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丰富鉴别诊断知识,以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伴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EPE)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胸腔积液中酸性粒细胞是否增多为标准,对31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痰液脱落细胞学、肺CT确诊肺癌患者进行分组。结果肺癌伴酸性粒细胞增多与不伴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细胞数、Rivalta试验、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均有差异(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酸性细胞增多不要忽视恶性肿瘤的可能。

  • 标签: 肺癌 胸腔积液 嗜酸性细胞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细胞性膀胱炎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均为细胞性膀胱炎,术后随防9个月,肉眼血尿消失,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复发。结论酸性膀胱炎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终依赖病理学诊断,以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为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嗜酸细胞 膀胱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达托霉素相关细胞性肺炎(EP)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Direct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的病例报告类文献,应用自行设计的Excel数据提取表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达托霉素日剂量、EP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就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相关病例报告类文献31篇,报道达托霉素相关EP患者43例。43例患者中男性36例(83.7%),女性7例(16.3%);年龄28~89岁,≥60岁者34例(79.1%);患有急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7例(86.0%);6例患者达托霉素日剂量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应用达托霉素至发生EP的时间为4 h~8周,≤4周者37例(86.0%)。达托霉素相关E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7.7%,42/43)、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81.4%,35/43)和咳嗽(51.2%,22/43),因呼吸衰竭使用人工辅助通气者占30.2%(13/43)。43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肺部均出现新的浸润性病灶。40例有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描述,39例(97.5%)存在外周血细胞比例和/或计数升高;27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17例(63.0%)细胞>25%。诊断EP后,43例患者均停用达托霉素并接受氧气吸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其中29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停用达托霉素后1~2周症状明显改善,1周~3个月胸部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结论达托霉素相关EP多发生在用药4周内,老年及男性患者居多。尽管症状严重,但及时停药预后良好。

  • 标签: 达托霉素 肺炎 肺嗜酸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