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过去被认为是伪书《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早期著作。《列子》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田齐变法,为黄老传播掀起了高潮

  • 标签: 伪书 列子 黄老学 稷下学宫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现代意义提供必要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 简介:孔子语"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较准确理解应该是:(志士仁人在生命与实现人生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是)宁肯杀身成仁,决不求生害仁。通过古书"有……不/……"组合所表意义抉发,联系"宁……不/……"组合用例,参稽汉唐旧籍"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异序材料,可知句中"有"、""并非通常认为表示存在意义,而是表示取舍意义

  • 标签: 《论语》 杀身成仁 取舍句
  • 简介:易学是中国学术史上大显学。学界对于易学史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成就,但这成就背后却还留存着个遗憾.那就是我们易学史研究疏忽了易佛关系这大课题,这包括个方面:()我们没有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前期,为什么佛教与儒学和道学相沟通同时却不与易学相沟通;(二)我们没有重视宋明以后存在大规模易佛沟通现象。本文以素描方式勾画出了幅被学者们忽略了易佛关系图,有理有据地疏忽易佛关系研究状态提出了警策,并以太虚大师易学思想为例,说明了易佛关系是不应该被疏忽

  • 标签: 易学 易学史 佛学 易佛关系 太虚大师
  • 简介:自王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其后学形成了“现成”和“工夫”大系统,包含五个流派。“现成”,有以王畿为代表主张本体虚无说“虚无派”,有以王艮泰州学派为代表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日用派”。这二派差异只是体用关系不同解释和发挥,本质都信任现成良知、取消修养工夫,但又体现了人觉醒和对传统价值观否定。“工夫”,“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事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个高潮。

  • 标签: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 简介:曾国藩晚清学界、政界均有很高声誉。本文主要以他为重点,探讨他M与治术之M内在联系。曾氏“无所不窥”M追求,礼直是他关注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礼经学、礼仪制度考订、礼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经世理念。

  • 标签: 曾国藩 礼学 礼治 学术 治术 经世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中国古代自然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自然思想,并追溯了“礼”起源,指出了礼自然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融合性以及与道德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自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现代中国哲学所面临最大挑战,是来自西方文明冲击。西方科技物质文明,已经全面地改变了中国人生活,西方哲学思潮也趁势而入。20世纪当代中国哲学家中,惟有方东美和程石泉二先生,面临这项挑战之时,以他们智慧洞见中国哲学优胜之处,是关于圆融思维形态。无论是原始儒家、道家,受到《周易》影响,还是隋唐华严佛学中国化之后,灿然完备,均以圆融为其特色。这圆融思想,可和当代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所标榜机体哲学会通,指示了中西哲学交流通道。

  • 标签: 方东美 程石泉 易经 核心思想 哲学
  • 简介:与西周社会以“亲亲”、“尊尊”为准则建立以父子伦为首的人伦次序不同,先秦儒家以“亲”、“尊”、“义”为准则建立了以夫妇伦为首的人伦关系网。尽管在先秦儒家内部,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以父子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在汉代以后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观点,但是在先秦儒家那里,以夫妇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却有着发展为主流倾向。先秦儒家这种人伦关系理论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伦关系规范和安顿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儒家现代社会继续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基石。

  • 标签: 儒家 人伦 次序 夫妇
  • 简介:本文是最近面世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与八这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同类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2.楚竹书所以有"经""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缘故;3.楚竹书"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具有"、下部分"证明.本文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分析.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卦符 首符 尾符 经传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个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标志,不如说是作为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现象学风格”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乃至矛盾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还是“反”现象)。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与传统生物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旨在将工程思想用于生物研究,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生物体或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新变化。对于这革命性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其可能引发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各级地方官作为维护治安职能主要承担者,是关系地方治安好坏与否关键因素.汉社会治安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是以豪强大姓为主、社会治安严重破坏地方恶势力;二是遭遇天灾人祸诸多灾民、流民;三是官逼民反,以农民为代表社会下层反抗势力.针对这些不同情况、不同性质问题,许多齐鲁籍官吏采取了不同措施和方法,并且留下大量施政范例,社会治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两汉 齐鲁人 地方治安
  • 简介:<正>刘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数学家,他于魏景元四年(263)写《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基础。笔者《刘徽思想探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文中曾探讨了刘徽思想与魏晋辩难之风关系。本文继而探讨刘徽与先秦、汉某些思想家关系,是为续篇。

  • 标签: 思想家 墨家 孔子 刘徽注 儒家 圣人
  • 简介:个基本思想原则是“损益”,对传统思想“损益”,是为了宗法等级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损益”思想原则我国封建社会有极大影响。孟子、荀子损益孔子思想,发展了儒学,董仲舒适应封建大客观需要,损益而非改铸。宋明理学仍是传统儒学损益,它在理论增益新内容,却减少了民主性精华。“损益”原则长期发展,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特点。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学损益,有维护旧制度,又作某些改良总倾向。封建后期,儒学虽思辨方面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但某些进步因素和民主性精华已丧失。直到五四运动,才彻底反对宗法制度,完全摆脱孔“损益”观束缚。但几千年传统思想力量异常强大,至今仍有反封建思想艰巨任务。由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已不存在,儒学失去了依据,不能再予“损益”,今日再提倡新儒学也是行不通。对于历史上“损益”原则,要科学地、历史地分析;但有点是很明确:它同真正变革是不相容

  • 标签: 宗法等级制 孔子 董仲舒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制度
  • 简介: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见长.荀氏之礼,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季羡林先生浩瀚著作,翻译作品占有相当比例,有关翻译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翻译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译风,今天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述评 季羡林 译学思想
  • 简介:  研究任何门科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门科学过去和现在研究状况.否则,就不知道前人在这领域研究成果,不能借鉴古人行之有效研究方法,不了解当前这门科学前沿性问题,也就谈不已有的基础取得新进步.…………

  • 标签: 中国孙子 孙子学史 学史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