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可溶性Fas(sFas)、Fas配体(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慢性脑积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给118例aSAH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行腰穿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sFas、sFasL浓度。另选取12例发热颅内感染待排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3个月时,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aSAH患者的预后。对aSAH组发生脑积水与无脑积水患者,以及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脑脊液sFas、sFasL浓度进行比较。结果aSAH组患者中发生慢性脑积水24例(20%)。aSAH组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脑脊液sFas、FasL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积水组发病后第7-9d的脑脊液sFas及第10-12d的sFasL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积水组(均P〈0.05)。重度残疾组和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Fas、sFasL浓度均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和轻度残疾组(均P〈0.05);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FasL浓度还显著高于重度残疾组(P〈0.05)。结论aSAH患者发病后脑脊液sFas、sFasL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关系不大,但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关系。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FAS SFASL 脑积水 预后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小脑出血患者行Ommaya囊埋置侧脑室引流,Ommaya囊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结果2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OS评级:预后良好l7例,中残8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是对常规脑室外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改进方法,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OMMAYA囊 脑室外引流 小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后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获得50%以上和30%以上疼痛缓解率者分别占47.0%和64.7%,实验组为72.2%和94.4%;实验组腓、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改善5m/s以上的比例为72.2%和83.3%,优于对照组47.1%和70.6%;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改善,实验组为(6.71±1.98)分同样优于对照组(4.93±2.50)分。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是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丹红注射液可获得更佳疗效。

  • 标签: 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 显微减压手术 丹红注射液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电刺激(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4C模式在日间手术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120例日间手术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的患者实施全面性、合作性、协调性、延续性的延续护理并评价效果。结果:1术后7d的VAS评分为(3.75±0.91)分;术后7d便秘例数为41例(占34.17%)、尿潴留26例(占21.67%);腹胀持续天数为(2.39±1.92)d。2出院时、出院后1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MBI得分分别为(74.02±14.68)分、(73.59±11.87)分、(79.26±10.59)分、(80.47±9.54)分、(82.35±8.21)分。结论:4C模式有助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患者日间手术后早期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延续护理 日间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桥静脉解剖位置及其中保留对窦镰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桥静脉位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表面为Ⅰ型,桥静脉位于肿瘤深部为Ⅱ型。预后不良包括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果中发现Ⅰ型95例,Ⅱ型14例,11例未发现桥静脉仅在肿瘤深部发现皮层静脉。术后早期预后不良13例(10.8%),其中死亡4例(3.3%),新增或原神经功能障碍加重9例(7.5%)。Ⅰ型病例中,52例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11例(21.1%);43例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例(2.3%);两者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所有病例中,52例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1例(21.1%);68例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不良预后2例(3.5%);两者术后早期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桥静脉位于窦镰旁脑膜瘤时,中容易损伤;桥静脉一旦损伤,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我们建议提高桥静脉的保留率以减少手术的直接并发症。

  • 标签: 窦镰旁脑膜瘤 桥静脉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治疗婴儿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例婴儿性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患者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即主要以切除患者中央区和颞叶为主,并行额叶及顶枕叶的白质离断,术后随访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均完全控制,较术前无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结论严格把握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的手术指征,对婴幼儿性偏瘫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可起到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 癫痫 婴幼儿性偏瘫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冠切双额大骨瓣减压对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及早期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56例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难治性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OS)评分判定患者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33例,轻残1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的患者中早期行自体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28例。结论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减压能有效解除或减轻双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的颅内高压,在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抢救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冠状切口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 额颞叶脑挫裂伤 早期颅骨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