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患者,以黄疸入院。腹部CT提示:胰头占位伴低位胆道梗阻。CA125轻度升高。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术后病理示:高级别胰腺腺泡细胞。术后康复出院,予以化疗。随访1年余,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癌,腺泡细胞 胰腺 黄疸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女性原发性尿道腺癌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尿道黏液腺癌合并印戒细胞患者,外院行尿道肿瘤切除术,术后检查提示肿瘤残存,后再次行尿道肿瘤切除术将肿瘤完整切除。随访11个月肿瘤无残留、复发。

  • 标签: 癌,印戒细胞 尿道肿瘤 手术 诊断
  • 简介:摘要我国原发性肝癌(肝癌)疾病负担严重,预后不理想。通过简便的方法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肝癌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在肝癌的早期筛查方面,甲胎蛋白等血液学检查仍是主要手段,但是其灵敏度及特异度有限,存在高漏诊风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检测方法的改进以及新兴标志物如甲基化DNA、微小RNA等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早期肝癌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带来了希望。此专家共识总结了传统及新型血液学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肝癌早期筛查中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旨在为肝癌早期筛查中血液学检查的应用提供依据,改善我国肝癌防控水平。

  • 标签: 肝细胞癌 早期筛查 血液标志物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细胞行肝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146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细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49、甲胎蛋白≥400 ng/ml、非解剖性肝切除、肿瘤破裂出血、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以及大血管侵犯,基于以上7个因素建立复发风险模型,低危组1、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8.5%、34.2%,中危组为23.5%、15.3%,高危组为0、0。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49、甲胎蛋白≥400 ng/ml、乙肝病毒DNA载量(HBV-DNA)≥2 000 IU/ml、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以及肝被膜侵犯。基于以上7个因素建立预测生存模型,低危组1、3年生存率为94.7%、68.4%,中危组1、3年生存率为74%、30.1%,高危组1、3年生存率为40%、5.7%。结论巨大原发性肝细胞术后复发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甲胎蛋白水平、HBV-DNA水平、非解剖性肝切除、肿瘤破裂出血、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以及大血管侵犯是影响巨大原发性肝细胞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C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2019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及口腔颌面外科组织病理诊断为CSCC的279例手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114)和未复发组(n=165),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CSCC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79例CSCC手术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82∶1;发病年龄(59.3±14.2)岁,年龄≥60岁的患者占比58.1%;发病病程平均24个月;暴露部位的发病率(88.2%)明显高于非暴露部位(11.8%);病理分化程度以高分化多见,为182例(65.2%);术后术区愈合良好244例(87.5%),愈合不良35例(12.5%);首次切缘病理阴性239例(85.7%),阳性40例(14.3%);确诊CSCC时发生淋巴结转移60例(21.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219例(78.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发病部位、术后术区愈合情况、首次切缘病理情况,确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与CSCC复发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OR>1.6,此外,性别、年龄、皮损长径、术前皮损破溃情况、病理分化程度、辅助放疗等因素对CSCC复发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病程(≥20个月)、发病部位(头面暴露部位)、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否)、首次切缘病理情况(阳性)及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状况(有转移)均为CSC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准确的诊断对CSCC的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早期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早期发现转移、及时处理,从而改善CSCC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皮肤肿瘤 复发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部EB病毒阳性的大细胞神经内分泌。患者男,31岁。左侧面部麻木、鼻涕带血、间断头痛2个月余。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片状及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核透亮,核仁明显,部分细胞呈圆形至梭形,核分裂象较多,约12个/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突触素、CD56、嗜铬粒素A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弥漫阳性,细胞角蛋白(CK)5/6、SOX11、34βE12、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K7、p16、p40均阴性。分子原位杂交检出EBER阳性。采用放化疗结合进行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肝脏解剖的复杂性和手术操作的风险性,腹腔镜肝切除术仍是具有较高技术挑战的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肝切除术前需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进行充分评估,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解剖性肝切除术、流域切除技术和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提出,推动了肝脏微创外科的全面发展。腹腔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联合超声引导、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方法、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等技术的革新,使得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有望为肝细胞手术治疗带来新的突破。虽然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患者数量呈明显增多趋势,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该技术推广应用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就腹腔镜切除手术治疗肝细胞的入路选择、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理念转变、技术革新、并发症的防控等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 标签: 癌,肝细胞 腹腔镜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 随着高通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快速发展,癌症标志物的发现和临床应用越发广泛。肝细胞是第三大死亡原因的全球癌症,在中国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将101例早期肝细胞患者蛋白质组学数据作为发现数据集,根据不同的预后特征将患者分成术后预后较好/较差的Ⅰ型/Ⅱ型。对发现集运用数据预处理、筛选差异蛋白、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特征等方法,获得多蛋白标志物组合。在159例肝癌患者组成的独立验证集上,基于这些标志物组合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通过一致性聚类方法确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晚期预后欠佳。近十年来,HCC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进展涵盖了外科手术、消融、经血管介入、外放射治疗、系统治疗等方面,其中尤以靶向和免疫检查点药物等系统治疗方面的进展尤为突出,显著提高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此外,针对肝癌患者的管理,尤其是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多学科协作诊疗,提升了肝癌的早诊率和改善了总体治疗效果。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现有治疗手段的发展情况,在未来,精准识别高危HCC人群,提高HCC早诊率,制定个性化的HCC治疗策略,将是降低HCC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 标签: 肝细胞癌 筛查 早期诊断 多学科协作诊疗 系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经术前同期放化疗并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并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放疗剂量为40 Gy,常规分割,并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周左右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6月30日。记录患者的1、3、5年生存(OS)率,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术后病理情况,以及随访期内的复发、转移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率,并行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10例食管鳞状细胞患者中,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达病理完全缓解(pCR)34例,非pCR 76例,pCR率为30.9%。110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90.0%、58.5%和50.7%,中位OS期为72.4个月;pCR患者与非pCR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97.1%、72.4%、65.7%和86.8%、52.6%、44.6%(P=0.020)。pN0期患者的1、3、5年OS率为93.8%、64.2%、54.8%,pN1期患者的1、3、5年OS率为82.6%、52.2%、47.8%,pN2期患者的1、3、5年OS率为80.0%、20.0%、20.0%,pN3期患者的1、3、5年OS为50.0%、0、0(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pCR状态、脉管栓、pT分期、pN分期是OS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是影响O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4)。结论pN分期是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食管 鳞状细胞癌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纵隔AB型胸腺瘤合并肺梭形细胞类癌病例罕见,该文报道1例54岁女性纵隔AB型胸腺瘤合并肺梭形细胞的病例,镜下观察肺类癌肿瘤由梭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与AB型胸腺瘤中梭形上皮细胞相似,易被误诊为胸腺瘤肺转移。该文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岗松总黄酮对宫颈SiH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细胞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岗松总黄酮对宫颈SiHa细胞进行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SiHa细胞体外增殖情况和半抑制浓度(IC50)。设置不做药物处理的对照组与药物浓度为IC50值处理的实验组。Transwell小室迁移、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体外凋亡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结果岗松总黄酮可抑制宫颈SiHa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性,作用48 h后其IC50值为110.8 mg/L。迁移实验中对照组穿膜细胞数为(644.00±10.54)个,实验组穿膜细胞数为(266.00±5.5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42,P<0.001)。侵袭实验中对照组穿膜细胞数为(298.00±14.36)个,实验组穿膜细胞数为(85.00±8.62)个,差异有统计意义(t=38.247,P<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可见细胞膜皱缩失去原有的形态,细胞核呈现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态的碎片,核边集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对照组未见凋亡形态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凋亡率为(2.95±1.36)%,实验组凋亡率为(27.5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9,P<0.001)。结论岗松总黄酮对体外培养的宫颈SiH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

  • 标签: 宫颈肿瘤 细胞增殖 肿瘤浸润 细胞凋亡 岗松总黄酮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患者多层螺旋CT及MRI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2020年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80例,研究分析所有参与研究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的CT及MRI临床影像资料。结果:单发病变组织的有65例,平均病变组织直径(4.12±0.43); CT检查结果中60例患者病变组织出现动脉期轻度强化;MRI检查结果显示 T1WI扫描出现低信号的有23例;MRI增强扫描主动脉期出现轻度强化的是22例;门静脉期明显强化的有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MRI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疾病的临床诊断非常具有价值,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荐。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MRI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银屑病继发皮肤鳞状细胞老年患者实施护理的效果。方法:择48例患者,分为常规、观察两组(n=24),前者常规护理,后者全面综合护理。结果:两组相关指标相比,观察组负性情绪得分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 标签: MRI CT检查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临床诊断 利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ING4基因表达对NCI-H460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增效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用Ad-ING4重组腺病毒在裸鼠NCI-H460移植瘤的瘤体内注射治疗,观察肿瘤生长变化,治疗结束后3 d处死裸鼠、摘取瘤体并称瘤体重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体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生存素(Survivin)等相关因子的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Ad-ING4组的平均体积明显低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照组(720.20±23.51,t=30.64,P<0.05)和Ad-GFP空病毒组(469.90±32.57,t=14.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瘤体重量明显低于Ad-GFP组(0.732±0.068,t=9.26,P<0.01)和PBS组(0.757±0.049,t=15.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显著抑制裸鼠NCI-H460移植瘤的生长,瘤重的抑制率达32.69%,与空病毒载体Ad-GFP组和细胞对照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明显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腺病毒介导的IL-24基因可明显抑制人肺癌细胞NCI-H460移植瘤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肺癌 腺病毒载体 肿瘤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肝细胞组织中GINS复合物4(GINS4)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肝癌细胞侵袭、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60例肝细胞患者术中收集肝细胞组织及对应旁组织标本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INS4在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使用特异性短发卡RNA (shRNA)构建低表达的肝癌细胞稳定株,将其分为实验组(shRNA组)和对照组(NC组);Transwell检测其对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集落形成实验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其对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RT-qPCR表明GINS4在肝细胞组织中表达量(2.89±0.11)高于旁组织表达量(1.3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1)。Western blot显示在肝细胞组织中GINS4表达量高于旁组织的(1.54±0.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shRNA转染HepG2细胞后,实验组GINS4表达量较对照组的表达量低(1.88±0.3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实验组穿孔细胞数目[(56.33±3.51)个/视野]低于对照组[(90.42±1.53)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1);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集落数量[(83.33±7.37)个]低于对照组[(345.00±16.6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8,P<0.01);CCK-8实验显示在3 d的吸光度值实验组(1.43±0.11)低于对照组(2.1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1)。结论在肝细胞组织中GINS4表达量高于旁组织,降低GINS4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

  • 标签: GINS复合物4 肝细胞肝癌 侵袭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卵巢)患者腹水来源的外泌体对卵巢细胞细胞(OCS-LC)干性特征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诱导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生成OCS-LC,并采用成球实验、分化功能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鉴定OCS-LC的成球克隆生长、定向分化潜能、干性标志物CD133表达等干性特征。(2)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卵巢来源外泌体(OCDE),包括卵巢患者腹水来源及A2780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即腹水来源外泌体(ADE)及细胞来源外泌体(CDE)],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法测量外泌体粒径、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蛋白分子热休克蛋白70(HSP-70)、CD63、CD9的表达等方法对外泌体ADE和CDE进行鉴定。(3)将ADE和CDE分别与OCS-LC共培养,即ADE+OCS-LC组、CDE+OCS-LC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与OCS-LC共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观察3组OCS-LC的成球周期、最大球直径及成球率,评估各组OCS-LC的成球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3组OCS-LC的干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组OCS-LC中干细胞转录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的表达;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3组OCS-LC的侵袭能力。结果(1)OCS-LC的鉴定:成球实验显示,OCS-LC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二次成球生长;分化功能实验显示,OCS-LC细胞球在含血清培养基中改变生长方式,分化成呈贴壁生长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OCS-LC中CD133阳性(CD133+)细胞的比例为(18.9±0.9)%,显著高于其对照(即A2780细胞)的(0.6±0.5)%(t=38.570,P<0.01)。(2)OCDE的鉴定: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ADE和CDE均可见清晰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一侧呈凹陷的半球形或杯托样;NTA法测量显示,外泌体粒径主要在30~100 nm范围,平均粒径67.2 nm;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特异性蛋白分子HSP-70、CD63、CD9均呈阳性表达。(3)共培养后,成球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均可继续成球生长,其中ADE+OCS-LC组细胞呈现两种生长方式,大部分细胞继续维持干性成球生长,小部分细胞出现分化,呈贴壁生长;3组OCS-LC的成球周期分别为(15.3±1.5)、(10.3±0.6)、(6.7±0.6) d,细胞球最大直径分别为(100.3±3.2)、(145.2±5.1)和(170.0±2.1) μm,成球率分别为(1.05±0.20)%、(4.15±0.10)%和(10.45±0.2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CDE+OCS-LC组分别与ADE+OCS-LC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细胞球中呈绿色荧光的CD133+细胞数依次增多,3组OCS-LC细胞球中CD133+细胞比例[分别为(26.6±1.5)%、(46.2±2.1)%和(58.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588,P<0.05),且CDE+OCS-LC组较ADE+OCS-LC组更高(t=6.753,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中Oct-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2、3.46±0.24、4.03±0.31,Nano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57±0.32、2.66±0.1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CDE+OCS-LC组均显著高于ADE+OCS-LC组(P均<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的侵袭细胞数依次增多,分别为(30±5)、(102±4)、(210±7)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800,P<0.05),且CDE+OCS-LC组显著高于ADE+OCS-LC组(t=23.202,P<0.05)。结论卵巢ADE能够增强和维持OCS-LC的干性特征,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但CDE优于ADE。

  • 标签: 卵巢肿瘤 腹水 外泌体 肿瘤干细胞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7-H3分子对透明细胞细胞系786-O转移的影响。方法慢病毒感染法构建B7-H3低表达稳转细胞系(shB7-H3)和阴性对照组(shNC)。RT-qPCR、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试验验证慢病毒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shNC组和shB7-H3组786-O细胞增殖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测定两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Western blot试验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和RT-qPCR检测两组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变化;Transwell试验检测抗CCL4阻断性抗体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人透明细胞细胞系786-O高表达B7-H3分子,慢病毒转染法成功构建B7-H3低表达细胞株(786-O-shB7-H3)和对照组细胞株(786-O-shNC)。B7-H3分子对786-O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shB7-H3和shNC两组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NC组比较,shB7-H3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EMT相关标志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N-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shB7-H3组细胞中趋化因子CCL4及其受体CCR5表达低于shNC组,加入抗CCL4抗体阻断剂后shNC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而shB7-H3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敲低B7-H3分子表达对786-O细胞的增殖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影响786-O细胞的EMT进程,降低肿瘤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肿瘤进展。

  • 标签: B7-H3 肾透明细胞癌 786-O细胞 CCL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 标签: 光化学疗法 癌,鳞状细胞 免疫,细胞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