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与单纯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9岁,年龄范围20~80岁。按腔内方法不同,分为PMT联合组(n=38)及单纯组(n=31)。记录两组患者的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率、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值、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总数。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门诊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评估残余血栓溶解、血栓复发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PMT联合组、单纯时间分别为(3.7±2.1) d、(5.2±2.1)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25.0±122.3)万单位、(315.8±108.6)万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T联合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18.4%(7/38)、73.7%(28/38)、7.9%(3/38);单纯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为16.1%(5/31)、77.4%(24/31)、6.5%(2/31),比较两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3,P=0.720,P=0.818)。治疗48 h后,PMT联合组患侧大腿周径差为(2.16±0.87) cm、小腿周径差为(1.38±0.66) cm,单纯组患侧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21±0.59) cm 、(1.02±0.49) cm,两组患者治疗48 h后患侧大、小腿周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4)。PMT联合组发生3例(7.89%)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单纯组4例(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两组患者共随访时间6个月,PMT联合组6个月随访率:71.05%(27/38),单纯组:64.52% (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随访6个月期间PMT联合血栓复发率为11.11%(3/27),单纯组为15.00%(3/20)。单纯血栓复发率虽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结论PMT联合与单纯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相比单纯,PMT联合可减少尿激酶剂量,缩短时间,具有短时间内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近期随访疗效好。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弊端。方法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次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13例,其中逆行(CDT)组(150例),单纯抗凝组(63例)。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6个月的髂股静脉通畅度、12个月PTS情况、静脉瓣膜反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CDT组对于髂静脉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P=0.011),但对于股腘静脉血栓与单纯抗凝无差异(P>0.05)。逆行对于股总静脉血栓的效果在中央型优于混和型(P<0.0 001)。相应的,CDT组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P=0.002),而股静脉通畅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CDT组PTS发生率以及重度PTS的发生率均低于抗凝组(P<0.0 001),但轻中度PTS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DT组12个月的静脉瓣膜反流情况与抗凝组相似(P>0.05),但生活质量要高于抗凝组(P<0.0 001)。结论逆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髂静脉血栓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困难、对静脉瓣膜损伤等原因,对于累及股腘静脉的血栓,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将逆行作为次选方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逆行置管 单纯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DT治疗的下腔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腔静脉血栓,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延续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18例,下腔静脉滤器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3例。21例患者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成功进行CDT治疗,其中7例患者伴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给予髂静脉支架治疗。随访3~48个月,1例肿瘤患者CDT术后2周再次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抗凝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血栓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腔静脉滤器均会导致下腔静脉血栓。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CDT治疗下腔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下腔静脉 血栓 尿激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动脉序贯静脉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穿刺左侧肱动脉于患侧髂动脉,2~3 d后复查造影并穿刺患侧腘静脉行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手动抽(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观察血栓清除情况、患侧下肢周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26例患者经动脉后24例(92.31%)腘静脉及膝下段深静脉血栓大部分溶解;之后行PTA+PMT+CDT操作1次者17例(65.39%),操作2次者7例(26.92%),操作3次后置入髂静脉支架者2例(7.69%)。血栓清除率Ⅲ级者22例(84.62%),Ⅱ级者2例(7.69%),I级者2例(7.69%)。治疗前膝上周径与健侧差值为(5.02±2.29)cm,治疗后差值为(0.74±0.18)cm,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7.601,P<0.001)。26例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髂动脉序贯腘静脉PTA+PMT+CDT对于急性混合型LEDVT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 动脉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主动附壁血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除高凝状态为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外,其他相关因素也在文献中被提及。主动峡部是血栓的好发部位,其原因可能与该处的解剖特点与血流动力学有关。该疾病发病隐匿,并发症凶险,最佳治疗策略目前仍未明确,单纯抗凝治疗、主动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均有成功报道。本文针对原发性主动附壁血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形成患者行导管(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期间改为切开取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临床数据证实胸主动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寻找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夹层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假腔部分血栓化使得主动直径增加,主动破裂风险增加。假腔部分血栓化的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患者病死率高,是患者院外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假腔部分血栓化的患者应被定义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需要严格随访,早期干预。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假腔 血栓形成 早期干预
  • 作者: 王朵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山东 菏泽 274200
  • 简介:目的:分析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次年10月在我院行PICC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借助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比组(常规护理)与分析组(专项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患病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对比组,而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则明显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专项护理方案应用在肿瘤患者PICC中的效果明确,可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在降低其并发症患病几率上作用突出,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置管专项护理;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杂交主动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主动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主动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P=0.033]。结论分期杂交主动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瘤,与传统胸腹主动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 标签: 胸腹主动脉瘤 杂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取加术后。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术后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动脉和狭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对8例肝移植术后急性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 HAS)和肝动脉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9. 5个月,年龄范围为5~17个月。原发病为胆道闭锁6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肝母细胞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对2例HAS患儿行球囊扩张治疗,6例HAT患儿行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取及支架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结果8例肝移植患儿中,2例为HAS,6例为HAT,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14 d,中位时间为8. 5 d。所有患儿经介入治疗后均恢复血管通畅,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儿随访至2020年3月,3例死亡,另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范围为6~86个月。对2例重度HAS患儿进行球囊扩张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患儿肝动脉通畅,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6例HAT患儿经介入治疗后,1例再次闭塞,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其余5例肝动脉通畅;该6例患儿中3例随访肝动脉通畅,但分别于术后36 d、40 d和1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消化道出血;余3例出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经介入治疗后好转并拔,截至2020年3月,3例患儿已存活时间分别为25、38和86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能够实现肝动脉的长期通畅性,虽然还会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是仍可有效延长供肝存活时间,避免再次肝移植或延长再次肝移植时间。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经导管主动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抗血栓治疗
  • 简介:摘要主动分支重建是处理主动疾病的挑战,开放手术、杂交技术、开窗/侧支支架、平行支架等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复杂主动疾病的治疗指征。不同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病变特点、术者临床经验和不同技术的适应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支重建策略。

  • 标签: 腹主动脉 分支重建 腔内治疗 开放治疗 开窗支架 侧支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腔内修复术在近肾型主动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主动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主动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改装时间50~120 min;隔绝动脉瘤手术时间75~210 min。术后随访15~42个月,目前5例患者支架稳定,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针对原发病因药物治疗,控制良好。结论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型主动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优势,近中期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主动脉,腹 开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主动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瘤颈主动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主动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瘤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瘤颈组和非复杂瘤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主动瘤的结果,评估复杂瘤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瘤颈组88例(66.2%),非复杂瘤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瘤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瘤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瘤颈主动瘤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血管外科手术 复杂瘤颈 腔内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至6月收治的均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28例血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包括29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导管单纯吸8例。合并球囊扩张20例,均未行支架置入。术后19例出现肉眼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穿刺点出血,1例恶心呕吐。随访6个月无截肢、死亡等情况。说明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安全、有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