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下颌智齿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手术,由拔除智齿引起的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见,其中,下牙神经(inferioralveolarnerve)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下牙神经的解剖特点、术前准确的评估以及合适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这一并发症的产生。当发生下牙神经损伤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后期的恢复。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下牙槽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异感定位 臂丛阻滞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均为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I组按传统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0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I组(P<0.05),麻醉效果(VAS评分)优于II组(P<0.05),不良反应也低于II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麻醉效果完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罗哌卡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48例中麻醉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讨论。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麻醉科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中选取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两组。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麻醉术,对照组给予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麻醉术。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有效率为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膈神经阻滞1例,霍纳综合征1例,其它0例;对照组膈神经阻滞2例,霍纳综合征1例,其它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效果均较好,临床并发症较少,而且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法临床操作更简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锁骨骨折 内固定术 神经阻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子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足月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名足月妊娠,胎位头位,要求阴道试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孕妇初产妇与经产妇各50名),A组(对照组)B组(利多卡因子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孕妇宫颈扩张时间,胎心率的变化,宫缩痛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宫缩痛及宫颈扩张时间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痛及宫颈扩张效果明显。两组胎心率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子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足月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减少了患者痛苦,缩短产程,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作用。

  • 标签: 利多卡因 子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甲状腺腺瘤手术多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为了能够找到行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合适的药物,我院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治疗60例ASAI-II级患者中,使用艾司洛尔进行控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艾司洛尔 颈丛神经阻滞 甲状腺腺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位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的4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高位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行乳腺癌手术,分析其综合麻醉效果。结果4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或神经损伤等现象,麻醉前后患者的BP、HR、SpO2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为95.24%。结论高位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这种方法,具有生理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高位硬膜外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 乳腺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斜角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3-2014.3月2年间行上肢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为ASAI或Ⅱ级。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纯斜角肌间沟组,n=34)、B组(腋路臂丛神经组,n=40)、C组(联合组,n=39)。评估指标包括对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评价,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5组主要分支中,联合阻滞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均最短。联合阻滞阻滞完善率为95-100%,明显高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67-97%)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完善率(82%-100%)。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纯斜角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率高于单一入路麻醉,且较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行上肢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术中效果。结果注药5-10分钟后针刺法测定伤口周围神经阻滞效果,患者无躲避,疼痛消失,效果优者占30例。其余8例效果稍差者,追加丙泊酚1mg/kg或芬太尼1ug/kg即可手术。结论探究盲探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目前普遍使用的麻醉方法。

  • 标签: 盲探法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小儿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行双侧会阴阻滞麻醉用于第二产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160例足月初产的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用利多卡因行会阴双侧阻滞麻醉,对照组为会阴局部侵润麻醉,比较两组会阴裂伤例数及对第二产程的影响。结果可有效地减少会阴裂伤的发生,并有效缩短第二产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伤口出血,利于产后康复,增加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效果显著。

  • 标签: 利多卡因 会阴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丁丙诺啡联合布比卡因对需要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对两周药物联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需要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布比卡因药物,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丁丙诺啡药物。观察和对比两个组别患者在围麻醉期RR、HR、ECG、BP以及SPO2的变化、麻醉起效的时间和维持的时间、麻醉效果和术后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麻醉的维持时间和起效时间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个组别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丁丙诺啡合并布比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布比卡因的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加强了局麻药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丁丙诺啡 布比卡因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本科对成年锁骨骨折患者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8例。结果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并发症为2.9%。结论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肌间沟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神经阻滞麻醉在儿童短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42例下腹部及四肢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行七氟烷面罩吸入直至患儿意识消失,对上肢手术患儿经肌间沟行臂丛阻滞注入5~15mL罗哌卡因(0.2%-0.375%),下肢及下腹部手术患儿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行骶管阻滞麻醉,剂量为1ml/kg,加深吸入七氟烷置入喉罩。手术中以1.7%~2.4%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患者切皮后、术后20分钟及结束前10分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患儿切皮后、手术开始后20分钟及结束前10分钟的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七氟烷喉罩吸入辅助神经组织麻醉对于短小手术患儿能够有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七氟烷 喉罩 神经组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价高浓度罗哌卡因适应性、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72例,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插入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麻醉,B组0.5%罗哌卡因30ml麻醉,对比相关指标。结果B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分别为(1.38±0.43)min、(8.63±2.00)min低于A组(1.88±0.94)min、(9.53±1.8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阻滞效果、麻醉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A组部分患者不适感较强,满意率83.33%低于对照组9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尽管不能延长镇痛时间,但起效速度更快,有助于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各50例。给予A组患者应用0.9%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给予B组患者应用0.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C组患者则采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效果方面,三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麻醉不良反应发现,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在实施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应该应用小浓度的麻醉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会对麻醉效果造成影响。

  • 标签: B超引导 罗哌卡因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