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抑郁症患者应用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影响患者自杀行为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住院抑郁患者中的52例患者,纳入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6月,借助随机投硬币的方式分为两组,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方式,研究组患者接受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和QSA评分。结果 研究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7.69%,参照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38.46%;研究组的QSA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把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应用在住院抑郁症患者身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自杀行为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患者自身安全的保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自杀风险评估 分层护理 住院抑郁症 自杀行为 QS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冲突效应及认知融合差异。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进行测评,应用2×2×2词-面孔Stroop任务混合试验设计,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n=22)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n=22)完成情绪面孔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两组被试(n=44)的BSI-CV得分为因变量,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愤怒面孔的反应时、面孔词一致的反应时、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BDI得分和CFQ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自杀意念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下都会产生情绪冲突效应,即相对于面孔词不一致条件,抑郁症患者在面孔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707.19±128.79) ms, (793.55±148.33)ms,F(1,41)=11.38,P<0.01,ηp2=0.217]、正确率更高[(95.85±4.50)%,(84.77±11.54)%,F(1,41)=6.06,P<0.05,ηp2=0.129]。面孔词一致条件下,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反应时长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803.69±91.35) ms, (610.69±78.13)ms,P<0.01]。面孔的表情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即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未对高兴面孔或愤怒面孔表现出注意偏向[F(1,41)=0.68,P=0.413,ηp2=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认知融合得分、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正向预测BSI-CV得分(β=0.40、0.29、0.29,均P<0.05)。结论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较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融合程度有差异,情绪识别无差异;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认知融合得分和抑郁得分对自杀意念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

  • 标签: 抑郁 情绪冲突 自杀意念 词-面孔Stroop范式 认知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量表、自杀意念测量条目、心理扭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便利抽样对373名住院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调查对象中7%(26人)具有自杀意念。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各量表的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疾病史、是否并存疾病等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单身、使用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扭力量表中,期望扭力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情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在社会支持角度上来看,病例组的3个维度分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程度、家庭功能状态之间呈负相关,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家庭功能等级和婚姻状况与自杀意念存在关联。结论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评估,建立自杀预警系统,对住院患者经过相关条目的评测,筛选出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自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住院患者 自杀意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急诊预检分诊患者自杀风险评估指标,为综合医院急诊科分诊护士快速识别自杀风险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小组焦点访谈等方法拟定指标,两轮专家函询对指标内容进行验证和修改。SPSS26.0软件和yaahp层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与权重分析、信效度检验,确定临界值。结果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82、0.845,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8、0.584。最终确定7项自动纳入自杀高危因素指标、5项一级指标和35项二级指标。各条目C-CVI在0.833~1.000之间,S-CVI/Ave为0.968,S-CVI/UA为0.810。指标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798,自动纳入高危风险因素指标Cronbach’α系数为0.786,一、二级评估指标Cronbach’α系数为0.698。评估指标灵敏度为94.2%,特异度为97.7%,二级评估指标临界值为8分。结论 本组评估指标科学合理,对分诊护士筛查自杀风险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急诊预检分诊 自杀风险 评估指标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调查并且评估临床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的相关心理状况,并且对临床患者进行抑郁和有关自杀风险方面的评估,达到早期分辨出抑郁状态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并且针对性的予以护理干预,确保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本文选取了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本地区风湿免疫科住院和门诊复查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选用调查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一9)对患者进行相关心理状况调查, 进行简易心理状态的初步筛选,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及自杀倾向。本次研究共收集了临床200例患者的资料,经过相关分析发现风湿免疫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达到了24.62%,中度以上抑郁的患者7.43%,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比例3.72%;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 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这五种风湿免疫科常见的疾病其PHQ一9评分有自杀想法的患者数量比例为2.56%, 中度以上抑郁患者比例为3.13%;不同疾病患者抑郁的发病情况明显不同(x 2=27.734,P

  • 标签: 风湿免疫病 抑郁 自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对397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3.0,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评分为(29.192±11.281)分,反刍思维评分为(65.036±12.284)分,抑郁评分为(75.770±11.278)分,自杀意念评分为(40.681±11.626)分。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03,P<0.01),与反刍思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32、0.470,均P< 0.01);反刍思维与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549、0.181,均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313,P<0.01)。非自杀性自伤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值为0.341(95%CI=0.238~0.444),非自杀性自伤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自杀意念,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57(95%CI=0.077~0.114),反刍思维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6(95%CI=0.004~0.057)。结论非自杀性自伤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 标签: 抑郁 非自杀性自伤 反刍思维 自杀意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了我院及社区2019年1月-2021年1月所接受和治疗的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进行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分析,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心理管理+共情管理方式,比较具体效果。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抑郁患者共计100例,分为两组(A组、B组)。A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药物治疗),B组抑郁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共情管理+心理管理。结果:管理后A组患者SAS、SDS评分高于B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自杀意念的儿童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惩罚等事件得分分别为9.24±4.10、8.61±2.19、2.43±2.13、7.21±5.32,和不存在自杀意念的患者中两组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对抑郁患者进行共情联合心理管理方式,睡眠质量、不良情绪明显改善,效果优良。

  • 标签: 心理管理 共情管理 抑郁 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接受正念减压疗法对其自杀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从我院收治抑郁症患者中截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均分2组,1组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参照组(24例),1组为接受正念减压疗法的试验组(24例);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在干预后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方面,试验组(10.17±3.58、11.00±1.12分)同参照组(17.64±5.21、15.28±1.67分)相比明显更低(P<0.05)。在干预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方面,试验组(4.17%)同参照组(33.33%)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正念减压疗法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方面具有显著价值,还可在此基础上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建议推广。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 正念减压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预防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效果。方法以60例抑郁症者开展研究,30例是参照组,30例是研究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积极应对方式评分、自杀意识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抑郁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于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方法探讨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半球水平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前瞻性纳入的3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伴自杀意念组)、28例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不伴自杀意念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同时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半球间和半球内FCD,并分析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和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组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间FCD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和不伴自杀意念组双侧中央后回的半球间FCD值升高,右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半球内FCD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内FCD值降低。不伴自杀意念组左侧前扣带回的半球内FCD值较对照组降低。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半球间及半球内FCD的改变可以反映大脑半球水平功能连接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意念 功能连接密度 半球间 半球内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家属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家属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患者治疗方式以及一般情况无差别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家属进行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住院教育,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传统住院教育,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1)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满意度比较: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患者及其家属总体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可以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患者家属 自杀守门员 短期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伴自杀信念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所接受和治疗的抑郁症伴自杀信念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实验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对所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评估,同时还应用童年创伤性问卷将180例青少年抑郁症划分为两个组进行对照,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童年创伤的8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的试验组,其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则作为此次的对照组。将数据整合后进行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会发生在有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中,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7.78%,未发生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仅为总调查人数的28.89%。在童年创伤中诸多因素中,情感虐待、性虐待及身体虐待的评分较高于情感忽视、父母及亲人状况等因素,数据上呈正相关(P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情感共鸣护理在急诊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本院急诊科室收治的84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情感共鸣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负性情绪评分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 情感共鸣护理针对急诊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和并发症发生率,建立理想的护患关系,应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诊 自杀性药物中毒 情感共鸣护理
  • 简介:【摘要】军队官兵精神疾病发生和自杀,不但给家庭及有关人员造成心理和社会压 力,而且也给部队建设带来很大危害,严重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为探索部队精 神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寻找对策,有效降低和控制精神病发病率,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防止精神疾病和自杀的发生,对某部队近年来发生的精神病人自杀人员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找出罹患因素 ,提出了教育防治措施 。

  • 标签: 预防自杀 教育工作 有效预防自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与不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纳入56例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78例非自杀未遂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及23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版本6.0.0中文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对所有被试进行抑郁严重程度和自杀特质相关临床心理量表评定,心理理论故事图片任务(theory of mind-picture sequencing task,ToM-PST)包括初级信念、初级错误信念、次级信念、次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现实感、理解互惠、理解欺骗和欺骗侦测指标,用于测试三组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被试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自杀未遂组的心理理论水平与临床行为量表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自杀未遂组在理解初级错误信念[(2.46±0.63)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7±0.46)分](P<0.05),在理解欺骗问题[(2.84±0.42)分]显著高于非自杀未遂组[(2.63±0.61)分](P<0.05),非自杀未遂组在理解初级错误信念[(2.48±0.72)分]、心理理论总分[(50.86±6.60)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87±0.46)分,(54.91±5.12)分](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组的次级错误信念与HAMD17因子认知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267,P<0.05),三级错误信念与HAMD17因子认知障碍、阻滞以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31,r=-0.319,r=-0.269,均P<0.05),自杀未遂组的初级信念、初级错误信念、次级信念、现实感、互惠、欺骗、欺骗侦测、图片排序总分、ToM总分与抑郁各因子分及总分无显著相关性(均P>0. 05)。结论伴与不伴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理解欺骗的能力存在差异,差异因子分与抑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自杀未遂 抑郁障碍 青少年 心理理论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认知行为护理,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 抑郁症 睡眠质量 自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