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护理思路。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4例抑郁症自杀情绪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实行自杀规范化护理。对比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杀原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自尊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34例患者中,妄想症、幻觉为12(32.43%),缺乏自我价值为6(16.22%),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与家人争吵为16(47.06%)。护理干预前,患者HAMD、SES评分为(30.67±2.55)、(52.08±2.63),干预后为(52.71±2.14)、(30.05±2.01),两组数据相比存在较大区别,护理干预后患者不良情绪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可能与意念产生的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实行规范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树立患者对生活、学习的信心,还可以降低抑郁症复发率、死亡率,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抑郁症患者 自杀原因分析 护理思路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问题逐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伤行为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伤害形式,青少年患者往往以割伤、烧伤、的自残行为来表达内心的压力和困扰。然而,许多青少年在面对这种行为时,其心理韧性可以帮助他们抵抗压力,避免陷入绝望,甚至最终成功地克服这种困境。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了56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阶段的抑郁症患者,按住院时间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活动,对观察组的患者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不良情绪水平,采用NGASR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自杀意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NGASR量表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低分,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影响。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抑郁症 自杀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并比较心理管理+共情管理与常规管理对患者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了100名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药物治疗+共情管理+心理管理。结果:经过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存在自杀意念的患者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惩罚等事件得分分别为9.24±4.10、8.61±2.19、2.43±2.13和7.21±5.32。与无自杀意念的患者相比,两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通过采用心理管理+共情管理的方式对抑郁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这种治疗方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心理管理 共情管理 抑郁 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整体护理预案干预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效果。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整体护理预案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整体护理预案干预实施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明显,HAMD、HAMA及NGASR评分呈良好趋势。结论: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整体护理预案干预的应用价值明显,可降低患者的自伤倾向,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整体护理预案干预 老年抑郁症 自伤倾向
  • 简介:摘要:目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伦理审视与干预建议。方法:选取23年5月例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患者,按照有无自伤自杀行为均分为观察组(有)和对照组(无),分析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家庭、PHQ-9总分、学习压力是自伤自杀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是独生子家庭、PHQ-9总分、学习压力,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是伦理学主张的做法。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症 自伤自杀行为 伦理审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在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效果,并与传统临床观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自不同三家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2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观察组采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进行日常护理观察与风险评估,而对照组仅采用传统临床观察。两组均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记录患者自杀自伤行为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自杀自伤行为预测准确率为86%,而对照组为67%。观察组在预测重度自杀自伤行为上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结论:精神护理观察量表相比传统临床观察方法,在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自伤行为方面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敏感度,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预测工具。

  • 标签: 抑郁症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自杀预防 自伤行为 风险评估
  • 作者: 迟顺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4
  • 机构: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000
  • 简介:摘要:目的 完善精神科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及护理方案,并达成整体共识,以规范精神科护理工作。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及文献分析法提取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护理干预措施推荐建议和研究结论,形成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将共识终稿中的干预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评价未干预组与干预组的患者精神状态、SAS、SDS评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较未干预组评分更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未干预组;以上比较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所建立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专家共识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 标签: 精神科住院抑郁症患者 自杀预防 护理
  • 作者: 迟顺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000
  • 简介:摘要:目的 完善精神科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及护理方案,并达成整体共识,以规范精神科护理工作。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及文献分析法提取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护理干预措施推荐建议和研究结论,形成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将共识终稿中的干预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评价未干预组与干预组的患者精神状态、SAS、SDS评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较未干预组评分更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未干预组;以上比较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所建立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专家共识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 标签: 精神科住院抑郁症患者 自杀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治疗的22例伴有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执行功能进行对比。结果 ①观察组的MO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SW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拒绝总数这一项外,观察组的RVP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伴有自杀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而言,伴有非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明显更好,临床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患者逐渐形成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而加重病症。

  • 标签: 非自杀型 自伤行为 青少年 抑郁障碍 执行功能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道,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及早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应用共情共赢心理干预及急救护理方式后的影响与效果。方法:在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有患者2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护理方式为共情共赢心理干预及急救护理,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依从性的分数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值显示有差异(P<0.05),说明具有临床对比意义。结论:将共情共赢心理干预及急救护理应用在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杀性药物中毒 患者 急救护理 共情共赢心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抑郁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一组观察组予以认知行为护理,一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睡眠质量、自杀态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PSQI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QSA自杀态度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融入抑郁症患者中,能够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削弱患者的消极自杀态度,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抑郁症 睡眠质量 自杀态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7月-2023年5月收诊的22例非自杀性自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研究组进行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结果:干预三个月后,研究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三个月后,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三个月后,研究组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和情绪表达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实施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自杀性自伤动机,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标签: 青少年 认知行为疗法 非自杀性自伤 情绪 心理
  • 简介: 【摘要】目的:评估情绪管理与心理疏导的联合方案应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自杀倾向患者的积极价值。方法:以纳排标准为依据,68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自杀倾向患者为研究样本,治疗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对患者分组的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其中34例划分至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另外34例划分至观察组,实施情绪管理与心理疏导的联合方案。对比两种方案的效果。结果:指标1:组内对比,干预后的焦虑(SAS)得分以及抑郁(SDS)得分均较干预前低(P

  • 标签: 艾滋病 自杀倾向 情绪管理 心理疏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后疫情时代,高校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认为,高校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取得实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将自杀预防和干预有机融入到三全育人体系中,这是长久之计;做到全员协同、联动工作,这是有力保障;建立家校结盟、良好合作,这是有效支持;实现全程陪伴、用心呵护,这是重要基础。

  • 标签: 有机融入,全员协同,家校结盟,全程陪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