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FLT-1在甲状腺乳头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应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2例甲状腺乳头及同体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KDR、FLT-1的表达。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mRNA、KDRmRNA、FLT-1mRNA电泳条带亮度较强;正常对照组几乎无条带出现,或仅有微量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其受体KDR、FLT-1的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KDR FLT-1
  • 简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高达80%的甲状腺乳头(PTC)患者中,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对临床检查阴性的中央区淋巴结(cN0)行预防性清扫(pCLD),可清除潜在病灶,有助于术后的准确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指导后续治疗,并降低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可能增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对是否需常规性pCLD,各家指南或多或少有所保留,但对肿瘤较大、分期较晚、多灶、有包膜侵犯、或不良病理学亚型的PTC,建议积极的pCLD,同时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全程暴露和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的保护。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将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浸润性微乳头是一种具有微乳头结构特征、高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袭性的,本组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1、68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4年和1年入院,胃镜检查均提示胃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胃浸润性微乳头。患者术后行FOLFOX4+紫杉醇方案化疗,1例术后3个月死于肝脏和腹腔广泛转移。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35岁及以下宫颈的发病趋势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科1990年1月至2007年7月底9519例新发宫颈患者病例,分析1990年起每两年35岁及以下宫颈患者占宫颈总人数的构成比的变化趋势;利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定性检测了其中910例宫颈浸润患者宫颈涂片中21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SPSS12.0软件,妒检验统计分析35岁及以下宫颈浸润患者(年轻组)和35岁以上宫颈浸润患者(对照组)HPV感染率及其分布的差异。结果35岁及以下宫颈浸润新发病例每两年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910例宫颈浸润患者HPV总感染率为75.38%(686/910),年轻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05%(96/117)和74.40%(590/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0例宫颈浸润患者中HPV高危型、中国人常见亚型和低危型感染率分别是73.96%、3.41%和1.65%。HPV感染常见亚型无论在宫颈浸润的年轻组还是对照组均为HPV16亚型,其感染率分别为58.97%(69/117)和46.03%(365/793),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亚型的阳性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宫颈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浸润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年轻组宫颈患者的HPV总感染率并不高于对照组,但HPV16亚型感染率在年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HPV16亚型感染可能是宫颈浸润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 年轻妇女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强化程度对甲状腺乳头(papillary thyr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1例PTC中535枚颈部淋巴结的CT资料,计算CT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和差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比值和差值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的分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异度曲线(ROC)获得比值和差值在两组中的最佳阈值。结果535枚颈部淋巴结中,包括转移组271枚和非转移组264枚,两组的比值分别为2.30(2.04,2.76)和1.66(1.51,1.81)(Z=-16.94,P<0.05),差值分别为58(49,76)Hu和31(22,36)Hu(Z=-18.045,P<0.05)。两组比值和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3和0.951,最佳阈值分别为1.93和39.5 Hu,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7.1%、91.5%和86.0%。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2.3%和91.7%。结论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1.93和差值≥39.5 Hu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者的特异度相仿,后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特异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甲状腺乳头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之间的CT成像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于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60例甲状腺乳头患者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CT成像特点。结果:在CT的成像特点上,甲状腺乳头患者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结节形态、边界、晕圈、分界、内部特征、钙化以及和腺体的关系等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结节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 CT成像特点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对甲状腺乳头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所治疗的甲状腺乳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6.7%以及低钙血症发生率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对甲状腺乳头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所治疗的甲状腺乳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6.7%以及低钙血症发生率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1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充气腋窝入路手术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诊断甲状腺乳头(PTC)伴甲状腺外侵犯(ETE)时联合使用多排螺旋CT(MDCT)、MRI的价值。方法  在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选出48例PTC患者,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其对照组单独使用MRI诊断,联合组使用MRI、MDCT等进行联合诊断。然后观察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诊断准确率,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PTC伴ETE时联合使用MDCT、MRI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应用。

  • 标签: MRI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外侵犯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CT在甲状腺乳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行CT增强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12例,共取得549个颈部淋巴结,无淋巴结转移者为A组,有转移者为B组。测算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应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在A组与B组之中的分布,并通过ROC曲线取得差值以及比值在这两组之中的最优阈值。结果:A组与B组之间差值以及比值经过ROC曲线获得的最优阈值各自为39.8Hu与1.92,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各自为91.3%、85.9%和84.3%、86.9%,二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1.8%与82.2%。结论: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差值≥39.8Hu,比值≥1.92,能够良好诊断甲状腺乳头颈部淋巴结转移,降低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 标签: 增强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患者选用手术结合碘131、TSH抑制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21.02~2022.02区间收治60例PTC患者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30例选用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选用手术结合碘131、甲状腺片治疗,统计两组3年、5年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生存率(3年100.00%、5年93.33%)高于对照组(3年80.00%、5年73.33%),统计值P

  • 标签: 手术 碘131 左甲状腺素钠片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SPECT/CT扫描在甲状腺乳头患者131碘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甲状腺乳头行131碘治疗的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SPECT/CT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复发/转移情况,计算SPECT/CT检查对患者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对患者为期2年,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随访可知,173例患者中有33例复发/转移,SPECT/CT检出复发/转移38例。SPECT/CT对甲状腺乳头患者131碘治疗后复发/转移诊断灵敏度84.85%、特异度92.86%、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96.30%。 结论 SPECT/CT扫描可分析甲状腺乳头患者在131碘治疗后复发/转移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SPECT/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131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诊断中应用冰冻病理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截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0例甲状腺乳头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常规诊断)15例和研究组(冰冻病理技术)15例,对比组间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研究之中,研究组的诊断准确性低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甲状腺乳头时,重视冰冻病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确保患者治疗的针对性。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诊断效果 冰冻病理技术
  • 简介:【摘要】甲状腺乳头是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近年来PTC发病率急剧上升,甲状腺乳头分为经典型,高细胞亚型等亚型。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甲状腺乳头常见基因突变类型,是近年来分子研究热点,联合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增加甲状腺癌诊断精确性,与PTC侵袭性密切相关,术前检测可有效指导PTC治疗方案选择,在PTC诊疗方面意义重大。研究综述BRAF V600E突变对PTC的临床研究,从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探讨相关研究发展方向。

  • 标签: BRAF V600E基因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淋巴结大小对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229例单发PTMC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依据同侧中央组淋巴结最大径将其分为<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观察不同大小淋巴结在3组ICLNM中的分布差异,并通过χ2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229例PTM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29.69%(68/229)和70.31%(108/155);<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ICLNM阳性分别占11.43%(16/140)、64.29%(36/56)和81.82%(27/33),组间χ2和P值为87.663和<0.001;分别以0.2 cm和0. 4 cm作为判断ICLNM阳性的阈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75%(63/79)和82.67%(124/150)、34.18%(27/79)和96%(144/150);高强化、钙化和囊变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55)、0.7%(1/155)和0(0/155)。结论PTMC患者的CT检查中,淋巴结<0.2 cm高度提示ICLNM阴性,随淋巴结直径增大,ICLNM阳性比例增加,淋巴结≥0.4 cm高度提示ICLNM阳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甲状腺功能与cN0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cN0单侧PTM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59例,年龄25~75岁,平均(46.42±10.84)岁。根据术后病理是否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64)和非转移组(n=144)。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石蜡病理结果及一般资料间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08例cN0的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77%(64/208),转移组甲状旁腺误切率为28.13%(18/64)、非转移组为25.69%(37/144)、总体误切率为26.44%。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年龄、肿瘤亚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侵犯包膜、多病灶、FT3、FT4、TGAb和TPOA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术前血清TSH高于对照组[2.87(1.92,4.95)比2.04(1.56,2.84),Z=2.48,P=0.024]、男性患者比例高于非转移组(32.81%比19.44%,χ2=4.38,P=0.036)、肿瘤直径大于非转移组[(0.63±0.23)cm比(0.49±0.22)cm, χ2=3.99,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肿瘤直径和术前TSH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N0单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男性、肿瘤直径较大、术前高TSH者需警惕淋巴结隐匿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需加强对甲状旁腺的保护。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术后并发症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中医院超声科诊断并进行治疗的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患者,男54例,女66例,年龄(46.87±2.90)岁,年龄范围为34~56岁。按照手术病理情况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转移组(n=44)与未转移组(n=7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WE诊断情况。采用Kappa检验对SWE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联合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SWE诊断与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的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形态不规则率、肿瘤边界不清晰率、存在钙化率、存在血流异常分布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的弹性模量值最大值[(66.10±11.77)kPa]、弹性模量值平均值[(46.76±11.17)kPa]、弹性模量值最小值[(14.55±5.77)kPa]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50.46±10.98)kPa、(32.98±11.01)kPa、(10.26±5.74)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E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2.381,P=0.123)。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2.777,P=0.096)。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SWE诊断、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892)高于SWE诊断(0.775)与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0.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诊断联合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显著的鉴别意义,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微小(PTMC)患者中,探讨结合血清甲状腺抗体检测结果构建筛选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4例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微小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对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术前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和甲状腺抗体水平的4种不同状态(TPOAb单阳性、TgAb单阳性、双阳性、双阴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判定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独立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预测模型。同时予以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诊断价值。结果性别(χ2=4.999,P<0.05),年龄(χ2=4.756,P<0.05),肿瘤大小(χ2=7.918,P<0.05),肿瘤单/多灶(χ2=13.494,P<0.05),是否双侧同时可见肿瘤(χ2=10.754,P<0.05),有无包膜侵犯(χ2=4.075,P<0.05),术前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差异(χ2=10.104,P<0.05)与PTMC合并HT发生CLNM呈明显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0.5 cm,肿瘤多灶性,肿瘤同时位于双侧,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状态(TgAb单阳性、双阳性、双阴性)均可作为PTMC合并HT发生CLNM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些独立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12分制预测模型。其最佳临界值为4.25分,预测PTMC合并HT患者中CLNM灵敏度为77.5%,特异度为84.0%。结论结合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筛选出需要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的PTMC合并HT者,同时筛除不需要行CLND的患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肿瘤(IPN-B)在临床上动态增强的CT表现,同时观察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对本院30例经过手术病理而证实的IPN-B患者的CT资料与MRI治疗,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采用CT扫描的研究组,一组为采用MRI扫描的观察组,两组各15例,其中,研究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患者表现为囊性肿瘤、胆管粘膜是散播生长、胆管内的息肉状肿、胆管内的铸型生长型和胆管内的飘浮型等。结论患者的各种影响表现,可以混合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

  • 标签: 胆管内 乳头状肿瘤 动态增强 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