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赖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韩国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讲"仁"重孝伦理思想、尚贤重教思想以及谦逊礼仪观等,不仅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借鉴韩国经验,领会其本质,从政府、教育、传媒等入手,引导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以探索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韩国 儒家文化 传承 启示
  • 简介:摘要在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当在发生灾害时主要由国家来进行救助。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救助行为及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粮食储备的重要性、粮食储备在生产中的比例和管理粮食储备的制度。

  • 标签: 先秦 儒家典籍 国家救助 储粮制度
  • 简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价值追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通过礼义廉耻的社会教化与内圣外王的个体教化,将对个体、社会的教化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君子人格与道德担当,凸显君子美德与价值诉求。儒家人文思想对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三点启示:一是注重文以化人,德礼并重,要积极追求"君子人格";二是追求社会道义,弘扬家国情怀,要敢于"社会担当";三是立足道德实践,强调主体修养,要笃实力行,追求"生命境界"。

  • 标签: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儒家 青年
  • 简介:完整性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完整,意味着个体内在和外在活动形态的协调统一。我国古代儒家官学课程以个体内在活动形态为着眼点,在知行合一的诉求中探索出以知合行的课程形态,并展现出内记外对、重在外现的课程心理结构。深入探析以自得为特征的儒家官学课程,不仅有助于揭示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外矛盾,而且有助于洞见矛盾对立中的统一。

  • 标签: 儒家官学 课程思想 现实意义
  • 简介:美丽中国之梦珏以生态文明为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培育生态文明之土。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种族同源、生态文化同型相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极具智慧、极其宏富,当可共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 标签: 汉族 西南少数民族 儒家 祭司 生态文化
  • 简介: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早期的严复到后来的五四运动直至今日的新儒家,关于启蒙的话题一直在继续。从"物竞天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日后的"超越启蒙心态",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致力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契合点。

  • 标签: 启蒙思想 新儒家 严复
  • 简介:“恕”的英译仍是一个问题,尽管作为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其意义十分重大.以“恕”译“恕”,做到“能近取譬”,以使译文生命化、生活化和日常化,同时保持其异质的特色.因此,可将“恕”译为“heart-to-heart”,使之适宜于独立的词语的形式要求.《童趣》和《一件小事》的译文,没有对“恕”的“以物观物”有基本把握.“恕”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能用于翻译批评及翻译研究.

  • 标签: heart—to-heart 儒家 英译
  • 简介:气候问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大危机和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文章认为造成气候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国家利己主义、虚假需要和异化消费。儒家价值观中的自然观、节欲观、义利观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贡献。

  • 标签: 气候变化视阈 儒家 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
  • 简介: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一般逻辑。在"全面从严治党"成为继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略举措的当下,科学地继承和批判地吸取传统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政治传统的优秀基因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意。在继承和吸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实现:价值目标上由君本性向人民性转换、治理方式上由德治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换、治理主体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换。

  • 标签: 廉政建设 传统 现代转换
  • 简介:摘要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企业实现良好发展,获取更大规模的经济收益的重要工具,本文围绕我国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建构问题,以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为切入点,划分仁者爱人、见利思义、克己复礼、知人善任四个基本角度,阐释了儒家文化对现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意义,仅供参考。

  • 标签: 儒家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启示与分析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观,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摘要儒家人格观是我国传统道德观的精华,辩证地看待珍贵传统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其应有的价值性,对于当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市场经济 儒家人格 价值性
  • 简介: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 标签: 概念 孔子 荀子 名实思想
  • 简介:先秦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专业技术人才,亦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若将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应用到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将有利于增强高职学院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助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从透视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现状出发,阐明了先秦儒家伦理道德对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 简介:面对中国落后贫弱的局面,早期现代新儒家却明确持反对全盘西化的科技观,主张西化进程中必须以儒家传统"德、礼"、"人心、人性"之内省功夫作为辅助。基于科学认识价值增殖理论,这种科技观的认识价值具有的超越性在于:一,对儒家传统科技观内在超越,使得儒家思想体系免于断链;二,分析"德、礼"、"人心、人性"与"技""器"二维关系,为社会发展如何平衡二者寻求新的进路,实现了对同时代其他学派科技观的超越。

  • 标签: 早期现代新儒家 科技观 认识增殖 价值超越
  • 简介:虽然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政治伦理皆有"贤者宜居高位"的政治断言,但两种文化视域对于"贤者"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粗略地说,儒家认为君子之"德"是宜居高位的根本理由,恻隐之心或者对于他者(人民)的同情与关爱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但在古希腊那里,好人的理与情则是对立的。好人的理性要么能够制服激情(亚里士多德),要么完全抵制激情(柏拉图),理性卓越或实践智慧才是贤者宜居高位的根本理由。由此出发,这两种贤者政治还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一,先秦儒家更强调以"仁义"为代表的君子美德,而古希腊则更看重国家的"正义";其二,先秦儒家更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教化,而古希腊则更看重"政体"的设定;其三,先秦儒家思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复古情怀,而古希腊政治伦理则更倾向进行理想化的思辨。

  • 标签: 贤者 理性 正义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儒家思想在几千年文化和思想积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谐为基本点的美学思想。儒家的和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心与身的和谐关系等问题上,同时也深深影响着隆回小沙江的花瑶居民。花瑶服饰的挑花图案纹样以及审美情趣突出表现的追求圆满、完美、完整的民族审美情趣,即崇尚"大""美""满""全"的思想,其实质即为花瑶民族对子孙昌盛、圆融和谐生活的向往。准确把握花瑶传统服饰和谐之美的内涵,把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形态的提升,同时也可推动整个花瑶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

  • 标签: 儒家 和谐美学 花瑶挑花 民族元素 审美研究
  •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 标签: 颠覆 忠孝 《天主实义》 异化翻译 《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