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面肌痉挛(HFS)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报告了应用(MVD)治疗6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各项检查,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讲解预防疼痛,防止复发的问题。本组术后发生头晕呕吐51例,脑脊液鼻漏3例,周围性面瘫4例,颅内出血2例,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于97例在我院2018年-2020年期间进行超声检查后检出患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97例患者共有107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患者为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21例。乳腺肿瘤患者超声检查中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并对两种血流显示技术按照Adler标准对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最后通过病理结果,对比他们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文对于乳腺肿瘤患者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检查,研究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对恶性肿瘤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良性肿瘤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P=0.14)。结论:在对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可以在鉴别乳腺肿瘤性质上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达到利用无创而简便的方法减少误诊、漏诊,减少不必要的乳腺肿块活检。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能效不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Adler血流分级
  • 作者: 李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疗效。方法:从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更高,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理想,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加快病人的康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新方法。

  • 标签: 预见性护理;面肌痉挛;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发生微血管浸润)。对比两组肿瘤直径及CT与MRI征象。结果:实验组在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以及PVTT上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等。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摘要: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打通水库“微血管”,以水库管理平台为技术支撑,为小型水库主管单位提供专业高效的小型水库运维服务,全面提高水库运行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水库现代化、智能化和协同化运营管理,提升水库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能力,提高预警时效和反应机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提升防汛抗旱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标签: 水库运行管理信息化 雨水情测报 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 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动脉悬吊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悬吊法19例资料,包括面肌痉挛13例,三叉神经痛6例。结果术后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4.7%(18/19),随防3-24个月,平均10.1个月,随访期间治愈率94.7%(18/19),无复发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轻度面瘫及听力下降1例,面部麻木1例,随访期间均自愈。结论在责任血管粗大、迂曲变长或穿支较多,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有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是对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有益补充和改良。

  • 标签: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显微血管减压 悬吊法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病的早期筛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甲皱襞毛细血管镜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在体显微成像技术,能发现早期的皮肤微血管病变。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的皮肤微血管改变随着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随访。但目前对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图像特征的描述和评分方法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诊治提供更灵敏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甲皱襞毛细血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最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至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36例TAO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3分的12例患者为TAO活动期组,患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急性期组,患有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组男性、女性均为6人。所有受试者行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分析;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分析各组间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个组受检者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ON急性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0.2),较对照组0.0(0.0,0.0)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000,P<0.05)。DON急性期组及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54.70%±2.31%、54.31%±3.65%)均低于对照组(57.5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2.636;均P<0.05)。TAO活动期组、DON急性期组和DON慢性期组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46.07%±3.06%、42.26%±5.05%、45.63%±3.87%)均低于对照组(49.3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147,2.603;均P<0.05)。4个组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及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活动期组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RNFL及GCC厚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DON急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呈负相关(r=-0.591,P<0.05),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595,0.693;均P<0.05);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呈负相关(r=-0.673,P<0.05),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732,0.712;均P<0.01)。结论TAO活动期仅黄斑区浅层血液供应减少。DON急、慢性期黄斑区浅层和视盘的血液供应均减少,且血管密度越小,RNFL及GCC厚度越薄,视野缺损越严重。(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24-831)

  • 标签: Graves眼病 视神经疾病 视盘 黄斑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作者: 王淞 李海胜 钱卫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武汉 430064,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311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HMEC-1)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MEC-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P311腺病毒组和空载腺病毒组,分别进行48 h相应转染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1、3、5 d细胞增殖活性;划痕试验检测细胞划痕后6、11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培养8 h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VEGFR2、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取HMEC-1,分为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RNA)组、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和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24 h细胞中VEGFR2、磷酸化VEGFR2、ERK1/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转染24 h细胞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取HMEC-1,分为P311腺病毒+二甲基亚砜(DMSO)组、空载腺病毒+DMSO组、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和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处理2 h细胞中ERK1/2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处理2 h细胞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培养1、3、5 d增殖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t分别为-0.23、-1.30、-1.52,P>0.05)。P311腺病毒组细胞划痕后6、11 h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较空载腺病毒组明显降低(t分别为-2.47、-2.62,P<0.05)。培养8 h,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均明显增加(t分别为4.49、4.78,P<0.01)。转染48 h,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VEGFR2、ERK1/2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磷酸化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t分别为17.27、16.08,P<0.01)。转染24 h,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磷酸化VEGFR2和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P<0.01),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VEGFR2、磷酸化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P<0.01),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P<0.05或P<0.01)。转染24 h,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为(720±62)个,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的(428±38)个、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364±57)个(P均<0.01);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总长度为(21 241±1 139)μm,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的(17 005±1 156)μm、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13 494±2 465)μm(P均<0.01)。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310±75)个(P<0.01),管状结构总长度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11 600±2 776)μm(P<0.01)。处理2 h,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P均<0.01),空载腺病毒+DMSO组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P<0.05)。处理2 h,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为(726±72)个,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的(421±39)个、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365±41)个(P均<0.01);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管状结构总长度为(20 318±1 433)μm,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的(16 846±1 464)μm、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15 114±1 950)μm(P均<0.01)。空载腺病毒+DMSO组管状结构节点数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317±67)个(P<0.01),管状结构总长度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13 188±2 306)μm(P<0.01)。结论P311能够通过激活VEGFR2/ERK1/2信号通路发挥促进HMEC-1血管形成的作用。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新生 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 P311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在5/6肾切除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模型组,在1、2、4、8和12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CD3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2、4和8周时肾脏Ang-1mRNA表达显著上调,12周时低于假手术组;模型组2周~8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阳性着染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峰值在4周~8周,12周后逐渐下调;模型组2周~12周肾小球CD31表达逐渐减少。结论:5/6肾切除大鼠肾脏存在Ang-1和CD31表达的改变,此改变参与了残肾微血管结构的变化。

  • 标签: 5/6肾切除 促血管生成素-1 CD31 微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共培养 HPMEC细胞株 CYCLIN D1
  • 简介:摘要总结了68例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包括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56例,疼痛缓解12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护理后均治愈。认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过程,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体位特出,术中配合繁琐,专业性强,术中配合专业化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血管减压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线距外踝尖约10 cm。术后第8天开始骨搬移,每6小时搬移1次,每天向内侧延长1 mm,搬移14 d后再往回搬移14 d。从术前术后皮温、踝肱指数、CT血管造影、CT、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创面愈合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估。术后28 d创面完全愈合。

  • 标签: 腓骨 骨搬移 糖尿病足 血管再生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bFGF进行检测,并对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膀胱癌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4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预后有关(P〈0.05),与浸润性癌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bFGF表达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bFGF是膀胱癌血管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bF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膀胱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应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到本院接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为2018年2月-2020年2月,按照手术进行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提升,不仅仅疼痛发作率降低,并发症也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前CT检查对孤立性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孤立性HCC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MVI组(81例)及非MVI组(65例)。分析两组术前CT征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征象对MVI的诊断价值。结果MVI组中肿瘤形态多结节型、肿瘤长径≥5 cm、肿瘤边缘不光滑、无肿瘤包膜、门静脉期CT≥70 HU、有晕征等患者比例高于非MVI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无肿瘤包膜、有晕征等CT征象联合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征象(P<0.05)。CT征象联合诊断MVI的灵敏度大于无肿瘤包膜,特异度、准确度大于肿瘤边缘不光滑、无肿瘤包膜(P<0.05)。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无肿瘤包膜、有晕征是孤立性HCC患者合并MVI的典型CT征象,对HCC患者合并MV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微血管侵犯 CT 孤立性肝细胞癌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