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颈胸膜固定中的摆位流程,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的摆位精度及其计划靶区体积(PTV)外放边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放疗的20例患者摆位数据,根据摆位方式分为OSMS摆位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组,每组1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刚性配准靶区微调后获取床左右(x轴向)、升降(y轴向)、进出(z轴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配准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统计误差绝对值和误差分布;最后由PTV外扩公式计算CTV-PTV外扩范围。结果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6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平均值依次为0.18和0.18 cm、0.12和0.13 cm、0.13和0.23 cm、0.55°和0.74°、0.63°和0.99°、0.67°和0.68°;标准差依次为0.13和0.12 cm、0.09和0.09 cm、0.11和0.16 cm、0.37°和0.55°、0.53°和0.65°、0.42°和0.55°。两组病例摆位误差在z和Pitch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3、2.98,P<0.05),两组z方向误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x、y、z轴向CTV-PTV外放边界分别为0.28和0.26 cm、0.21和0.20 cm、0.24和0.35 cm。结论建立和应用OSMS引导乳腺癌术后患者摆位流程,其摆位精度整体优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且在z、Pitch方向摆位精度提升显著,z方向PTV外扩边界明显缩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光学体表监测系统 摆位流程 摆位误差 外放边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20.4~2021.8收治的76例锁骨骨折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B组治疗优良率96.7%,明显高于A组76.3%(P<0.05);B组主要手术治疗指标及病情恢复情况均好于A组,数据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微创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锁骨骨折 微创髓内固定 切开复位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锁定螺钉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从2020年3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动态锁定螺钉固定,二组采用普通锁定螺钉,比较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一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理想,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一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更理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锁定螺钉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突出,生活质量佳,手术指标理想,为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广泛利用。

  • 标签: 动态锁定螺钉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脊柱骨折患者中,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操作步骤、实施价值。方法:研究患者70例,均为我院在同一时间段收入,即:2021年5月至2023年11月,而后划分组别,具体包括: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电脑随机法,经调查发现,上述研究患者疾病分型为:脊柱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将传统手术方案为对照组提供,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为实验组提供,每个组别中,纳入研究的样本数为35,比较不同模式干预后的最终疗效。结果:(1)治疗前,参与研究活动的脊柱骨折患者关于VAS评分比较,最终结果差异小,P>0.05;治疗后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分别为:对照组(3.24±1.48分),实验组(1.97±0.56分),比较发现,后者更低,实验组具备优势,P<0.05;(2)关于总有效率,实验组测定数据(94.29%)VS对照组测定数据(74.29%),展现出了更高水平,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在减轻患者疼痛感方面有确切效果,同时,以上治疗措施还可改善脊柱骨折患者其他不适症状,可提高总有效率,值得推行。

  • 标签: 脊柱骨折患者 VAS评分 总有效率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踝固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分别采取后踝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治疗。结果踝关节功能Phillips标准评定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疗效优49例,良好11例,一般4例,差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疗效38例,良好8例,一般7例,差20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8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2.6%(P<0.05)。结论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好于单纯外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 外固定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9例,其中19例应用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双Endobutton悬吊内固定,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8例;20例采用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Rockwood分型Ⅲ型13例、Ⅳ型7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和术后1年肩锁关节CT影像学参数(锁骨远端下皮质与肩峰下皮质的距离、上下两枚Endobutton的距离、锁骨远端前缘与肩峰前缘的水平间距、喙突骨隧道直径及锁骨骨隧道直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结果术后机器人组随访时间(10.8±2.4)个月,常规组(11.5±3.1)个月。机器人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3±2.1)分降低至(0.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P=0.014);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5.6±6.4)分提高至(92.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P=0.012);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由术前42.2°±5.4°增加至172.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P<0.001)。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74.4±6.6) min,较常规切开组的(61.7±7.2)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37)。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的VAS、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CT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机器人组2例出现锁骨上表面皮质骨溶解;常规切开组1例出现复位丢失、1例锁骨上皮质骨溶解、4例喙突骨隧道一侧皮质缺损。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钛板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建立锁骨及喙突骨隧道,可克服常规切开手术骨隧道偏移的缺点,防止复位再丢失。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Endobutton内固定均存在骨隧道扩大的问题。

  • 标签: 肩锁关节 关节脱位 机器人手术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 Aubigné 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裸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引进下胫腓与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成效。方法:时间定位在2021年下半年,入选对象是患有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140例患者,基于入选顺序划分两组,即接受传统三角韧带修复的普通组与接受下胫腓和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的综合组,比较疾病治疗的综合效果。结果:综合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是(77.63±8.61)min、手术之后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是(11.20±7.49)月,优于普通组患者,普通组两项指数分别是(85.13±4.27)min、(13.40±1.48)月,p

  • 标签: 下胫腓 螺钉内固定 急性裸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入路以及髌下入路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入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入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 胫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 标签: 肩关节 成年人 骨折固定术,内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 肱骨近端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