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n-bloc淋巴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8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61例,年龄67.0(59.0,72.0)岁。依据淋巴手术方式分为en-bloc清扫组(n=29)与非en-bloc清扫组(n=5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特征、手术情况及复发生存等指标的差异。利用电话随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态。结果En-bloc清扫组的淋巴数目9.0(8.0,12.0)个多于非en-bloc清扫组的8.0(4.8,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P=0.01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血生化指标、肿瘤糖类抗原19-9、肿瘤分期、神经和脉管侵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胆瘘、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bloc清扫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en-bloc清扫组患者(21比15个月),En-bloc清扫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个月,也长于非en-bloc清扫组患者的10个月,但两组患者术后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中,en-bloc淋巴术安全可行,可比非en-bloc淋巴术获得更多的淋巴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胆囊癌 En-bloc淋巴结清扫 预后
  • 简介: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易出现颈部淋巴转移影响患者预后。尤其是颈淋巴转移是影响复发风险及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适当的颈部淋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颈淋巴的指征、范围及术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治疗不足及过度治疗仍然普遍存在。如何合理选择颈淋巴,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同时保证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腹全胃切除术(OTG)联合D2淋巴术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ATG)联合D2淋巴术在中上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88例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资料,均行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按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腹腔镜组(简称LATG组,37例)和开腹组(简称OTG组,51例)。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指标、VAS评分、肿瘤标准物等用(±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无瘤生存率、术后总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LATG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5.4%比21.6% )、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康复指标、术后1周、1个月的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CA125、CA199、CEA水平等方面均较OTG组更优(P<0.05)。术中两组的淋巴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2018年12月,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TG联合D2淋巴术是中上部进展期胃癌临床治疗的较为安全手术手术方法,具有出血量少,切口短小,术后康复快,术后疼痛感低,术后并发症较低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剖腹术 胃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要成为治疗胃癌的常规方法之一,必须遵循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原则,包括:(1)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2)肿瘤操作的非接触原则;(3)足够的切缘;(4)彻底清扫淋巴.为此,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清扫淋巴时应紧贴血管,从淋巴的基底部,由下往上将脂肪淋巴组织整块切除.手术操作中尽量避免抓持肿瘤组织,以免造成肿瘤组织的挤压;取出标本时使用切口保护袋,避免癌细胞的切口种植.

  • 标签: 胃底贲门癌 D2 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胃癌根治 传统开腹手术 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恶性黑色素瘤淋巴术对于Ⅲ期手术病人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78例四肢恶性黑色素瘤淋巴术患者,其中上臂恶性黑色素瘤13例,前臂恶性黑色素瘤12例,手部恶性黑色素瘤15例,大腿恶性黑色素瘤8例,小腿恶性黑色素瘤9例,足部恶性黑色素瘤21例。术前通过查体以及B超、CT等检查方式证实四肢相对应腋窝、腹股沟淋巴肿大,初步定为Ⅲ期病人,给予实施腋窝、腹股沟淋巴术,后通过淋巴病理加以明确,淋巴阳性定为Ⅲ期,阴性者给予去除。结果全部患者均行腹股沟淋巴及腋窝清扫术,腹股沟淋巴患者38例,腋窝淋巴术患者40例;阳性者54例,阴性者24例。极少病例发生淋巴漏、炎症、淋巴管炎及下肢水肿,78例中共有54例证实为淋巴转移,共清扫454枚淋巴,其中172枚(37%)为转移。54例有淋巴转移组随访,49例健在,5例死亡。结论四肢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应腋窝、腹股沟淋巴肿大患者,行区域淋巴术是安全及必要的,Ⅲ期病变淋巴可切除,可治愈或延长生命。

  • 标签: 淋巴结清扫术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对106例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中央区淋巴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淋巴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术对保护甲状旁腺是安全的

  • 标签: 中央区淋巴结 中的价值 乳头状癌
  • 简介:摘要70岁男性患者,左肺上叶鳞状细胞癌,经左侧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行开胸左全肺切除术+左侧纵隔淋巴术。行左迷走神经旁淋巴期间,患者心率、血压突然下降,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内心脏按压并予静脉注射阿托品,血流动力学参数恢复正常。随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迷走神经,术中、术后过程平稳,术后第10天顺利出院。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术(ALND)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ALND中保留ICBN的患者有90例(ICBN保留组),切除ICBN的患者有138例(ICBN切除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时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的感觉进行观察。两组患者间感觉异常发生率和上肢水肿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淋巴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2%(38/90)、43.3%(39/90)和33.3%(30/90),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的84.1%(116/138)、81.2%(112/138)和80.4%(111/138)(χ2=43.491、34.847、51.214,P均〈0.001)。术后1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27.8%(25/90)比46.4%(64/138),χ2=7.918,P=0.005];而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异常发生率相似[13.3%(12/90)比21.0%(29/138),χ2=2.179,P=0.140;8.9%(8/90)比15.2%(21/138),χ2=1.965,P=0.161]。术后1、6、12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的客观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35.6%(32/90)比76.8%(106/138),41.1%(37/90)比76.8%(106/138),31.1%(28/90)比76.8%(106/138),χ2=38.807、29.693、46.953,P均〈0.001)。并且,ICBN保留组与ICBN切除组患者间淋巴的检出数目相似[(19±4)枚比(18±3)枚,t=1.848,P=0.066],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也相似[术后1个月:11.1%(10/90)比15.2%(21/138),χ2=0.782,P=0.377;术后6个月:15.6%(14/90)比15.9%(22/138),χ2=0.006,P=0.938;术后12个月:16.7%(15/90)比15.9%(22/138),χ2=0.021,P=0.885]。中位随访14个月(12~4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乳腺癌ALND中保留ICBN在术后早期可以明显降低感觉异常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患有乳腺癌且接受腋窝淋巴术治疗后出现患肢水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内收治的5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接受腋窝淋巴术治疗且在术后患肢明显水肿,将其均分成为传统组与实验组,传统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之后的患肢水肿情况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水肿情况明显得到好转,且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远高于传统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患肢水肿的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其综合护理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综合护理 患肢水肿 淋巴结 腋窝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let zone,RLNIZ)淋巴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7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资料,将108例单独送检RLNIZ淋巴的病例纳入研究,统计分析RLNIZ淋巴转移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RLNIZ淋巴整体检出率为12.3%(91/738),平均淋巴检出数目为1.5±0.7,淋巴转移率为30.8%(28/91)。RLNIZ淋巴转移与肿瘤直径(P=0.028)、被膜侵犯(P=0.019)、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P<0.001)及颈部淋巴转移(P<0.001)相关,其中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为RLNIZ淋巴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上位甲状旁腺损伤及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9%(1/108)。结论RLNIZ淋巴转移常见于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对于术前影像学发现肿瘤>1 cm、可疑被膜侵犯、颈部淋巴转移患者术中需常规行RLNIZ淋巴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喉返神经入喉区域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淋巴对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范围,分为区域组(91例)和扩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存率、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区域组和扩大组术前无转移(M0)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24.8%和47.0%、33.6%,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2,P=0.416)。与区域组患者相比,扩大组患者平均淋巴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8,P=0.000),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结论对M0患者而言,扩大淋巴并不能明显改善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生存率,但可获取更多的淋巴数目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淋巴结切除术 生存率
  • 简介:手术采用5孔法,按日本学组提出的3间隙原则进行,TME手术完成第一间隙完整切除后,保护下腹神经丛及下腹神经,清扫其与髂总动脉、髂内动脉之间的第二间隙淋巴,以及髂内外动脉间闭孔内的第三间隙淋巴脂肪组织。可视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以及侧方淋巴肿大情况,选择性行单的侧方淋巴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乳腺腋窝淋巴术中加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远期作用。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研究时段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以是否保留肋间臂神经进行分组,分对照组(51例,切除肋间臂神经)、试验组(69例,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比较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4.35%)显著较对照组(15.69%)低,P<0.05,符合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与对照组(1.92%)相比存在差异,两组均未出现局部肿瘤复发情况,P>0.05,不符合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结论在早期乳腺腋窝淋巴术治疗中,保留肋间臂神可有效预防上臂内侧和腋窝皮肤感觉异常情况,且安全性较高,患者复发率较低,值得借鉴。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早期乳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淋巴数目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426例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根治术不同淋巴数目组别问生存率的差异.结果426例患者中,无淋巴转移者154例,其中清扫淋巴数超出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7.6%和83.5%,清扫淋巴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6.5%和80.1%,清扫淋巴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2%和69.3%;有淋巴转移者272例,其中清扫淋巴数目超过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67.1%和54.7%,清扫淋巴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63.5%和50.2%,清扫淋巴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1.2%和38.4%.清扫淋巴数20~25枚组与25枚以上组相比,无论有无淋巴转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清扫淋巴数15-19枚组比较,无沦有无淋巴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淋巴数目应达20枚以上.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非侧方淋巴组相比,侧方淋巴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侧方淋巴结清扫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清扫血管根部各组淋巴所需时间,探讨各组淋巴的难点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观看手术录像方法,计算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施行的25例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分别计算清扫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群所需时间,并比较各组淋巴所需时间在初期15例和后期10例的时间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术后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25例患者清扫淋巴总数702枚,平均数为(29.92±8.78)枚.手术所需时间91~212min,平均(129.96±27.91)min,其中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64±4.15)min、(25.60±6.38)min、(24.52±7.23)min及(18.40±3.75)min.初期15例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13±3.02)min、(28.07±5.16)min、(27.80±6.13)min及(17.00±2.39)min,后期10例所需时间分别为(24.40±5.54)min、(21.90±6.47)min、(19.60±6.02)min及(20.50±4.53)min,对比前后两组变化,原来最为耗时的网膜右、胃右血管根部淋巴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4根主要胃周血管根部淋巴组群清扫耗时从长至短依次为胃网膜右、胃右、胃网膜左及胃左血管,而经过相当病例的实践后,耗时按从长至短顺序依次为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左及胃右血管周围淋巴组群.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D2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路径淋巴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治疗ⅢC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142例ⅢC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新型路径淋巴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70例(联合组)、行单纯新型路径清扫淋巴72例(单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中CEAmRNA阳性率和术后肿瘤的远处转移率.采用门诊、住院、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目分别为(184±26)min、(282±80)mL、(28±5)枚和(180±28)min、(355±85)mL、(27±5)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2,5.267,0.496,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进腹后门静脉血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10.0%(7/70)和9.7%(7/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05);淋巴后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2.9%(2/70)和16.7%(12/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40,P<0.05);全胃切除术后CEAmRNA阳性率分别为4.3%(3/70)和4.2%(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年139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12.0~42.0个月).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1%(5/70)和8.3%(6/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3.3%(23/69)和51.4%(36/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0,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远处实质器官转移率分别为10.1%(7/69)和44.3%(3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90,P<0.05).结论新型路径淋巴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能及时阻断ⅢC期胃癌根治�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除术 胃周血管阻断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保留乳房手术联合腔镜腋窝淋巴术(EALND)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

  • 标签: